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4/1986


颇为奇特的是,刚刚度过了一段颇为平静的生活的代州百姓,在这种氛围之中,要求从军的声音渐渐竟然多了起来。
这在战争频仍的隋末乱世当中,是非常反常态的一个现象。
而这也不是一句民风彪悍能够解释得了的事情。
也可以说,在短短一两年间,李破的施政在这个时候算是收到了最好的回报,人们在憧憬未来的同时,竟然生出了一些保卫家园不遭涂炭的心思。
当然,没什么人会对此感到欣喜。
知道南部战局详情的人们,都在紧张的注视着南方,比去年李破领兵北上云中的时候还要紧张几分。
因为这无疑是并代举兵南向之后,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一战。
可能并代上下唯一被南边李唐治下的人们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不用担心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不管时间长短,官府轻徭薄赋的意图已渐渐深入人心,自李云内掌并代军政大权之后,劳役这个可怕的字眼儿,正在离人们远去。
他们不用担心家中田地没人耕种,妻儿没人照看,更不用担心如狼似虎的军兵冲入家中,抢夺财物,将自己拉去当兵或是成为民夫。
所以,比起南边儿的人们来说,他们无疑是比较幸福的。
可战争并未离他们远去,这一战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是他们继续幸福的过下去,还是再次沦为战争的牺牲品。
而作为掀起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李破,却不会想那么多了。
他既不会矫情的去想,这场战争对晋地南部造成怎样的摧残,责任在不在他身上,和他当初立下的目标相不相悖,同样也不会去想,被自己一举带入中原乱局的并代两州百姓,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他不是个哲人,也没那么多愁善感。
不论是在这场战争到来之时,或是之前的历次战事当中,他都是一个军人,会用无数的鲜血和人命捍卫自己所得到的一切的军人。
那么他要做什么也就明确了起来,战胜对手,用尽全力去得到胜利,只要赢了,什么就都是值得的。
输了在战事来临之际,那根本不在他考量之中。
而此时,他的战略意图已经实现了一半儿。
和他想的差不多,唐军北来,将晋地守军抽调一空,兵力庞大了一些不假,可这正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一战而定晋地。
此战过后,就不用挨着个儿的去攻城了,望风而降才应该是战后的局面。
当然,他和其他人一样,都没工夫去沾沾自喜,数十万大军的厮杀碰撞,在隋末战乱中已经算不得什么惊人的战役。
可在各方豪雄们已经杀的有点筋疲力尽的今天,却也是一场正经的大战了,不能不让人专注以对。
而且,对于李破来说,也是他头一次领兵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没错,就是战役,决定晋地归属的战役。
之前那些战事和这次都没法相比,这是一场真正的硬仗,再没有什么偷袭,再没有什么速战速决,只能在正面击溃对手。
在唐军动兵之前,李破就已经召集众将商议了不知道多少次,这一次,他制定了战略不假,可战术上,他需要集思广益,而非是独断专行。
他没有那个信心照顾要方方面面,因为这根本不是一场常规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
这样数目的两支大军战于沙场,打上多少时间,出现多少意外,都不用奇怪,也许在战时,只要自己的马腿崴上一下,都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很快,李破就调整好了心态,将这次战事当做了一次磨砺来看待,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麾下的大军,都是如此。
顺便,摒除了那些无端的躁动,带着非人的冷静投入到了一连串的军议当中去了。
唐军无疑拥有着兵力上的优势,可在李破和他麾下的将领们看来,并代大军这样的边军精锐,不唐军能用人数来补齐实力上的差距的。
唐军的兵马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并代大军的胜算反而越来越大。
这种很像引力理论的道理其实是很有些依据的。
唐军如果只有十万众,在野战中唐军必败,可随着唐军兵力增多,无疑会给并代大军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可等唐军的兵力来到一定地步,兵力上的优势带来的好处反而便渐渐消失了,不管他们是十七八万,还是二十多万,对于并代大军而言,好像都没了什么区别。
这种现象被将领们屡屡提出,开始的时候有点像自我安慰,说的人多了,大家却都觉得有了道理,连李破后来都隐隐觉着,要是唐军再多来些就好了。
当然,这不是什么战略战术,只是增强了将领们战胜对手的信心罢了。
最重要的是选择一处能给予敌军痛击的战场,换句话说,就是决战之地。
这对于唐军来说,很重要,而对并代大军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对于并代大军而言,一处适合骑兵突击的战场是致胜之关键。
开始的时候,选择的是雀鼠谷到临汾之间。
这显然是一处足以让数十万大军尽情厮杀一场的地方,利弊都很明显。
好处在于,并代大军的骑兵拥有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甚至可以冲向敌人身后,去骚扰敌军的粮道,在地势上,也有居高临下之便。
弊端在于,那里丘陵较多,骑兵容易受困于地形,受到步军袭扰阻击,而唐军摆开阵势之后,背后肯定就是临汾城,西边有汾水,东边便是太岳山沿麓。
这对于大部分都是步军的唐军而言,同样是一处很不错的战场,只要他们能抵挡住并代骑兵的冲击,那么背后只有雀鼠谷一条退路的并代大军,形势将变得极其不利。
而且,就算击溃了唐军,唐军依旧可以退入临汾顽抗,也就是说,唐军的战略回旋余地并不比并代大军差多少。
军将们议了几天,李破听的也差不多了,这一天便拍了拍桌子问道:“我等为选决战之处而劳心费力,唐军军将是否也是如此?那唐军欲要与我决战,他们会选在何处?”
