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1986


在唐军将领的认知当中,上万的骑兵出现在并代两州军中应该是敌人的极限了,要知道,西北薛举贼军声势浩大,又得突厥之助,也只一万多的骑兵可用。
当年的大贼白瑜娑,麾下号称数十万兵马,又占据了凉州牧场,麾下骑兵也只两三万人,却已是横行西北,无人可制了。
李神通紧张了起来,中军开始不断向侧翼缓慢移动,增援侧翼的军令在不断发出。
马蹄声隔着无数军旅也清晰可闻,地面也一直在轻微的震颤,远方的天空中,箭矢不停的在往来,隐隐的喊杀声同样在耳际回荡。
这是决战的时刻来到了吗?从李神通往下,估计都有着这样的念头儿。
李神通还很镇定,在听闻敌军并无重骑之后,他就从容了许多,并随之传令给后军的李孝基,令他原地驻守,无令不得妄动。
在听得阵前禀报,敌军只在外围骚扰,并无冲阵之举的时候,李神通除了略微送了一口气之外,微微还夹杂了些遗憾,此时敌军若是冲阵,应该能趁机杀伤敌军骑军,一举断李破一臂才对。
此时李神通也却并无多少欣喜之意,反而皱起了眉头。
对于并代边军将领他并不怎么熟悉,可一些名字他还是听说过的,毕竟晋阳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家族和李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一万骑军,旗号不少,可将旗只有两位,一个应该是刘敬升了,一个应该是薛万彻或者是薛万均。
这两个人竟然各统五千骑兵,那么其他诸如尉迟恭,步群,罗士信等人在哪儿?
难道还是袭扰?上万的骑兵啊,李破小儿倒还真下本钱……
想到这里,李神通冷哼了一声,阻我大军向前,看上去又无决战之意,难道是想我不战而退?气虚胆弱至此……和他之前的预测,当真的不谋而合。
李破小儿已然胆怯,若能寻见其大军主力,定能一战擒之……
那么接下来,李神通传下的军令就好理解了,让众军各部不得慌张,听令行事,又令左翼徐世勣部沿河而上,增援前军,令心腹部将王灵举率部增援右翼。
其实还是老一套,以不变应万变而已。
可以说,这万余骑兵并没有让李神通感到太多的威胁,没有重骑相随,冲不动他十余万大军组成的军阵。
这样的思维源于大隋遗留下来的旧有军事理念,不必多说,而李神通其实是高估了麾下唐军的战斗力,一万百战骑兵,发了狠的话,就算冲不动唐军军阵,也足以让唐军寸步难移了。
这是一支成规模的,又有着边军善战血统的骑兵,当今天下能比得上他们的,已不多见。
若非大军另有所图,光这一万骑兵,就能让唐军无可奈何,当年在河北与窦建德部相持,他们就曾让窦建德数十万大军裹足不前,如今也不过是重演一遍当年故事而已。
可以说,现在李破羽翼已丰,北来唐军正是碰到了一块非常坚硬的石头上,自己却还一无所知呢。
在此时,李破率步军也已进至唐军前方不足三十里处。
而从天空望下去,一支庞大的骑兵军旅,已经缓缓移动至离唐军不足二十里外……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462章决战(二)===
这个时候,从高空望下去,方圆数十里之内,并代大军竟是隐隐对唐军有了包围之势。
只是前方的领兵将领们并没有按照李破先前说的那样,重点切断唐军后路……
经过两天多的试探,尉迟恭和步群等人有志一同的认为,骚扰唐军粮道对李唐大军而言,并无太大损伤,平遥到介休这一段距离太近了,通常意义上的粮道,不适用于唐军。
那么也就不如派薛万彻联合另外一部,先拖住唐军前军……
而这样一来,大军主攻的方向也就昭然若揭了,还是唐军后军,无疑,这就是唐军的薄弱之处,而数万骑军的进攻,也从来不会是小打小闹。
其实,就规模和参战人数而言,和决战也没什么区别。
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实际上也正是由这样一场场的战事决定。
就像这次两军交战,起始点绝对不会是唐军离开介休北上的时候,而是从雀鼠谷的争夺战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近一个月的时光,两军大大小小十余战,伤亡已逾万人。
而现在对于并代骑兵来说,可谓是时机已至。
万事俱备之下,做出一些细节上的调整之外,其余诸般故事已经不太可能改变他们进攻的决心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尉迟恭缓缓举起手臂,低沉的号角声在大军中响起。
李年率三千重骑为大军锋矢,这是他凭着运气从罗士信手里抢来的位置,将旗之下,李年率先催动战马,徐徐前行。
随着前锋所部前行,大军一排排的开始移动,战马踏着碎步慢慢拉开一定的距离。
各色旗帜在大军头顶烈烈飞舞,将士们在马上最后一次检查刀弓甲胄,一双双眼睛慢慢浮起了血丝,染上了杀气。
百战之师蓄势待发,杀气充盈四野,让那缠绵的夏雨好像也变得冰冷了起来。
黑压压的大军渐渐膨胀开来,像涨潮一样,铺满在横约数里,竖有十几里的地面上,真正展露出了他庞大而又狰狞的身躯。
