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1986


这种战略猜测,李破如今已能信手拈来,除了多年的战事磨砺之外,也在于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
如果换了他是李渊,也不会任由一支得胜之军,施施然的在长安经过,一定会把他们遣的远一些,即便那是儿子在领兵也不成,嗯,也许正因为是儿子领兵,就更需要忌惮一些呢。
而且龙门的地位如此重要,还在于有大仓依靠……
所以说,这一个月的战事,属于是之前一战的延续,宣示威权为主,夺取晋南坚城要隘都在其次。
眼瞅着捷报频传,有着裴世清这样的地头蛇相助的李破,有条不紊的接纳着降官降将,也没让晋阳派人过来到各处去任职,也没在各处留下守军。
差不多来说,传令各处改旗易帜之外,就是一切照旧了。
没有主官的,立即便让属官充任,哭穷的,你等着,我派人去查一下,属实的话就来拿些粮草回去,不属实的,好吧,我现在也不发落于你,咱们先记个账本,等我有功夫了再和你戏耍。
可以说,他没像李渊那样大肆封官儿许愿,可表现出来的纵容之处,和李渊一般无二,只是李渊看到的是西京长安,而李破却困于自身缺陷不得不尔。
被动和主动的区别,显示出了李破和李渊的差距,两年过去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可想要弥补完全,却还需更多的努力才成。
其实,李破最重要的一条政令在七月中发布,那就是传令各郡降官,在秋收之际不得有半点怠慢,一定不能让一粒粮食掉落在田野之中。
如若有人趁机私吞,以充军用,定予以严惩。
随着这条政令下去的还有李破派下的督农官儿,都是军人充任,巡查各郡秋收,而这一次,上党和长平两郡还是重点。
因为这两郡无论是田土,还是人口,在晋南来说都首屈一指,而盗匪最多的也是这两郡。
当年河北义军西进,没少在这两郡折腾了,两郡人口大减是一定的了,今年匪患又多了起来。
而两地守臣没怎么剿匪,只一心盯着北边的大战,纷纷打着自家的主意,加上抽调的民夫和兵卒有些多……
所以今年秋收,这两郡秋收的情形都不很乐观。
于是,李破严令各处关注秋收之外,也不得不派兵帮助这些家伙剿除匪患,两郡的官员军将们吃着陆续从绛郡送过来的粮食,又有人帮着他们剿除令人颇为头疼的匪患,又已无性命之忧,甚至于一些人的官职还升了。
各个窃喜之下,对于这位仁慈的有点傻了的新主,都表达了“感激”之情。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李破那森冷的目光,已是在两郡上空盘旋良久,李破自身越是为难,对这两郡的官员军将的痛恨之心也越深。
等到秋收之际,两郡乱象纷呈,各种奇葩的事情层出不穷之下,其实一场大规模的清洗已经是注定要发生的事情了,只在于早晚而已。
相比之下,其他各处就要平静的多了。
绛郡西北的文城等郡是受河东裴氏以及晋阳王氏影响颇深的地方,和并州一衣带水,和绛郡近在咫尺,又有大军在侧,虽说吕梁山的匪患也多了些,可秋收的时候表现的还算得力。
而在秋收过后,几郡主官都陆续来到了绛郡拜见李破,输诚之意昭然。
到了此时,李破才觉着之前的预估有些偏颇了,扩充太过迅速的后遗症好像并没有那么明显。
晋地的降人们各式各样,只需加以区分,关键的时候靠不住,可平日里用一用倒也无妨……
到了七月末尾,李破稍稍松了一口气,各处秋获陆续报了上来,到了八月初,李破大致已经可以肯定,就算其中有所虚报,最为糟糕的结果并没有发生。
各处都收获了一定的粮食,这两年李唐治地其实还算得力,就算今年一场大战影响了秋收,除了粮价又在飙升以外,倒也不至于让百姓都饿了肚子。
这个时候,唐使一行终于姗姗来迟……
(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478章公案===
多数时候,先遣使求和的,定是战争中首创较重的一方,可你真要以求和之事来判断谁强谁弱,那就错了。
虽说李唐晋地大败,四面也是强敌环伺,可相比之下,渐已称雄晋地的李破,还堪弱小,急剧扩张之下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李破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而已在关西站稳脚跟的李唐,接连战败之下,即便声势稍弱,却也非李破可比。
像是派遣使者这样的事情,人家做起来游刃有余,李破就不成,派遣使者去长安,没有合适的人选不说,而且他也不愿为之。
政治交往上的主动权,在这个时候也是一览无余。
此次来河东的李唐使者,正使不用问了,是平阳公主李秀宁,副使乃黄门侍郎韦节,和殿中监,秦王府司马窦诞两人。
这两位呢,说起来挺有意思,都算是皇帝近臣,可韦节呢,和太子李建成友好,又与平阳公主府长史李靖有着私谊。
