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4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1/1986


有人趁机高发平阳公主府长史李靖密蓄死士,图谋不轨,以应其婿等等。
这次捉拿李靖的文书不是李渊签发的,而是从卫府发出,显然,皇帝李渊对于长安城中的局势也有些失去了掌握。
有骁果二百,又加两位千牛备身领着,想入公主府擒拿李靖。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千牛备身和驸马柴绍交好,都是东都洛阳的门阀子弟,而牵连到李靖的其实还是当初长安县起兵的时候收拢的那些旧部。
和刘文静谋反事一样,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人也不愿意见到有平阳公主府这样一处存在,能左右皇命,再加上一些私怨的掺杂,甚或是还有热拨弄着算盘,想让平阳公主跟某些人交恶,于是也就有了卫府出兵之事。
在这个时节,像许多大事一样,很难说的清其中原委到底如何,后人的那些猜测都没多少依据,一个冷静的读史者,就不会相信史书上所说的任何字句,也不会去深究其间细节,只知道有这么一件事,结果如何也就完了。
之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在讲到的时候,稍微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便了。
来擒拿李靖的人选错了时机,也选错了地方。
平阳公主府可不是秦王府,这里可以说是长安城中除了皇宫之外,最坚固的一处堡垒,而且,平阳公主府的主人平阳公主李秀宁也还未曾奉诏出京。
闻听有人要上门来捉拿李靖,本就为京中剧变忧心忡忡,正准备入宫劝说一下父皇的李秀宁,当即大怒。
什么狗屁的卫府,她府中传出的军令就不下于卫府,即便是皇命,如果不合她的心意,她也能让皇命再走一圈门下,尚书等省,送到她手里的时候,一定也会被改的面目全非。
卫府的军令?在她眼中就是废纸一张,合适了她能听听,不合适的话,她直接给你撕了也没人敢说什么。
无疑,她是李渊儿女当中最为特殊的一位,公主的身份,加上皇帝的宠爱,又有军功在身,建牙开府不让于兄弟,想正大光明的动一下平阳公主府真的不那么容易。
这种私自出兵围府的事情,几乎是可一而不可再。
当然,这也能稍微显示出此时长安城中的乱象了。
于是,等到捕拿李靖的兵卒来到公主府门前的时候,府门已是四敞大开,平阳公主李秀宁一身戎装,策马立于府门之前,府门之前,数百兵卒列开军阵,刀枪出鞘,杀气腾腾。
来的人当即驻足,领头的两个人面面相觑之间,亡魂大冒……
(月票月票,订阅有所下降,星期日吗?要不要少更一章,反正订阅也降下来了,哈哈,开玩笑,阿草还是很守信用的。)(未完待续。)
===第479章大捷===
长安城中的混乱并没有持续多久。
李渊很快就重新掌握住了局面,让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有向更大规模的内讧扩散。
在这样的一个事件当中,李渊犯下了一些错误,可见识过开皇年间的种种争斗,又经历了大业年间的混乱,李渊政治手腕的老道是不用怀疑的。
在动荡方兴未艾之时,文武忠臣纷纷被传召入宫。
随即,光禄大夫,襄邑郡王李神符出掌鹰扬府,兼长安令。
平阳公主李秀宁晋左统领将军,出掌千牛府。
接着裴寂官复原职。
又令礼部尚书,太子詹事李纲,裴寂,汇同民部尚书,光禄大夫,宋国公萧瑀一道审理刘文静谋反一案。
从这几个主审的来历上看,刘文静的下场其实已是注定。
李纲乃太子詹事,是东宫属从。
裴寂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刘文静的老冤家,有他在主审的位置上出现,李渊的意思表露的已是极为明白。
接下来的萧瑀嘛,是李氏外戚,倒是和李世民有着不错的交谊,这显然是为了平衡或是掩人耳目而加入的一个人。
不管怎么说,长安城的动荡渐渐平息了下来,皇帝的意思也很明显,一切以刘文静谋反事而起,那么就已此事作为结束,任何人再要不知进退,兴风作浪,都要做好受到严惩的准备。
头一个就是蹦跶的最欢的齐王李元吉,之后李渊诏齐王李元吉入宫,当众就强闯秦王府一事,重责李元吉。
于是,这位四皇子就又蔫溜溜的回去府中闭门思过了。
刘文静一案的审理过程结束的非常快,刘文静不是个软骨头的人,没有任何服软的意思,他直言不讳的承认,对于随李渊南下入主长安之后,赏罚不公之事心存怨尤。
可对谋反之事,却一概不认。
审理结束,几个主审的意见很有意思,李纲和萧瑀的主张竟然差不多,都认为刘文静谋反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可是对皇帝心存不敬,颇有怨言,外加姿态跋扈,倒是可以夺其官职,令其反躬自省便了。
李渊肯定是不满意这个结果,随即就问裴寂。
