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1/1986


这几乎就是决定晋地归属的一战……他努力不去想象,此战胜后会是怎样一个美好的景象,他更不会去想一旦败了会如何。
他的眼前,已经是只有这十数万的李唐大军。
已经不用再召集众将议论军事了,该做的准备早已做好,战术上的考量也已成熟,只待一战罢了。
李破当即传令给尉迟恭,步群,刘敬升,罗士信,王智辩,薛万彻等人,令他们领兵南下。
没有什么依计行事的约束,大队骑兵该做什么,其实非常的清楚,在沿途趁机重创唐军,就算无机可乘,也要截断唐军后路,动摇唐军军心。
近百里的路程,不算短,也绝对不算长,急行军的话说是朝发夕至也不为过。
而李破给唐军定下的行军日期是三到四天,因为他在辽东是见过大军行进的过程的,粮草辎重会拖慢大军的脚步,尤其是想要与敌决战的步军,他们要留出充足的体力来进行厮杀。
一天下来,走三四十里是正常的行军节奏,如果沿途还有敌人持续骚扰的话,这个速度会更慢。
所以,三到四天之后,唐军应该才会进入李破预设的战场,平遥南边十余里处,一个颇为开阔的地带。
到了那个时候,形势已经算是完全反转了过来,并代大军背靠平遥,战有不利的话还可以退守营寨,唐军却已经没什么后路可言了。
在数万骑兵面前,一旦失败,就算有些幸运儿能拼了命的跑回介休去,也过不了雀鼠谷了。
之所以未曾选在平遥城下,这不算是李破的意思,众将都以为,平遥城小,外设营寨的话,兵力分散之下反而对人数众多的唐军有利。
尤其还限制了骑兵的战力,而等唐军一旦站稳脚跟,并立下营寨与并代大军相持,用骑兵冲阵的损失就会大的让人难以忍受。
所以不如选在开阔之地,跟唐军决一生死。
其实,不管步军将领们愿不愿意承认,骑兵都是并代大军最锋利的刀刃,也是此战胜败之关键所在。
三四天的时间,李破不会预先进入战场,他要看看唐军在骑兵骚扰之下的表现。
三万多骑兵在野外对行进中的十余万步军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呢?
李破也想象不出来,因为那画面太美了,没见过的人根本想象不到,就算是李破也不成,他跟突厥人纠缠了多年,对步军该怎样在行军中防范骑兵突袭也没多少确定的概念。
如果换做是他率领唐军的话,就绝对不会轻易北来,在行军途中遇到大规模的骑兵突袭?算了吧,若是真倒霉到了那种地步,除了怨自己太过愚蠢之外,他估计和一些人的做法差不多,令大军就地死守,自己寻机逃窜才是正理。
所以,他并未给尉迟恭,步群等人太明确的命令,而是选择了让他们自己寻找战机,便宜行事。
当然,在之前他就严令各部骑兵将领,不得存争功之心,重创唐军的战机一旦出现,几人必须配合默契。
而在什么时候攻击,选在何处,这样的分寸就不用他多说了,必定是在唐军行程过半的时候。
如果是一年前,这样的战事一定是李破亲自领兵,可这会儿李破则要坐镇平遥,不会再去跟骑兵冒险了。
而随着李破将令一到,早已枕戈待旦的骑军立即便是迫不及待的陆续拔营南向。
数万骑兵在低沉的号角声催促下,策马向东南而去。
众将分工也早已明确,由薛万彻率陈二,史大史二,黄友等人骚扰唐军后路,并为大军探查唐军虚弱之处。
骑兵大军主力则会驻于平遥西南三十余里处,静待战机。
按照习惯,并代骑军的斥候几乎是蜂拥而出,像一群群苍蝇一样,围着行进中的唐军往来探查,号角声此起彼伏。
如果不是唐军中少有人见过突厥精骑,不然他们一定会认为他们碰到了突厥人。
唐军不是死的,也做出了诸般努力,设伏,追逐,驱赶,种种手段用了个遍,可战场上的主动权,甚或是战争的节奏,此时却已完全落入了并代大军的手中。
铺开来的唐军,黑压压遮蔽了十数里方圆的地界,缓缓向前蔓延,在离开介休的那一刻起,唐军就完全进入了战时的状态,顺便将庞大的身躯舒展开来,像一头巨兽一般,坚定的沿着汾水沿岸,向北前行。
它挥舞着一些粗壮的触角,驱赶着大军周围那些烦人的苍蝇,也努力的想将触角伸的更远一些。
可触角毕竟没有身躯看上去那么健壮而不可摧毁,在并代大军的骑兵看来,斩下这些触角很容易,尤其是那些妄想探查到大军主力的愚蠢家伙,更像是摆在并代骑兵面前的一块块烤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455章斥候===
五月末的并州南部,早已草木丰盈。
若是平常时节,西依汾水的这里有着大片的良田,正应该是秧苗初长,生机勃勃的时候。
可如今,不用说什么田垄了,就是农夫都不见一个了。
大军征战,早已让这里成为了一片荒野,草木丛生,掩盖了当年人迹。
当然,此时此刻,唐军十余万人马挥军北向,这里可谓是人迹大盛,新长出来的草木也就都遭了秧,大军践踏而过,自是一地狼藉。