反观窦诞,是秦王府司马,在去年逃回京师之后,就随着秦王李世民征伐薛举去了,可以说是李世民非常信任的一个人。
本来吧,他也算是太子李建成幕中人物儿,可在晋阳被齐王李元吉一阵折腾,连带着对太子李建成也有了怨言,于是转投了秦王李世民。
而且这人和李破勉强也有点私交。
从这三位主副使节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李渊在派遣使者上面没少下了功夫。
使节来的有点晚,离着晋地大战结束,已经一个多月了。
按理说来,不应该延误到如许时候。
可就在六月间,李秀宁即将离京出使河东的时候,西京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让李秀宁的行程也被拖延了下来。
大败之下,长安人心浮动。
李渊倒没像人们说的那样,来上一句,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紧守关西,甚或是慌张到想要迁都。
可也必须承担战败的后果,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择一良将,守住黄河沿岸渡口,以防李破趁隙西进。
这个时候,在选择将领上面,李渊已经露出了几分不自信来了。
面对臣下推举的几个人,他犹豫再三。
这个时候,李世民的书信到了,推荐的领兵将领是刘文静。
而李建成推荐的则是兵部尚书屈突通,他身边的重臣们意见也不统一,有的荐内史令唐俭,有的则荐工部尚书独孤怀恩,有的呢,则想着借此让裴寂官复原职,甚至是重新挂帅领兵于军前。
好吧,人选太多,让李渊踌躇了起来。
本来外敌压境,众人正应一致对外的时候,偏偏因为种种原因,李唐的内讧发作了起来。
李世民荐举刘文静可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之后自然有种种手段随之,几日过后,京中推举刘文静领兵的声音就大了起来。
这个时候,刘文静要是老老实实的话,说不定也就领兵出京了,要知道,自从他归京以后,因和裴寂不和,也受到了李渊的厌恶,于是便滞留京中一直到了今日。
可刘文静这人感觉受了委屈,此时又自觉领兵出征在即,其余人等皆为土鸡瓦犬,不足与他相争。
于是,在自家堂中宴客时,酒酣耳热之际大放厥词,除了埋怨李渊待他太薄,如今荣华富贵不足以与他的功勋相比之外,还说时艰之时,却还得用他刘文静云云。
顺带着,还大骂裴寂无能蠢物,兵败独逃,却还受皇帝看重……
好吧,他这里简直是甩开了巴掌来打李渊的耳光,张狂之处,自古以来的功臣,少有能和他相提并论的,即便是当年的史万岁等人,和此时的刘文静相比,也要膛乎其后,称上一声佩服了。
这事儿不光李渊听说了,裴寂也听说了。
于是,后来史书之上很有名的一桩公案发生了。
此时刘文静家中不太安宁,刘文静兄弟疑为邪祟,两个人又都崇佛信道,于是,其弟刘文起就做起了法事,据说是在夜里批发舞刀,巡于宅邸之间,有若夜游之神。
此时刘文静的一个小妾被人买通,密告刘文静兄弟做法诅于天子,有谋反之心。
说起来李渊并非糊涂之人,这种子虚乌有之事,若是平常时节他肯定一笑置之,说不定还要绑了密告之人,以安功臣之心。
可这会儿李渊对李文静已是厌恶到了极点,再加上次子李世民不在长安,书信往来之下,却使群臣众口一词,推举刘文静领兵,让他隐隐产生了不安。
于是,只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他就令人抄拿刘文静府邸,搜出“证物”若干,顺便将刘文静兄弟都下了牢狱。
刘文静一倒,不论李渊想不想,牵连的人都不会是一个两个。
刘文静在京中的部下纷纷入罪,甚至于在有心人推波助澜之下,牵连到了秦王府的房玄龄等人。
这个时候齐王李元吉成了先锋。
李元吉和李世民本就不很和睦,到他兵败逃回京师,随即去西北军中任职,本来想着拿下西北兵权,来个风风光光的东山再起。
奈何李世民就算不在军中,刘文静等几位大军总管也没将他这个齐王放在眼中,可以说他在西北军中呆了几个月,是受了大委屈了。
等到李世民重回西北,齐王李元吉随即负气回京。
待得刘文静大势一去,齐王李元吉那叫一个活跃,不但在李渊面前屡屡说起刘文静的跋扈,欲要置刘文静于死地,而且,还联合裴寂等人,加力的收拾起了刘文静的旧部。
等到秦王府的房玄龄也牵连入内,李元吉大喜之下,更是亲自带着人冲进了秦王府拿人。
吓的房玄龄等人逾墙而走,狼狈的逃出京师去到西北军中跟李世民诉苦。
这一场风波,涉及到的东西就太多了,此事可以说是以刘文静谋反事为引,李唐内部矛盾积累到了一定阶段而猛烈爆发出来的结果。
李渊的三个儿子围绕着太子之位的攻守,文臣武将之间的不合,皇帝对功臣和门阀子弟的猜忌,加上外间兵败等等等等原因糅合在一起,造就了这么一个骇人的局面。
不但李世民的秦王府被人强抢而入,连李秀宁的公主府也受到了波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