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9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2/1986


而苏亶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不管工程技术上有什么难点,只管造价。
听李破问起,稍一琢磨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妨先开工试一试,从万年县到五原城一段,应该是最容易的。
修起来看看所费几何,顺便也能瞧瞧修路官员的才能,如果顺利的话,就接着修下去,不成也不用着急,过两年国库充盈,继续开工也就是了。
苏亶的想法和萧禹差不多,走一步看一步,没有直接劝皇帝放弃修路。
另外两位宰相的意思也不一样,范文进觉得这是件好事,极力赞同,他认为此举可以极大的增强大唐对河西地区的控制力度,不管死上多少人,只要路修好了,就是惠及天下的好事。
温彦博则认为要等上两年更为稳妥,先把辽东战事了结了再说。
八月间,开了几次小朝会,意见不够统一,说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极力阻拦的,李破心里便有数了。
他倒也不急,马上就要到冬天了,有时间仔细琢磨一下。
户部如今正在统计送回来的高句丽人的人数。
灭亡高句丽之后,大唐对高句丽人的政策十分残酷,凡反抗者必遭屠戮,死的人是一批接着一批,务必要保证高句丽人在半岛再无死灰复燃的机会。
高句丽的官员富户,尽都抄没家产,官员以及部落首领大部分就地斩决,妻女贬为军妓,没有给高句丽人留下哪怕一丝的体面。
高句丽的百姓则被成家成户的送回大唐,和先来的倭人一道成为大唐新出现的一个阶层,奴户。
大唐和高句丽的仇恨,到此算是结清了。
按照户部的估算,今年大唐的奴户数量应该能有十万户,四五十万人左右,青壮男女能够占到一多半。
历朝战俘多数都会在战场上被消耗掉,因为朝廷不愿负担这些人的额外开支,国内的一些工程建设,则由民役来解决。
这种政策在五胡乱华时期表现的最为明显,胡人对汉人的压榨是十分残酷的,可相比于他们相互之间的厮杀,却还是要逊色几分。
当来到前隋时期,除了鲜卑人之外,剩下的那些胡人部属大多都不见了踪影,有的人会说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实际上则不然。
匈奴,羯,羌,氐四个部族,在长期的相互征杀以及汉人的反抗当中,死的其实没剩下几个了。
鲜卑人留到了最后,却也渐渐融入到了中原民族当中,这才是民族同化,到了唐初之际,自称鲜卑的人也没了几个,融入的越来越是彻底。
高句丽人和倭人,百济人来到中原又是另外一回事,他们不属于中原历代常见的内附部族,得不到任何的优待。
唐初的各类工程项目当中,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到最后能剩下多少,只能看天意,李破活的稍微久些,说不定这些人就会消失在历史当中,甚至不会被提及一句。
李破这位开国君王,对于这些外族来说,是最残暴的存在,可对于大唐百姓而言,却比历代君王都要仁慈。
因为唐初之际,轻徭薄赋,更是鲜见民役,大唐百姓自然是额手称庆,都道君明臣贤,百姓之幸事也。
…………
大唐元贞七年八月十六,东来的几个码头上,战船云集,征朝大都督李靖回师了。
先上岸的一包包的骸骨,这都是李靖命人在高句丽的山林当中收敛的当年北征将士的遗骸。
差不多有六千余具。
当年二十余万隋军葬送在了高句丽的山林当中,三十万人的大军幸存者不足三万人,可谓是十不存一。
多年之后,大唐的日月星辰旗重归此间,终于一战功成,灭掉了强敌大仇,因两国血仇无数,所以杀戮之众不可计数,连高句丽历代国王的坟茔都被唐军给刨了出来,和他们的子孙一道曝尸荒野。
高句丽的大部落,在这两年的战争当中,全部被连根拔起,人头滚滚而落,只剩下些游魂野鬼四处躲藏在山林当中得以幸存。
而大唐的政策是长期性的,对藏在盖马大山当中的高句丽部落,持续的进行清缴,到了大唐元贞七年八月,破高句丽部落数十部,杀六万余众,俘获十余万。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世上也就不再存在什么高句丽了,半岛三国,只剩下了新罗,也就是后来乱认祖宗的那些人的祖先。
…………
东来太守宇文士及等人早已准备好了,骸骨上岸,立即送到挖好的墓地安葬,并竖碑记之。
隔日李靖率众祭奠亡魂,亲书祭文,告知于这些当年殁于北征的将士,大仇已报,魂魄尽可安然归去故里。
李靖在东来待了几日,和杜伏威一样享受了一下宇文士及的热情款待,三年征战,终于大功告成。
李靖一松劲,在东来还小病了一场,可把宇文士及等地方官员给吓坏了,急忙传书朝廷,意思是这可不关俺们的事啊,大都督好像是旅途劳累,偶感风寒,应该没有大碍……吧?千万不要啊。
李靖小病了一场,宇文士及被吓的魂不附体,昼夜在卧榻之畔伺候,算是扎扎实实的当了一回孝子贤孙。
当年他老子宇文述病故的时候,估计他都没有今天这么上心。
几天之后,李靖痊愈,看着脸色比自己还憔悴的宇文士及就觉着有点愧疚,政治智商欠费的样子就又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