唐军西北七八里处,面目粗豪的寻相停下战马,身子一窜,便立在了马上,手上搭了个凉棚,向远处张望着。
这里已经可以清晰的看见唐军的旌旗,以及一队队向前行进的唐军士卒了。
作战经验丰富的他,其实正停在了一个对于骑兵而言,似危实安的线上,方向上也选择的恰到好处,不会被什么人围在这里。
寻相是马邑人,身上有着马邑人很多特征,面目粗糙,身体强壮而又高大,一身的彪悍之气总能令寻常人等退避三舍。
当年李破在马邑转悠的时候,他是马邑马快中的一员,还曾经奉令追查过马邑人市血案,算是和李破勉强有点交集。
而他当时和尉迟恭有些交情,他没尉迟恭那么精明,尉迟恭去了恒安镇军,他却留在了马邑。
后来刘武周,黄子英等作乱,作为马邑城中一位还算有名有姓的好汉,自然也是掺和其中,还是刘武周比较重用的一个。
等李破率军平马邑叛乱,直接砍了刘武周,黄子英等人的脑袋,寻相本来也应在被诛之列,还是尉迟恭救了他一命,悄悄的把他给留了下来。
救命之恩,自当涌泉相报。
寻相自此便跟随在了尉迟恭身边,成了他的亲兵卫士,随着尉迟恭官位渐高,他也水涨船高,成了左卫府监门校尉,出征的时候,可领一营兵卫护在尉迟恭身边,差不多就是尉迟恭的中军官儿了。
这次他率人出来,探查唐军动静,身边可不止这看得见的十几个人,周遭一队队的斥候,合起来怕不由数百之众。
他们散开在很广阔的一个区域内,占据有利地势,几乎是对唐军前军进行着全方位的窥探。
巴望了一会儿,寻相已经瞧的差不多了。
其实他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斥候,那些贼头贼脑的家伙,在他看来……好吧,就算他背靠大树,也绝对不愿轻易招惹。
那都是恒安镇军的老底子组建起来的,大军征战的时候,会归各部将领辖制,平日里其实算是单独成军。
那些家伙可都不好惹,各军中但凡有闯出点名声的家伙,很快就会被挑入进去,日久之下,无疑他们便也成了骑军中精锐中的精锐。
当年的斥候营现在在军中则被称为飞骑军,大概有三千人上下,军制也是截然不同,而他们那里的三个领兵校尉,和那些军中大将比起来,丝毫不差。
这支飞骑军的统兵之人,是已经消失已久的李武,自这位不知去了哪里之后,就再没谁能走上那个位置了。
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这个位置可能是将主给心腹旧将留着呢。
寻相重又坐回马上,笑道:“这些贼人走的比龟儿还慢,排的倒是颇为齐整……”
其他人听了都吭吭哧哧的笑了起来,十余万大军加上民夫,差不多二十多万人行于野外的时候,赫赫声威自然不必多提。
可在这些边军精锐眼中,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又不是骑兵,人数再多也奈何他们不得。
寻相大手一挥,“走,咱们再往南边儿瞧瞧。”
唐军走的确实很慢,此时也不过走到介休北二三十里处,估计尾巴还在介休城下呢,而且天色已经不早,眼瞅着唐军就要扎营了。
身为尉迟恭心腹的寻相很明白,这会儿的探查用处不大,明天才是稍微见真章的时候,南面的薛将军,会率军进行袭扰,差不多也就是后天,才是让唐军真正吃些苦头的时候。
往南行二三里,寻相身后的骑兵多了一队出来,像他们这样的斥候,在唐军庞大的身躯周围,几乎数也数不过来,就像狼群一样窥伺着猎物儿。
只要唐军不想将自己摆好的军阵扩散开来,他们拿这些苍蝇几乎就是无可奈何,唐军的骑兵太宝贵了……
当然,探查敌情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唐军中一些作战经验比较丰富的将领已经渐生恐惧。
大军征战,前方敌情一概不明,斥候放出去,就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连方圆十里都出不去。
这样的情形,他们从没有见过,危险的感觉不由自主的在人们心中抬头。
一天走下来,已经有人开始向李神通进言,派几队骑兵出去探清敌情,并在大军周围设伏,绞杀敌军斥候。
李神通倒还镇定,他认为,敌军主力就应该在前方不远处。
大军周围出现的敌军斥候越多,越说明敌军有与大军决战之意,这是他非常想看到的局面。
而且,介休与平遥距离并不算远。
如果敌军故作聪明,绕过大军去偷袭介休和雀鼠谷,那可就打错了算盘了,他会挥军直入并州,到时候看的其实还是大军兵力和战力……
而且,绕过唐军……呵呵,除了骑兵之外,步军可以不论,骑兵攻城……那同样是李神通非常愿意看到的景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