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1986


加之薛举身后还有李轨在虎视眈眈,薛仁杲的十余万大军渐渐失去了腾挪之地,在扶风左近已如困兽一般。
而最为重要的是,突厥人的支持在这一年的秋天也放缓了下来,因为突厥人的内乱开始露出了苗头。
李世民此时已经清晰的看到了大胜薛仁杲的曙光,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李世民没有奉诏回京,在听闻晋地大败的消息之后。
西北风沙漫卷之中,李世民那双早已褪去了最后一丝青涩的眸子,摇摇望向东方,好像有一缕火焰在他眼中燃烧绽放。
愤怒吗,肯定是愤怒的,只是他没有愤怒于敌人的强横和背信弃义,他愤怒的是李神通等人的无能,愤怒的是父亲从不愿仔细倾听他的话语。
因为他早已劝告过自己的父亲,晋地征战当和西北战事一样,以相持为主,用晋地的坚城要隘来消耗晋北的李破,之外呢,应该死保蜀中不失,因为那里才是命门所在。
父亲听了嘛,恐怕是一句也没听进去。
蜀中丢了大半儿,领兵河东的竟然还是李神通那样的无能之辈……
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不愿听他说的话了呢?
可能自始至终,他就从来不曾得到过父亲的宠爱吧?大哥和四弟总能得到父亲欢心,可他不成,从小就是这般……
随着年龄渐长,他也知道了一些原因,可能是因为父亲每次看到他这个次子,都会想到杨二吧?
扪心自问一下,他立下的战功越多,那么是不是也就和杨广越相像呢?
一直以来,人们都说大哥和父亲最像……哈哈,以如今之势,李氏举目皆敌,一直被人喻为敦厚稳重之人的大哥,又有什么作为呢?
太子之位啊……他真就当的起?除了拉拢朝官,联络诸阀外,太子又做过什么有为之事?
不论功勋,只一个宽仁厚重就能稳居太子之位……哼,那又是什么狗屁道理了?
野心随着怒火在不断滋生,对父亲和兄弟的怨恨,随之而来。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长久的酝酿,随着权力的膨胀而结出的果实。
这是大族豪门的顽疾之一,没什么奇怪的地方,而像李氏这样的家族,次子想要在父亲和兄长的压制之下挣扎而出,也必然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血缘的牵系,是门阀中人最牢固也同样是最为脆弱的一根纽带。
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在中原世族当中上演的次数,绝对不比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戏码少上一点,只不过如今被外敌压的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李唐,还没有给内乱留出充裕的时间罢了。
当年那个表现的颇为友善,甚至可以称之为有趣儿的人,却已成了李氏的心腹大患,李世民想到这个,也只能说上一声时过境迁,世事变幻,根本无有一定之规可循了。
当然,这个时候他头一个想到的和他的父亲真就没什么两样,李家三娘与那人深有纠葛……以如今之势,顾及脸面的想法,父子二人同时都给抛去了九霄云外。
可这种儿女私情,能不能抵得千军万马或是其他的诱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反正,对于他们父子而言,这肯定不算什么,所以,这注定只是拖延之策罢了,他们没指望收到什么奇效。
而对于李世民来说,思量也就到这里为止了,他如今眼中只有薛仁杲的十余万大军,这在他眼中已是一场盛宴。
待他破了薛仁杲,收服其众,回军东向的时候……李世民稍稍憧憬了一下,可惜,这个时候房玄龄,杜如晦等亲王府谋略之士都不在他身边,不然的话,他倒是想听听他们怎么说……
随即,李世民回书长安言道军情紧急,大破薛仁杲就在这数月之间,他离开不得,顺便他还举荐刘文静领兵御李破。
这个时候,李世民本想再谈一谈晋地的战事,想让刘文静领兵紧守龙门渡口,不能轻进河东,以放被人所破的战略,可最终他没在信中提及这些。
因为如果他奉诏回京当面跟父亲陈说利害,说不定还能左右父亲的决定,可一封书信嘛,那就算了吧,而且父亲从来也不怎么愿意听他这个儿子谈及大略……
只是李世民绝对不会想到,他这一封书信会产生怎样一个效果……
……………………………………
就在关西上下被晋地一战搅的焦头烂额的时候,六月间,河南也生剧变。
王世充称帝了……
皇泰帝杨侗比他叔父代王杨侑晚了一年多,被人从皇帝宝座上赶了下来,一朝末帝的悲哀之处,不用一一赘述。
王世充也弄了个禅让出来,几乎是李渊的翻版,以大丞相之职而接天子位。
说实话,河南的两位诸侯相持多年,都差不多被诸般战事给折磨的疯了,李密的疯狂在于他的专横和猜忌。
王世充被李密压制多年,一旦战胜强敌,猝然之间膨胀起来的不但是他手中的权势,同样还有他的野心……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474章自大(疯狂求月票)===
