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8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3/1986


实际上他不知道的是,朝廷研究竹纸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手中的这些正是匠作监的成果。
不久这种竹纸的制作技艺便会传往各处,而且江左的造纸术并不比蜀中差,竹纸正是从匠作监从江左那边得来,他的眼界明显是小了。
…………
临近午时,一切妥当,却还没有开考,只是有人给送过来了午饭。
一日三餐是后来人的说法,这个时候普通人,甚至是大部分贵族都是一日两餐,或是一日一餐,只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才会是一日三餐。
只不过朝廷准备的比较周全,士子们脑细胞耗费的太多,必须给予优待,不能发生把人饿晕了的糗事。
于是文院中考试的士子便是一日三餐的供应。
吃食比较简单,肉干,粟米饭,外加腌菜,还有一碗肉汤,晚饭的时候会丰盛一些,弄个热菜给你,总体来说还不错。
屋中水瓮中的水也是一日一换,有给士子准备炭火,炉具,还一人发了一包茶叶,你要是想喝茶,就自己烧,在家中养尊处优惯了,不会烧的话……你就别折腾了好伐,这里可没人伺候你。
就这一套下来,户部的人头发都得掉上不少,苏亶就暗地里叨咕过李纲等户部官员,说他们为了自家的官帽,却是把户部的人给豁出去了,不当人子。
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皇帝亲自同意了的举措,是对进京赶考的士子的一种优待,能让他们在枯燥的京试当中,感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温暖。
不能让士子们产生猪狗进入牢笼待宰的感觉,将来他们当了官,对待别人也会宽容一些,而非是一朝得意,回忆起入仕时吃过的苦头,便想从别处找回来。
…………
许圉师在房中嚼着肉干,喝着肉汤,却没感觉到太多的温暖,他只是在心里吐槽,厨子太差,做出来的东西真的是难以下咽,希望晚上的饭食能弄的好些。
三天的考试,到了午时还没有发卷,许圉师觉着自己可能要在这里多待上一天两天了,出去见了天日,也不知会不会有坐监被放出去了的感觉?
===第1723章四天===
四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正像许圉师所料,今次京试临时改为了四天,给士子们做题的时间更为宽裕一些,但一科科的考下来,士子们的罪也是遭大了。
四天的时间里,士子们足不出户,吃喝拉撒全在一间小小的室内,白天还好些,晚上才叫糟糕,反正你也睡不踏实,有的屋子中点起火烛,一点就是一晚。
就算是大家都还年轻……顺便说一句,此时来赶考的士子没有老迈之人,大的也就二十四五,最小的一位才十四岁。
其中一小半人参加过三年前的京师,今次是来重考,他们的年纪就普遍大些,却是没有那种头发都白了,眼睛都花了的人来跟年轻人同场竞技。
毕竟大唐开科还短,没有出现那种失志于科举,不考中不算完的执拗之人。
而且当世之人还是要面子的,加之又大多出身世族,三四十岁的人怎好意思再来丢人现眼?
所以很多人都是考上三科,一看无望就另寻出路去了,从你有志参加科考开始,三科就是六到八年,人生有几个六年?聪明人都会计算成本,就算你自己不算,家里的人也要帮你算上一算。
六年,九年的你在家中无所事事,只一头扎进书本里面,本钱就是你最好的青春年华,如此高昂的成本,贵族人家也是不愿意养你这个闲人的。
而且付出了成本,就要看收获,唐初之际,科考也只不过刚刚兴起,大家只是初步认同了朝廷这种选才机制,还没有到大行其道的时节。
只要是没有科考出来的,能够居于高位的代表人物诞生,人们就看不到收获丰厚与否,付出成本的时候就会仔细权衡。
衡量来去,自然而然也就会选择眼前利益,很多人就此另谋出路去了。
再说朝廷还有制举一途,就是在给那些入仕官场的人开通的科举道路,你入仕了也能参考,有了这条后路,大家的执着之心更弱,高龄之人也就都去了制举那边。
…………
满脸油汗,身上总感觉有一股馊味的许圉师晕头涨脑的随着人流往外走,脑子里还在琢磨着那几道想起来就让人脑瓜仁疼的试题。
一道大题目,六道小题目。
大题目很宽泛,施政在于明德,齐礼否?他娘的还是问句?
这个题目只要读过论语的人都能说出来,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老师这句话的意思不用多说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他觉得用刑法来治理天下,只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们只求避免刑罚加身,就会丢掉廉耻之心。
若是以道德和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才能有尊严的活着。
这是自古以来,甚至以后的施政之人必须思考的问题,由此而生的辩论绵延千年不绝,但大体上只要神智还算清醒的主政之人都会明白,这是个伪命题。
道德礼仪和刑法并不冲突,在施政其间更是相辅相成,孔老人家在这个题目上有些理想化了。
就像后来的老马,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社会图景,那是他的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人性很难达到那种高度,一两个人也许可以,三四个人也能凑合,人再多一点,那就完蛋,数十亿人共同进步,神仙来了也没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3/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