月票月票,大雨滂沱,阿草被堵在了单位,只能在单位写完的这一章,噪音很多,阿草思路很不连贯,唉,也不知今晚回不回得去,今年的天气太恐怖了,阿草已经看了几次海,还好阿草家住的比较高,没被水给淹了。
===第447章战场(二)===
众将屏息凝神,一下就安静了下来。
此战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数……嗯,几乎是全部,也都是头一遭,无论他们参没参加过辽东之战,或是剿没剿过匪患,打没打过突厥,都是如此。
他们的年纪其实已经决定了他们不会有作为军中重将参与到相似战事中去的机会和经验,他们心中的焦躁和忧虑,甚至是隐隐的恐惧都能够理解。
所以军议之时火药味很浓,交好的人都偶尔会吵上几句,各人思路乱七八糟的也是非常混乱。
当李破问起的时候,众人一瞬间竟然都产生出了一种安心的感觉……
“唐军以为我等定不会放弃雀鼠谷要地,在雀鼠谷南与其决战便是理所当然,而在此处与唐军交战,唐军进可攻退可守,未战以有几分不败之势……”
李破说到这里顿住,环视众将,随之加重了语气,“此战,我军志在全胜……若击溃唐军之后,唐军还能退守城池,与我纠缠不休,又何必等到此时,方与唐军交战?”
李破眼中闪动着莫名的光芒,冷静,自信,却又跳动着疯狂的火焰,他轻轻的拍打着桌案。
声音坚定而又沉稳,“弃雀鼠谷,介休,退兵平遥,唐军若还敢与我战于介休之北,我定叫其匹马无还。”
听了这个,众将自是震惊莫名,一战而下介休,占据雀鼠谷,就这么给扔了?
李破自己也知道,突然下次决议,众人定然不会赞同吗,就像之前他决意顿兵不前一样,都需要可靠的理由作为依据。
当然,这同样也不是他脑袋一热便做出的决定。
军议数日,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利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再议下去也没什么必要。
而他的思虑在众将争吵之间,也变得越来越是清晰。
好的战场的选择其实非常简单,敌人不愿跟你在哪里决战,哪里就肯定对你有着诸般好处。
而双方都还算满意的战场,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他其实很快就抛弃掉了雀鼠谷以南到临汾之间的那个地方,因为那处战场显然对双方都有着很多好处,理想的战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就像他绝对不愿意率领并代骑兵跟突厥人正面在草原碰撞一样,即便占据优势,他轻易也不会将大军摆在草原上,跟突厥骑兵往来厮杀。
那样即便胜了,也肯定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愚蠢战争,所以之前每次战事,他都会极力寻找敌军的弱点,突袭也成了他最为常用的战术。
而现在,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敌军的弱点有很多,可突袭这样的战术已无多少用武之地。
他认为,自己还有两种选择。
一种则是让步军退守晋阳和榆次,一面用坚城来消耗敌军的实力,一面则放出骑兵,大范围迂回骚扰,让敌军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最终将唐军拖垮在临汾到晋阳之间。
可这样的战术,风险其实是非常巨大的,数万骑兵在外将如无根之萍,只能以战养战,将河东杀成一地浮屠,这和此战的初衷完全相悖,可以不论。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和唐军正面决战了,既然感到之前选择的这处战场极为不合适,那就弃之另选他处。
实际上,不管哪个选择,弃掉雀鼠谷和介休都是前提条件。
这样的战略要地,适合唐军固守,却并不适合此时的并代大军来进行防守。
而以他在军中的威望,说服众将其实也很简单。
李破的声音严厉了起来,“你们担心什么?担心唐军占据要害之处,便不来与我交战?十余万大军北上,就为了重夺西河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4/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