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6/1986


让人颇为欣慰还有,今年绛郡和临汾两郡都勉强算是一个丰年,不用李破来为他们操心。
而在李破看来,今年的战事差不多就算是结束了。
算算时日,李唐想要再次起兵来攻,怎么也得是明年了。
之后估计也就剩下一些零星的战事了,不但李唐需要反应的时间,其实李破也觉着,自家也需要一段喘息的时间才对。
当年李渊南下的比较匆忙,今天就食了恶果,前车之鉴不远,加上长安城中又没那么多人对他翘首以盼。
所以不如稳扎稳打,先经营一番晋地,消化一下胜果再说。
到了这个时候,外加陈孝意等人来函建言,李破的心意也就算定下来了。
…………………………
就在李破正仔细估算自己家底儿,左右权衡思量的时候,姜宝宜和李定方已经狼狈的渡过了黄河,迎接他们的不是守永丰仓的独孤怀恩,而是独孤怀恩的部将刘让。
此时独孤怀恩已与先自逃归的裴寂一道回去了京师长安。
李神通大败,河东即将糜烂的消息已经难以遮掩,守着龙门渡口的刘让所部,上下尽皆震恐。
河东裴氏即降,那么李破大军定然是长驱直入,倒时离着龙门渡口可就不远了,一旦龙门失守,潼关要隘也就形同虚设。
这正经是当初李渊南下的路线,唐军上下再是清楚不过。
可想而知,此时关西人们之紧张难安了。
姜宝宜在听闻独孤怀恩随裴寂一道去了长安的时候,错愕之下随即大怒,几次三番被擒的屈辱感和羞愧感在他这里还真没多少。
不怕死的人底气足着呢,而他自己也觉着两次失利也尽都是被无能之辈所累,若他姜宝宜能统领全军,定然不会招致如斯大败。
这样的逻辑很奇特,却是很多所谓忠臣的固有思维,他们不管对错,只认死理儿,自我催眠之下,越是遭遇挫折,他们越认为是旁人不对。
他根本没理李定方那位难兄难弟的颜色,就破口大骂独孤怀恩不知轻重……
好吧,姜宝宜的传奇人生还在进行中,刘让虽然对其厌恶至极,却也没敢砍了这个败军之将的脑袋。
前些日过去的裴寂是皇帝宠臣,这位身份也不差多少。
姜宝宜和李定方很快就被送走了,和送瘟神差不多。
实际上,工部尚书独孤怀恩既非不知轻重缓急,又非贪生怕死才回的长安,他去京师唯一一件事就是想要请令领兵入河东。
至于他打的什么主意,那就太清楚了。
他去了一趟云中草原的大利城,心已经变大了,而在他看来,晋地李破李定安定已向突厥称臣。
而他作为独孤氏嫡子,他的表姐又已为突厥可汗,收服李定安为己用应是轻而易举之事,然后率军南下长安……
这样美好的展望……好吧,李破是做梦也没想到过还有这么一个人,一厢情愿的想要踩着他的脑袋登上天下至尊之位。
如果他知道了,一定会乐出声儿来,道上一句,林子大了,还真就什么鸟都有,春秋大梦做的不错啊。
不过人家独孤怀恩却不认为自己在做梦,他正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做出努力呢。
而李破大败二十余万唐军也确实给了他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机会。
其实就算李神通败的没这么快,独孤怀恩也已在和心腹元君宝,刘让等人商议,想要断了李神通的粮道了。
当姜宝宜和李定安回到长安的时候,他们当即便感受了明显的震动。
对于李唐来说,晋地这一场大败,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萧铣大军正在猛攻剑门,薛仁杲寇略扶风,西凉李轨以及北边儿梁师都也在暗中窥伺关西腹地,河南王世充更是虎视眈眈,此时的李唐已经彻底的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之中。
李神通一败,差不多算是葬送了李渊起家的河东。
削平天下的梦想,正在离李渊越来越远,一年多以前进据长安的意气风发,登基称帝时的壮志磅礴,在现在看来,恍若隔世一般。
姜宝宜和李定方还没进到长安,就已被人拦住,直接一直护送着他们进了长安宫城,并在巍峨堂皇的太极殿中见到了皇帝李渊。
此时李渊看上去是真的老了,头发白的多,黑的少,一双细长的眸子中满布着血丝,曾经高大强壮的身体也佝偻了起来,加上身体日渐消瘦,看上去整个人竟然矮了不少。
见到李渊那一刻,姜宝宜是痛哭流涕,引的李渊眼睛也有些红了。
本来李渊的怒火正在满心的不安中积蓄起来,很可能会发泄到姜宝宜和李定方的头上,可这一哭,却让李渊习惯性的一下就心软了。
“爱卿之勇烈,朕已听闻,卿能安然归来,朕甚欣慰,来呀,赐坐。”
此时殿中几个文武大臣全都微微错愕了一下,就又都垂下了眼睑,心里其实差不多都在想,好嘛,裴寂回来哭上一鼻子,您只将其削职为民,让其闭门思过。
这两人又哭一鼻子,您就又想起了其人之勇烈,那么战败之责又由谁来承担?