马蹄声像滚雷一样在旷野间回荡,排斥着其他一切声响,地面开始不停的震颤,就像一次小型的地震。
如此赫赫声势,唐军很快便已发现了异样……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唐军将军将领的误判,以及不能及时发现敌情的缺点都导致了唐军仓促迎战的结果。
当然,这也是骑兵和步兵野战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形。
只是这样规模的骑兵攻击步军军阵的战事,自古以来都不很常见,英明的将领,绝对不会让步军就这么裸的暴露在野外,任由骑兵发起攻击。
其实唐军前军受袭,后军也在待战当中,只是没想到会遭受这样的进攻而已。
当永安王李孝基得到禀报的时候,他已经在传令各部一定要守住侧翼防线,并命中军以及左翼各部层层设防了。
两万多骑兵漫野而来,离着又近,已经无需禀报,李孝基就已经知道大军好像来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
这个时候的李孝基,已顾不得去想敌军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骑兵,又为什么一直等到这个时候才出现在大军面前,那些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从敌军的位置以及前行的方向上看,他的后军必然是敌军攻击的对象。
和李氏宗族其他人差不多,李孝基的才能中规中矩,既不会比李神通差到哪里去,同样也不会高出多少。
除了布置大军防守之外,他也立即派人向前军求援,并严令缩在河边儿的裴寂率部向中军靠拢。
关键性时刻,李孝基表现的不算无能。
可一切都已经晚了,一般来说,大军较量,皆先取其势,等到刀枪并举的正面较量来临的时候,胜负其实大多数都已有了定数儿。
凭着士卒精锐,在大战当中硬生生胜出的战例,可并不多见,那种情形也大多都出现在和北胡的战争当中。
唐军和并代大军的交战,无疑属于前者,战略上的决策,才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
临战之时,并代大军已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李孝基的军令传到阵前的时候,东北方向的并代骑兵的身影已是清晰可见。
十余万唐军整个骚动了起来,大军右翼各部将领的请令声,求援声,纷纷去到了李神通和李孝基那里。
李神通大惊之下,心都凉了。
前军正在受到万余骑兵的骚扰,如何还能去援救后军?甚至于在这个时候,李神通乱纷纷的脑海中,头一个升起的念头竟然是庆幸,庆幸敌军主力并未来攻击他率领的前军。
而作为大军主帅,悲哀之处在于,计无所出之下,只能任由各部凭天由命。
这不但是一军主帅的悲哀,同样也是最为失败的表现……
从唐军一系列的表现来看,李破确实失之于谨慎了,他和很多人一样,被十余万人这个数字给唬住了。
只想着跟唐军择地决战,却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唐军也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旅,并没有那么精锐的这样一个事实。
………………………………
蓄谋已久的攻击,没有任何的停顿,只来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李年便用力拔出钢刀,高高举在头顶之上,顺势催动战马的同时,在震天动地的马蹄声中,高声嘶吼,“杀,杀,杀啊。”
最后亲随拔出钢刀,紧紧跟随在他身旁,并齐声高呼,“杀,杀……”
带着满满的杀气的咆哮声在大军中蔓延开来,震荡四野,直上云霄,甚至在几刻之间,盖过了马蹄声。
钢刀出鞘的声音连成一片,在雨中形成一片刀林。
彪悍狂野的并代骑卒,人马具装,像一尊尊快速移动的钢铁怪物般,蜂拥向前,冲向唐军军阵。
唐军军阵中升起一阵阵的箭雨,黑压压的落在骑兵头顶上,打在重甲骑兵的甲胄之上,叮当作响。
偶尔有人一声不吭的栽下战马,发出沉重的闷响声,那是最为倒霉的家伙被射中了眼睛或者是甲胄的缝隙。
重骑突阵,是当年隋军最为常用也最为擅长战术模式,而这也是在中原统一战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战术风格。
骑兵突阵,轻骑跟进,步军随之。
而起于代州的恒安镇军,其实在开始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抛弃了这种僵化至极的战术。
李破第一次运用重骑冲阵也是在跟唐军战于雁门的时候,今日对象又是唐军,可见,重骑兵的主要战场其实就是在突破步军军阵这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