裴寂这人吧,份在幸臣之列,没什么才干,却最能做出符合皇帝心意的事情。
于是他先是夸了刘文静的才能和功劳,又说天下未定,强敌环伺,以刘文静之能及其人心性,领兵日久之下,必定遗患无穷。
李渊“深以为然”,随即下诏斩刘文静兄弟,抄没其家。
其实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所谓的审理不过是走个过场,最终看的还是皇帝李渊的心意。
可以说从晋末战乱以来,所有这些皇族身上带着的特点,李渊都隐约具备,在这件事上的处置,也极为粗暴,没什么亮点可言。
实际上,这已经勉强算是不经有司,不论物证,肆意斩杀重臣的一个非常严重的政治事故了。
它所造成的恶果,也会持续的显露出来,当日南下长安时,天下盛传的贤明宽厚的唐公,在此时所展露出来的猜忌和狰狞,又哪里能和贤明宽厚这样的字眼儿沾得上边儿呢。
刘文静很快就被处死,甚至于李世民为其求情的上书到了长安的时候,刘文静兄弟的人头都早已落地多时了。
李世民的愤怒不得而知,只是一场风波过后,长安城中刺杀的事件多了起来,甚至于齐王李元吉的饮食中都被人下了毒。
秦王府和东宫以及齐王府的争斗,几乎已经摆在了台面儿上。
就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局面之下,李秀宁奉诏出京,离开了长安那个越卷越深的漩涡。
这个时候李秀宁的心情自然不会好了,离京之前两次入宫,一次是讨要说法,一次是向父亲辞行。
两次见面感觉都很不好,父皇老的很快,有时候都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了。
可在父皇那深邃而有闪烁的目光中,她能找见越来越深的不安和猜疑,当年在太原留守任上那个镇定从容,好像万事皆在掌握之中的父亲,已经不见了踪影。
剩下来的……恐怕只是坐在那张宝座上的皇帝了……
更让她失望而且忧虑重重的是,她那三个兄弟已经再无半点亲情可言,当然她并非不知道这种争斗到底意味着什么。
只是区区几载之间,便物是人非,着实让她有些难以接受罢了。
她的母亲在时就常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可现在再来瞧一瞧,大哥几个又有谁将这话记在了心里呢?
尤其可恨的是,竟然还借助外人之手,算计自家姊妹……
如此种种,一路上堆积在李秀宁心里,让她再未展露过一丝的笑容,而且,这次出使河东的目的,也让她纠结万分。
所以,她根本没按照父皇的意思先走潼关,再入河东。
因为她不愿意见到大哥,再强颜欢笑的应付,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般。
所以她便同一起出京的内史令唐俭,独孤怀恩一行直接来到了龙门渡口,随后渡河进入河东地界。
唐俭和独孤怀恩领的都是陕州道行军副总管之职,总管的人选很可能将在李神符与屈突通之间决出。
而这个秋天一直到冬季,数万大军将聚集在黄河沿岸,是反攻晋地还是就地驻守,估计还要等她出使回来之后再做决定。
实际上,以她的聪明已经能看出来,出使的结果好像并不太重要,她这一行入到晋地,除了拖延时间之外,恐怕还得承担起刺探军情的职责。
父皇临行之前嘱咐她一定要拜访一下河东裴氏,其实也就是刺探河东虚实的意思了……
一旦察觉到李破立足未稳,那么……
想到这些,李秀宁的心绪就越发低落了下来,父亲兄弟都变了模样,这下朋友估计也该没了吧?人生到此,还有什么趣味儿可言?
而她不知道的是,她还只走到黄河岸边,李世民大破薛仁杲的捷报已经传到了长安,这对于颓势渐显的李唐无异于一剂良药。
西北方向最具野心的一个强敌,被李世民推枯拉朽般击溃于扶风,薛仁杲部大部投唐,薛仁杲带残兵溃退五十里。
略略整兵,和急追而至的刘弘基部再战一场,被刘弘基杀的大败,薛仁杲亡于乱军,唐军追着溃兵一路收复失地,在秋末,慕容罗睺率部围薛仁杲都城秦州,破之。
擒薛氏宗族百余口,大部斩杀于秦州城下,只留十数人送往长安献捷。
破薛仁杲后,李世民在天水,长武等西北边郡设下防线,见西北李轨没什么动静,就想率军东归,以应付东边的战事。
随后却为房玄龄等人所劝止,秦王功高,如此乘势回京,必为众矢之的,不如先看看长安动静以及之后的封赏再说。
这里面的意思极为明白,太子李建成率军驻守潼关,至今未曾立下什么像样的功劳,你这么气势汹汹的回去,定然引起太子一系的极大不满。
刚经过刘文静一事的长安,还能不能禁受得住这样的激烈争斗,很是让人犯嘀咕,估计皇帝也要想想,你这是带兵回来兴师问罪来了不成?
而且,东边的失利和西北的大胜相比,反差太过强烈,一些败军之将嫉恨之下,说不定就都倒向了太子李建成。
所以说,最好是能稳一稳,等皇命到了再定行止为佳。
李世民和李破差不多,一场大胜之后,糟心事儿是接踵而至,迅速冲淡了胜利的喜悦,让李世民陷入纠结当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1/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