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19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71/1986


…………
八月间,大唐南北的各个郡县,全面进入了秋收季节,北方一般来说,是在九月初,秋收便会进入尾声。
南方因为气候的缘故,则会去到十月。
今年水陆并举,运河上的漕船忙忙碌碌,驰道上也满是运粮的车马,这就是大唐的血管,将营养送到各处仓房储备起来,使国库迅速充盈。
百姓们则像辛勤的蚂蚁,把粮食运回家中,然后便准备起了过冬的事宜。
相比百姓人家,官府的官吏则更加忙碌,从八月间开始,一直到十一月,就要把今年的收入和支出整理好,报上朝廷。
各道督查使也派了人下去监督,以防有人虚报。
朝廷上下也在等着今年年底的大朝会,那会朝廷会当庭宣布一下今年的岁入和支出情况,如果收入和支出有了不平衡,或者说是支出太大,国库有了亏空,大家这个年就别想过好了。
其实主要还是唐初这几年支出太多,年年都没有多少盈余闹的,尤其是元贞六年,又要支持东海战事,还攻打了吐蕃,又要兴修各处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建造宫宇皇陵。
若非去年蜀中和江南都是丰年,恐怕接下来的几年大家就都得勒紧裤腰带还债了。
也就是各处捷报频传,掩盖住了这些坏消息,不然今年肯定不能如此轻松。
而今年盐价的崩盘,也弄的朝臣们心惊肉跳,还好在九十月间,由于朝廷处置的及时得当,盐价重新回升到了正常水平,着实让人松了口气。
为此李破还专门把苏亶叫到宫中赐宴,让老是挨骂的苏元宰受宠若惊,并向皇帝保证,今年的岁入就算不能平掉前几年的亏空,也不会拖累明年要干的事情。
作为户部尚书能做出这样的保证,说明他对今年的财政是心里有底的。
李破心情大好,问起了明年修路的事情,这事他头一个问的自然不是苏亶,而是工部尚书云定兴。
云定兴那就不用说了,皇帝要做什么事,他一定不会反驳,有困难没困难的他都赞同,干成干不成的那是另外的说法。
只是他虽比不上何稠,却也是干过不少大工程的人,对于修路的事情很熟。
从凉州到张掖,从京兆万年县到朔方的岩绿城,这样的两条驰道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他都能给个大概的数字。
时间上则不把准,他认为要看皇帝自己的意思,要是能像前隋那样不顾死伤的大规模动用民力,也就是几个月的事。
如果像现在这样,只能动用俘人,快的话也得一年,俘人估计要死上一半,这还是在物力充足的情况下,要是一直让俘人用尸体铺过去,还能快上一些。
至于工程技术上的难点,不过就是中间有一些戈壁滩,他认为这不是什么难事,从秦汉以来,那样的道路修了不知多少了,就是要多耗费些人力物力而已。
李破看他大包大揽,说的头头是道的样子,心里觉着有点不靠谱,换了其他人估计不管怎么说都要给出些谏言。
只是云定兴这人什么秉性李破早已熟知,这厮就是这么个人物,到哪都是当狗腿子的命。
所以随后李破又把太常寺卿宇文儒童和匠作监正窦师纶召到宫中问询了一番,两个人听了此事,就都有些畏难,这才是正常反应。
两条路都不算远,可要修起来着实麻烦,就算工程技术上不存在问题,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他们没有云定兴那么毫无顾忌,只对皇帝负责,人家是要名声的。
皇帝召他们来商议此事,那他们就要对此负责,一旦说了大话,被那几位宰相和其他重臣得知,一定会遭到参劾。
于是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开始跟皇帝诉说其中的为难之处,生恐皇帝派了他们去监工。
李破没在意,一样米养百样人,趋吉避凶是朝臣们的正常操作,就像当年过辽水时,宇文恺把浮桥修短了一截,当场送掉了麦铁杖的性命。
那是宇文恺的问题吗?临阵受命,不得不为,仓促之间有所失误,那是杨广的问题,一位工程大师因此获罪,最后病死在塞外,实在是有些冤枉。
窦师纶两人即便表现的有些滑头,但话说的都很有见地,和云定兴所言相互印证,李破心里多少就有底了。
===第1810章弟子===
接着李破又把何稠那些弟子们召集起来问了问,可能得何稠真传的人是一个也没有,修建驰道这样的大事,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没做过,提不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来。
培养工程类人才,李破也做出了努力,去年的时候,各个书院就都开设了工程类科目,只是想要有效果,却还是任重而道远。
而且这一类的人才不但要有好的老师来教,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你要是十几二十年的没有进行工程类建设,那么人才必定会出现断档。
为什么前隋会出现一些大匠?就是因为开建的工程多,不论是修路铸桥建城,还是开凿运河,都是历代难得一见的大工程。
耗费民力是一回事,确实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工程类人才,宇文恺和何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初的基础工程建设也在进行当中,可规模上却无法跟前隋相比,而且隋末战乱,天下死伤狼藉,一些工艺也就此失传。
所以想要把这两条路修好,其中为难之处颇多。
问到苏亶这里的时候,前面其实已经有不少人给出了意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7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