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5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18/1986


远的不用细说,臣只说前隋,当日攻拔辽东的诸次战事,臣皆与闻,看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兴战之时,好是要准备好两件事,才能动兵。
一来就是突厥,高句丽向来首鼠两端,善合纵连横之术,前些时高句丽来使,便因突厥攻辽东,高句丽不能当之,便求我大唐发兵,反之亦然。
陛下前年与突厥会盟于草原之上,结果如何臣不得而知,只要陛下心里有数就好,突厥人若无反复,动兵攻高句丽便无后顾之忧。
二来则是粮草军械之事,要准备万全才好动兵,陛下曾领兵纵横开阖,未尝一败,这些也不用臣来多说。
既然两者兼备,陛下有意兴兵,臣以为宜早不宜迟。
大军驻于海外,粮草周济艰难,拖上一日,其难便也倍增,不如尽快起兵一战,以免夜长梦多。
且此次征伐,与我大为有利,大军驻于百济,新罗之地,虽有大江相隔,可离着高句丽王城近在咫尺,非是陆上千里奔袭可比。
当日炀帝征辽东,来护儿等人从水路进军,横于江上,一战便破平壤,可见只要水路通达,动兵破平壤并非难事。
既然万事俱备,只欠一战,又何必犹豫呢?难道陛下以为过了一个冬天,高句丽就能不战而降?
陛下也曾去过辽东,见了他们的面目,他们就算降了,没过几天就依旧猖狂,何日才是终了?”
裴矩见事明晰,他并非皇帝近臣,所以对此次大唐攻高句丽的战略战术知之不多,只是听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消息,然后加上自己的猜测,拼凑完整罢了。
但大方向上,他把握的很准。
而且他知道,皇帝问的不是什么战略战术,听话音他就知道,应该是对何时动兵有所犹豫罢了。
所以他的建议就很明确,高句丽与中原纠缠了几百年,再好的准备也会被艰难的路途所拖住。
于是他认为对高句丽的战事,能打则打,既然箭已在弦,那还犹豫什么?
这话算是说到李破的心底里去了,至此他心意已定,不再去管什么军心士气,裴矩所言很对。
万事俱备之下,拖过一个冬天改变不了什么,还有可能增加变数。
打仗这种事情,准备停当之后,胜败利弊事先琢磨仔细也就是了,一切都是战过方知。
李破轻松的笑了起来,“裴卿之言,深合朕意,朕当年起兵之初,每年都要跟敌人激战数次,几乎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今当了皇帝,知道了不能擅兴兵戈的道理,顾忌随之也就多了起来,如此左右旁顾,可是军中之大忌,好在朕不打算御驾亲征,不然怕是要糟……”
===第1512章觐见===
紫微宫以紫微为名,自然是依照北斗之数布局,所以裴矩才会说紫微宫有些歪斜。
紫微宫依天象,顺地势而建,是有严谨的格局的。
如果把四周的城墙都拆了,也就破了北斗之势,格局不再,在当世而言就很不吉利。
裴矩明白这些吗,他自然是清楚的,只是他有自己的想法。
杨广死的那么凄惨,说明新洛阳的风水实在不怎么样,新朝已立,正该顺应大势,破前隋之旧局,开新朝之气象。
按照他的想法,长安那边其实也应该动一动,李渊就死在了太极宫中,多不吉利啊。
洛阳就更不用说,如果皇帝能付他以全权,他就能把紫微城都给拆了,然后把皇城整个改造一遍,去去晦气。
但是皇帝不愿动用民力,只拆了各处城墙,他也不会惹人嫌,力劝皇帝如何如何……
这就是前隋宠臣裴弘大,胸中自有丘壑,可身上带着的非常鲜明的晋末风气,对平民百姓毫无怜惜之意,只唯上,不唯公。
…………
紫微殿前,金德曼身着新罗对襟王服,以红黑为主,看着很是庄重,只是和大唐的服饰比起来,显得过于朴素了些。
金德曼到洛阳也有几天了,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入宫之后便陪在皇后李碧身边,宿于宫中。
几天当中,出游两次,游览了一下东都洛阳。
虽说已经在妹妹口中得知了许多中原消息,但耳闻总不如目见,从东莱一路赶到洛阳,和妹妹一样,都被中原之大所震撼。
中原还在战乱之时,她就曾派人来过,只是派来的人有些奇葩,为乱匪所惊,没敢深入便跑了回去,跟金德曼说,中原杳无人迹,遍地尸骨,怕是已经没什么人了。
那时金德曼年纪还小,不过却聪明异常,没有被其瞒哄,直接送了其人去见历代先王。
隔了几年,新罗形势越发险恶,她就又派了妹妹来中原寻找高句丽的宿敌大隋来说话,只是那时中原已经换了天地,是大唐的天下了。
这两年因为和大唐的联系越加紧密,新罗国运已然紧系于大唐之上,用一句俗语来说,那就是大唐打个喷嚏,新罗都得抖三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1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