如此大败,不斩杀上几个,如何能让前方将领拼死用命?
裴寂也就算了,这姜宝宜是多好的人选啊,官职够高,又连续遭人擒获,加上这人无依无靠,这样一颗人头简直太合适了……
当然,他们也都晓得,现在杀不杀姜宝宜都没多大区别,河东糜烂已成定局,相比之下其他事故皆都无关紧要了。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473章变幻(求月票)===
(今天早更,晚上有饭局)
不用赘述,姜宝宜逃回长安,备受优待。
这里面的原因恐怕也不只是他在被擒之后,刚烈不屈的缘故,更有着其他的政治考量。
李唐形势渐劣,当初随着李渊南下的部将们,以及李氏亲族都在外间领兵,关西门阀中人向受李渊优遇,可真到危急关头的时候,李渊最信不过的也同样是他们。
关西地面上的动荡,皆始于关西门阀,这个自不待言。
所以,姜宝宜和裴寂这样的人只要回到长安,都不会受到苛责。
不但姜宝宜扔领左武卫大将军之职,甚至率禁卫宿卫宫闱,便是被削职为民的裴寂没几天,也又出现在了太极殿中。
值得一提的是,姜宝宜再次叙说了晋地敌情,这次他没敢胡言乱语,因为逃回来的人不只他一个。
可他比裴寂就强的多了,毕竟是从头到尾经历了这一战嘛,而在叙说中,遇敌之时裴寂先逃的事情也被他毫不犹豫的揭露了开来。
可以说,这是个既不懂军事,同样不懂政治的家伙,一句话,不但给李渊添了堵,同样得罪了裴寂。
让本来打算互相扶持,重新在朝堂立足的裴寂,立即将姜宝宜拉上了自己的黑名单,名次只在刘文静之后。
……………………………………
没过几天,酅国公杨侑暴毙于当年的代王府中。
下手的人没人去追究,有的人认为是刚被招会京师的齐王李元吉,有的人则晓得裴寂之前好像出入过酅国公府。
反正,杨侑死了。
至于这件事嘛……在一些智谋之士看来,是必然也是偶然。
必然之处在于,禅让地位的皇帝,总归是坐过那个位置,这样的人不死,实在让人难以心安。
偶然之处在于,离着逊位的时间太短了,不应死于此时,而今却死了,原因嘛,除了他之前的王号取的很不好之外,恐怕也与当今天下大势有着关联。
不管怎么说,一位曾经的万乘之尊死了,动静肯定不会太小,而里面诸多的秘闻也注定会掩埋在一些人的心底深处,不会说予外人知晓。
那些乱纷纷的猜测,离着真想就算再近,也不会有任何的依据,总之一句话,在这样一件事上,不会有真想可言。
酅国公府的臣属和仆役随后被全部拿下,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之后还能在长安抛头露面的人物,那就都不是一般人,他们必定也都有着一个显赫的姓氏。
据说李渊在太极殿中掉了些眼泪,然后便令礼部以王侯之礼安葬杨侑。
长安城中没了这一点隐患,李渊转头却还得面对天下间的汹汹战火……
领兵于西北的李世民正在和薛仁杲相持当中渐渐占据上风,因为薛仁杲部开始缺粮了。
西北本就乃风沙之地,薛举起兵之初,靠的就是薛氏行商西域积攒下来的家底儿,几年过去,随着大军的膨胀,军资渐渐吃紧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说,这些边塞兵马起兵之后,大多利于速战,相持时间一长,缺点也就渐渐显露了出来。
而且,薛仁杲也不是他的父亲薛举,内部的争斗同样在急剧消耗着他的实力,此时,当初杀死唐弼的后遗症也在持续的困扰着薛仁杲部,让他们的内部越发的不安定了起来。
而薛仁杲大军渐渐势颓的原因还在于,薛仁杲为人残暴专横,没战必屠降卒,割舌挖眼,酷刑花样繁多,让人闻之心惊,在西北的名声和江淮的吃人魔王朱璨也差不了多少了。
这让唐军各部将士在跟薛仁杲大军对敌之时,皆不存投顺之念,往往即便失利被困,也是一力死战。
薛仁杲糟糕的名声,并没有收到多少震慑敌我的作用,在增强了唐军的凝聚力的同时,也让西北各部怨言载道。
而统兵的李世民在这几年的征战生涯当中,已经成长为了一个颇为成熟的大军统帅,此时更是不遗余力的在宣扬薛仁杲的恶行,甚至不惜将一些降卒降将放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