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8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2/1986


…………
许圉师今年考的是明政科,这是今年新开的一科,靠的是处理政务的才能,政务上细分下来又有六个科目,对照的正是朝中的六部。
所以今年大科为九,小科数十,这是礼部事先就交给士子们,让他们做出了选择的。
元贞四年第一次京试的时候,参考明经科的人数最多,那会人们沿袭的还是前隋时举办科举的思维,觉得明经科的进士出来之后最受人尊重,也会得到朝廷的重用。
可惜事与愿违,杏林宴上,明法科的头榜进士坐了上位,明经科的进士差点沦为末座。
朝廷的态度一下就表明了出来,皓首穷经之人,不会得到朝廷的看重。
后来的士子们踏着前人的肩膀,一下便认清了现实,讨论之余,尽都认为大唐立国不久,需要的是治世之才,通读经史的人也许在文坛上会得到相应的地位,可在朝廷眼中,却并不能有利于国事。
如此一来,今年准备考明经科的人立马人数锐减,明经科的题目本来就难也是原因之一,所以今年明经科一下就变得冷清的不行。
反而是许圉师报考的明政科,人数多到许圉师都感觉到有些后悔的地步。
大家都知道朝廷务实,那么想要入仕的话,明政科这个新的科目自然是广受欢迎,竞争比之前的明经科还要激烈几分。
今年考算科的人也不少,那些大多都是准备以后跟算盘子打交道的人。
明法科的盛况是大家都能猜到的,上次明法科进士被许为状元就是明证,明法科考出来的人不管怎么说都会大有前途。
其他新增的科目也一如大家所料,都是和实务相关,显然朝廷考校的绝对不是你在文章和诗词上的造诣,而是你在实务上的才能。
以后明经,明史,明书这样的大科,可能会越来越受冷落。
许圉师觉得这样的趋势对于读书人来说并不太好,读书人先要开蒙,开蒙阶段过去之后就要进学,这个阶段大家接触到的肯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学问。
之后到了深入的阶段,人们从少年也就过渡到了成年,可以从经义,史册中体会到一些深奥的哲理了。
按照以前文人的习惯,此时大多数人都会就此深入下去,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只有少数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受家学影响,旁骛于其他。
正经的读书人就会觉得这些人不成体统,少了毅力,不能在正道之上走下去,入仕之后肯定走不了太远。
隋唐之际这种思想还不算深入,毕竟贵族子弟天生高贵,他们能走多远可不是读了多少书本能够决定的了的。
比如许圉师,读书不成的话就从军,就算自己没什么本事,也有他的几位兄长照拂,等他能自立门户了,你再瞧一瞧,你读的书是多,可你就是升官没人家快。
唐初就是这个样子,许圉师觉得朝廷过于偏重于实务,并不是一个好现象,通读经史的那些人就是比旁人懂的多,却被朝廷如此轻视,入仕都比旁人难的话,那大家进学的时候该读什么书呢?
抛却经史的那些人当了官,又是一副什么样子?知礼否?知世情否?知古今否?知忠义否?
所以他……干脆的选了明政科……准备先当了官再说。
当然了,考不中进士的话他就去长安书院游学,这是进学的增强版说法,进学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选择游学,去增长见闻。
以他和侄儿在江右的名声,入读于长安书院并不算困难。
郝处俊不太乐意,他认为自己一定会中进士,顺便说一句,这厮考的是明法科,心气高着呢。
人家说了,即便今年不中,他便留在长安去给人当幕僚,最好是能选一位在中书任职的高官,会对他的学业有益处,比入读长安书院要强的多。
许圉师也没话说,因为侄儿说的对,朝廷既然看重实务,那么为人幕僚就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尤其是中书省,那是制定国朝大政的衙署,还一直在主持修订唐典,正是想考明法科士子的最佳选择。
…………
回到屋内,许圉师枯坐等待,屋中简陋,还算亮堂,没什么好瞧的。
就是屋与屋中间种着些草木,鸟语花香的,感觉让人放松了许多。
外面的声音不断传来,几千人入场考试,直到太阳升到老高,才算安静了下来。
外面脚步声响起,有人进到屋中,给许圉师送来了笔墨纸砚,都是统一定制,从这个角度来看,比后来的考试要公平。
许圉师先检查了一下笔墨,都只差强人意,把纸铺开的时候,却有些惊喜,纸张洁白柔韧,纹理细腻,表面光滑。
许圉师只是拿手摩挲了一下,便认定这是上好的竹纸,他在江右的时候是用过的,比江右产的麻纸好用一些,比之宣纸又差了不少。
许圉师的兄长还给他捎回过些蜀麻,那才是上佳之物,自蜀中平定之后,蜀中成为了造纸业的魁首,那里的纸张做的非常精致,据说一些已经成为了贡品。
许圉师的大哥如今驻守在成都,说起成都来,都说那里是一天一个样子,纸张,绸缎,茶叶,酒酿等等,可谓是样样精巧,再加上蛮人之患已解,还多出了不少免费的劳动力。
假以时日,蜀中之富必将冠于天下。
许圉师摸着手中的纸张,翻过来背过去的细细观瞧,他觉得这东西应该是出于蜀中,心说朝廷还真是下了本钱,这些不会是贡物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