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8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5/1986


出长城的商队都要经过五原出塞,让许多百姓可以跟来往的商旅做点买卖,像前些年饿死人的事情已经很少发生。
就是朔方那边的军需供给有些为难,从这里出塞去朔方,耗损十分惊人,户部连年责难,让臣等颇为忧心……”
李破听了不由皱起了眉头,心说看来驰道还是要修啊。
“一路过来,路途之上确实艰难,这事不怪卿等,朕回京之后会与户部商议,你们不用多想,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即可,吏部考功之时自然会有所偏向。”
…………
皇帝出巡,对于沿途的地方官吏而言,往往祸福难料。
马九林等人盐川郡官吏,就得到了皇帝的体恤,有了皇帝这些话,盐川郡上下之后就都能松口气了。
说起来长城绵延几千里,多为秦汉时所修建,后来人也只是修修补补而已。
长城沿路的郡县,大部分都处于边境线上,生活条件很是艰苦,而且隔上一些年,就会受到胡人的侵扰,生活实在谈不上幸福。
只是如今的边境线和秦汉时已有了很大的差异,随着中原王朝的起起伏伏,疆域也有大有小,而北方长城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内部辖地。
所以总体来说,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疆域是一直在缓慢的向外扩展的。
比如说五原,从前隋到大唐,已经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固有势力范围,长城的作用在这里也就没那么大了。
马九林说的也不错,如今南来北往的商队渐多,盐川郡百姓的生计确实比以前好了许多,而且没有了战乱的影响,顺势发展一下商业是非常可行的。
…………
因为离着会盟之期越来越近,路途还有很远,出了长城之后,队伍的速度一下提了上来。
只用了一天多些,就赶到了朔方郡治岩绿城。
这是出塞之后最后一座大城,是匈奴人所建,驻守朔方的唐军两万余人就驻扎于此,以前是由徐世绩统辖。
后来左武候卫司马参军曹昉统兵,今年五月初,右翊卫大将军宇文镬率军来到这里,兵权便移交给了宇文镬。
随即宇文镬令曹昉率军三千北上榆林,进驻北五原,意图和灵州总管薛万均呼应,彻底控制住河南地,也就是后来的河套所在的周围地区。
此时左御卫将军裴行俨也率军两千赶到岩绿城不久。
皇帝北巡的队伍到了岩绿城,差不多就算是完成了此次北行队伍的组建,一万多人打着各色旗帜,再次带齐饮水和食物,离开岩绿城北上榆林。
沿着长城北上,西边则是无尽的黄沙,环境之贫瘠恶劣,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徐世绩统兵驻守在朔方的一段时间里,几次出兵剿灭了很多悍匪,为大唐和突厥在榆林设置边市扫清了障碍。
同时也结束了当地由于隋末战乱带来的混乱。
居住在沿途的百姓已经没有多少,只要没有人居住,一些以前建立起来的村落很快就会消失在黄沙当中。
队伍进入到榆林地界的时候,环境终于渐渐好了起来,先是零零星星的绿色,再往北去,就是一片片的草场浮现在视线当中。
不用旁边的人来解说,李破便知道这就是当年前隋的榆林马场所在了。
“当年炀帝北巡榆林,从行者达三四十万众,驴马数万匹,据说北行至榆林,沿途死难者数以万计……”
队伍到达连谷,休息了一晚,中书侍郎刘政会陪在了李破身边说话。
李破今日走的这条路线,还就和当初大业三年杨广北巡时一模一样,只是声势上和人家杨广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李破喝了点侍从烧好的茶汤,又啃了几根烤的羊骨棒,日子好像一下倒退回了当年在马邑厮混的时候。
只不过那会他还年轻,什么苦都能受得了,现在嘛,就满身疲惫,总想着能快点到达会盟之处,好好歇上两天再说。
“此事朕屡屡听人提起,三四十万人?这一路可不好走啊,那么多的人马……杨广或有炫耀武功,震慑突厥之意?”
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连刻薄话都少了起来,这要是在长安,按照他的习惯,是肯定要讥讽杨广一番的。
刘政会虽说是匈奴后裔,可为人却很正直,骨头也很硬朗,当年在晋阳被俘的时候,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牢,就是不想背主而活,比其他人都要强的多。
若非李神通膝盖太软,他估计还得在牢中住一段日子呢。
===第1746章直谏===
刘政会的回答是,“臣也是听了旁人一些传闻,说与陛下听听,当不得真。
炀帝当年初登大宝,平定汉王杨谅之乱,正乃意气风发之时。
当时前隋国势大兴,威服四方,朝中尽多贤臣良将,勃勃生发,盛不可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5/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