北雄第12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986


孙伏伽已年近四旬,风华正茂谈不上,却可以说的上一声年富力强。
其人是河北武城人氏,出身和马周差不多,都是白手起家,没什么家世可言。
他是前隋时的进士,由此入仕,那会进士没什么分量,而且他家世也不成,所以只任一小吏,直到大业末年,才任职万年县法曹参军。
李渊南下长安之后,他得人举荐进入了天策上将府,渐得李世民赏识重用,这才算稍稍发迹。
可不几年李氏就坏了事,孙伏伽失了倚仗,回家读书去了,前年的时候得刘政会保举,到长安县衙任职司判。
因其判罚得当,对律法也极为熟悉,不久便升任到刑部法曹,因参与修订唐律,去年调任中书做谏义大夫。
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比起当年天策上将府的其他人来,可谓是霉运尽消,有了一些飞黄腾达的势头。
这得益于孙伏伽本人才能过人,还有就是机会追着他跑的缘故,之外呢,就是他这人精于刑律,正是大唐建国之初极为需要的那种人才。
孙伏伽人长的挺好,面皮白净,身形瘦削,几缕长髯飘在胸前,加之腹有诗书,看着很是儒雅。
可跟他共事过的的人都晓得,这人骨头极硬,深有主见,曾在刑部跟刑部尚书杨恭仁问答,坚持己见,不落下风。
而其人在长安县衙任职时,也有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之名,可谓是一身的风骨,所以转任中书之后,很是得人敬重。
只是他与中书侍郎刘政会交好,跟岑文本没什么交情。
此次两人一道出城,是代表中书来送大都督李靖离京的,顺道受礼部之托过来书院瞧瞧。
此时孙伏伽捋着胡须道:“让侍郎见笑了,俺少年时便立志报国,遂刻苦攻读,几乎不眠不休,不事生产之下,弄的家徒四壁,为邻里所笑。”
说到这里,孙伏伽略有尴尬的笑笑,“如今俺虽稍显,可心结未去,正巧朝廷开科,便也想着了了旧日心愿,侍郎可莫要笑我老大年纪,还行此轻率之举啊。”
岑文本想象了一下孙某人入到文院之中,埋头疾书,力争上游的样子,心中不由大乐。
面上却是不显,只是道:“以孙大夫之才,参考之人哪里比得?就是这般一来,怕是于孙兄名声不利吧?”
孙伏伽点了点头,一句话间便对岑文本生出了些好感,劝他莫要如此的人不多,多数人怕是在看他的笑话。
岑景仁能当面说上这么一句,足以说明岑老兄是个厚道人
===第1158章风潮===
礼部尚书李纲和刚刚回京不久的礼部侍郎刘洎两人一道入到太极殿中。
李破在殿上抬起头,招手让施礼的两人入座。
两人屁股刚挨上座椅,李破便道:“长安书院之事你们都听说了吧?”
刘洎回来没几天,他和长孙顺德两人在上党算是过了瘾,领兵把上党扫了一遍,平定乱象,整肃官场,弄的一身血色。
他们离开的时候,上党官民估计是额手相庆,就差放鞭炮了。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两人却是有功,要在他们为官资历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年末赏功,少不了他们两人一份。
刘洎回到长安后休息了一段日子,这才刚到礼部上班。
长安书院的事情他自然是听说了,可他刚刚上衙坐班,这种事找不到他头上,所以他看了看李纲,也就没急着说话。
李纲暗自叹了口气,重又起身施礼道:“兹未战也,先起风波,未能料在事先,臣之罪也。”
李破按了按手,示意他坐下说话,神态缓和,并不是有所恼怒的样子,“错不在你……再者说了,读书人论及时政,言说利弊,有所见解,应该说是好事。
总比那些读书只为求取富贵的人强吧?”
李纲好似早有预料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所以点着头重又坐了下来。
刘洎则有些诧异,这么轻描淡写吗?他愣了愣神,心说陛下如此开明,真是社稷之福也。
这方面李纲比刘洎体会要深刻的多,科举泄题一案至今没个结果,皇帝却很有耐心,也能体谅臣下们的难处,只这一点在晋末以来的君王身上就属于难能可贵的品质。
更何况这几年皇帝治理天下一直都是不骄不躁,足以称得上一声圣明天子了。
………………
长安书院一事,还是因长安祭酒李玄道等人而起,在长安书院办起了文会,并广邀南北文人才子参与,最后摆起了擂台……
眼见大家火气越来越盛,他们又恳请朝廷出面缓和。
礼部这边反应有点迟钝,没办法,也不能怪李纲等人不够敏感,主要是京试马上就要开始了,礼部上下都在准备大考诸事,加之还有乱七八糟请托求情的,也就顾不上其他的了。
中书那边反应倒是快,其实还是因为那边有些人和长安书院来往比较多些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