称帝的早晚对于某些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有讲究的。
以当今天下来看,有三个人物称帝的时间点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李渊,他攻入长安之后,选择推代王杨侑继皇帝位,来作为一个缓冲。
这么做无疑是非常明智的事情,大隋将亡,却有余烬未熄,诸侯割据,争的既是天下疆土,同样也是大义名分。
以代王杨侑为帝,会给李渊之后登上皇位留下一定的余地,一个象征性的传承,比杀的血淋淋的让人容易接受的多。
当然了,和曹操曹孟德不太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没汉末那么强,战乱已久的中原,统一于隋也没多少年。
天下共主之说并未深入人心,想要在长安借杨侑发号施令,并不能得到汉末曹孟德那样的效果。
之后杨广身死,李渊迫不及待的登上了皇位。
这个时间点其实选择的并不好,在断掉了关西李氏最后一点退路之外,也让李渊的仁义之名受损不小。
此时终于拥有了正统之名的李渊,到底失去了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最终呢,看的其实还是结果。
李唐若能一统天下,那么此时李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合理的,若不能,那也不用指望后人口下留德。
另外一位其实只能说是隋末战乱中的过客了。
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杨广,也立了杨广的孙儿为帝,只是他就不用说什么时机了,天下英雄也没他的位置。
之外就是王世充了,他称帝的时机比起李渊来其实更糟糕。
若能缓上一缓可能天下情势就不一样,可惜,收服了众多的李密降军,又在洛阳城中一手遮天的王世充,显然也有了那么几分疯狂之意。
河南形势还未大定,他先就琢磨起了皇位,于这一年六月间称帝于洛阳。
相比汉末那几位枭雄来,如今隋末的天下豪杰,好像身上都带出了几许江湖草莽的味道,到了如今,天下间的皇帝就又六七位,着实是太多了一些。
王世充野心膨胀的不是一点半点,他称帝的时候,颇有视天下英雄如无物的意思。
竟是传诏天下群雄,详细的文告就不用说了,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我王世充才是真龙天子,尔等都是沐猴而冠,何不早降云云。
其实呢,他的心理和徐世绩等人也差不多少,可能都认为征战至今,河南军旅才乃天下之冠,只要攻灭了大敌李密,其他诸侯不过是土鸡瓦犬而已。
之后不出预料的,尽收河北之地的窦建德头一个表示了欢迎,没办法,因为有求于人嘛。
可本来有些犹豫的江淮杜伏威却在王世充称帝之后,再次没了消息,显然对称臣于王世充没有半点的兴趣。
杜伏威这人挺有意思,因生活无着而成了盗贼,后来更进一步落草为寇成了强盗,隋末乱起,他在两淮东部起兵,一度威胁江都。
其实也正因其势大,军心不稳的宇文化及在弑杀杨广之后,未敢在江都久留。
杜伏威和隋军打了两年,可这人别看出身草莽,羽翼丰满之后却好像又注重起君臣大义来了。
先向长安的杨侑称臣,李渊登位后,这位则以隋臣自居,跟李唐断了往来。
后又想向杨侑称臣,只是洛阳几次危急,他就又缩了回去。
此人称雄于淮东,麾下尽多淮扬劲卒,治下也渐趋安定,可却是天下群雄当中野心最弱的一个,好像只想找个明主来投靠。
而左右旁顾之间,又显得过于清高了些,对于和自己一样的乱臣贼子颇为不屑,这真的是个奇特而又比较矛盾的家伙。
当然,不管怎么说,王世充的称帝诏书散于天下,却是应者寥寥,好像只有他自己以及洛阳乱糟糟的臣属们玩的比较高兴。
实际上,这一年洛阳城中的乱象,若非亲眼所见,你根本想象不出来。
洛阳城中的王公大臣各个战战兢兢,今日还是殿中臣,明日也许就成了阶下囚。
王世充的心腹以及他收服的李密降将们,握着刀枪,横行街市,只要谁对大丞相继任皇帝位之事稍有不满,立即便是家破人亡。
可以说,河南的战乱刚刚休止下来,就又进入了另外一种混乱状态之中,李密败了,洛阳城中的人们却变得朝不保夕,而在整个河南,早已被李密和王世充两人杀的荒芜一片。
可越是这般,人们越不愿意去收拾此等残局,时不时的就有李密降军叛反割据,需要王世充派人去平定。
这样的烂摊子还没有收拾,王世充先就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还在洛阳宫殿之前来了一次大阅兵,以震慑不臣。
好吧,按照李破的逻辑,如今的河南看上去真的是没有半点皇者之气了。
王世充的诏书到达河东的时候,李破瞧了瞧就扔在了一边儿,在他看来,这是早有预料的事情,不值得怎么关注,而且如今称帝的多了,不缺王世充一个。
只是这位比较特别,还送了诏书过来劝降,着实让李破惊讶了一下,也顺便将此人的智商调低了一些。
这明显是树敌之举嘛……
然而李破眼珠儿转了转,就又想到李渊那人不但屡屡仗着身份占便宜,还惯会合纵连横,若他说动了王世充,联合起来跟自己为敌,那可真有点吃不消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