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2/1986


所以封德彝来温彦博这里,不会拿诏令压人,而是跟温彦博讲一下道理,讲通了最好,讲不通也就只能拿出诏令来按流程办事了。
而建长安书院这种“小事”,皇帝专断一下也就足够了,可以不经中书,尚书两省的批驳,和设立折冲府,铸造钱币等等国朝大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性质。
如果不是需要六部配合行事,门下省自己就能把事情办的妥当,估计等大家回过神来,不定长安书院都建成开业了。
和温彦博商议了足有一个多时辰,封德彝才被温彦博送出来,在尚书省借了一顶轿子,回去门下省了。
……………………………………
冬天里各部衙的事情都渐渐少了起来,尤其是进入腊月,因为这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月份,官府的许多职能也便陷入了休眠当中,没有大事的话,这是官员们最清闲的一段时间。
长安的各个衙署也开始准备放年假了,和后来一样,七天假期,到时官员们便纷纷封衙而去,等七天过后再回来上班。
只是如今百姓们对年节没了兴趣,官员们也不能过于松懈,毕竟诸侯们可不管你过节不过节的,谁脑子一抽冬天来攻,你正在家里休假,坏了事谁来负责?
谁家也不曾张灯结彩,更不曾走亲访友,大排宴宴,于是也就没了多少年味,所以大唐元贞元年的第一个年关,就这么冷冷清清的过去了。
不知关西人怎么样,反正李破已经习惯了,从他南下马邑开,一直来到现在,他何曾关注过什么年关?
只是当了皇帝到底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到了除夕,皇帝和皇后召集有品级的贵人聚到一起,吃了一顿饭。
按照当世的风俗,喝了屠苏椒柏酒,吃了牢丸(也就是饺子),大家就都年长了一岁,对于贵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年关年关,大家现在过的都是关。
女人太多,就算皇帝皇后在座,也是叽叽喳喳个没完没了,尤其是难得见到皇帝一次,自然要加倍献媚争宠,起码要让皇帝记住自己才行。
嫔妃们从来不缺才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很有那么几个,而且能歌善舞者更多,到了除夕宴上,便都拿出准备许久的绝活来给皇帝欣赏。
从汉王府出来的女人们于是开了眼界,时不时打着拍子赞叹不已,可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像阿史那天香这样的,过后持着棍棒去寻人麻烦也不稀奇……
可李破就不一样,可谓是大饱眼福,这些年光顾着和李渊较劲了,没怎么享受过,所以他这个除夕夜过的比较梦幻。
河边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875章丧讯===
年关过了还有上元节。
李破在晋阳的时候,觉着战乱时节一应节日都稀松平常,百姓们也是如此,很多人家都在这些年失去了亲人骨肉,也视吃饱为第一要务,还过个什么节呢?
如今进了长安,年关时还不觉怎的,整个长安冷冷清清的和晋阳差不多,但是到了上元节时就不太一样了。
燃灯祈福起于汉魏,兴于晋末,因为佛教东传的缘故,到了前隋的时候,大江南北的人们就都有了这样一个习惯。
上元节其实也正由此而来,长安的人们没有经过北边并代两州那么重的苦难,此时不过年关,却还是想在上元节这一天向佛祖祈福一番,除了祝福家人安康以外,大多也都希望战乱快些结束。
上元节的灯火比除夕的长明灯要多的多,为长安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同时也令它鲜活了许多。
皇城中李破闻着空气之中的烟火味道,心情也愉悦了起来。
内禁之中宫人们也点起了许多的灯火,向着满天的神佛祈求着保佑,皇后李碧本人也是礼佛之人,自然也不能免。
至于她拜的是哪路神仙,李破也不去问,那太麻烦了,不定就引来很多佛经典故,很是让人头疼。
当年他们兄妹就被李碧捉住念了很久的佛经,也算是他们的“启蒙”读物。
李破对此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当年流民营地外的那个施粥和尚实在倒人胃口,还有琢县行宫中彷如群魔乱舞的祭典。
没个屁用,去了辽东后,大家的性命都得自己掂量,还不如求求皇帝放大家一条生路来的实在呢。
而上元节一过,长安就迅速的恢复了正常。
……………………………………
户部尚书苏亶成为了冬天里最忙的人,关西的户籍,田土等还没梳理清楚,今年的粮草支用又得开始统筹。
铸币的事情职在少府,可户部作为度支部门,怎能少了参与?好在韦少府那人比较好说话,不然可够他头疼的。
换句话说不管做什么,几乎都要户部参与,你说他能不忙?而刚进长安时的春风得意,也早早便被繁重的政务所驱逐,再没时间来呼朋引伴了。
当然了,他也不敢再有轻狂之举,皇帝的目光在若有若无的跟着他,让他连苦都不敢叫了。
省中传下的关于长安书院筹建事宜,苏亶也只是瞧了瞧便发给侍郎去处置了,没怎么在意。
主要是官方办学有点特异,因为太忙的缘故他也没深想,其他的诸如划拨钱粮什么的,都属于毛毛雨,连在京兆休整过冬的大军的零头都赶不上。
过了上元节,少府那边如期送来了样币,比之当初在晋阳铸造的那些钱币还要精巧的多,毕竟长安的人才非是晋阳可比。
主体上还是晋阳设计的那种开元通宝小铜钱,可细节上做出了一些更改,上面多了些精致的纹路,字迹上也显得温润厚重了许多。
毕竟是大唐开国之后第一次铸币,所以必须做出些改变,要有新朝初立的样子才成。
准确的说,这种开元通宝小铜钱是苏亶一手监制诞生的,所以分外有成就感,在手里把玩良久,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又一遍,暗赞了一声完美无缺。
正准备让人送入宫中去呈给皇帝御览,有人来报,他的侄儿苏环求见。
苏环是他兄长苏儇的次子,向来敬慕林下隐士之贤,不曾出仕之外,也很少在苏亶面前露面……
苏亶稍有奇怪,便令人请他进来。
可一见面,苏环立即口称叔父,大哭不起,吓的苏亶的心砰砰直跳。
苏亶的祖父苏威因病殁于洛阳,冬初的时候没的,辗转到现在,丧讯才来到长安。
苏绰,苏威父子在武功苏氏的地位那就不用提了,他们都是宰相,同时也都在世间名臣之列。
到了苏亶父亲苏夔这一辈,其实苏氏也就走起了下坡路,武功苏氏没人再能拥有像他们父祖那般的才能和气运了。
苏威这一生和他的父亲苏绰一样传奇,功勋和过错交织,在世间的名声也是褒贬不一,很具争议,可他的才干却不容置疑。
八十多岁的年纪,流落于河南,依旧是关西苏氏的一面旗帜,好像只要苏威在世,旁人便必定要高看武功苏氏一眼。
就像当年苏亶到云内投李破一样,当面只说自己出身武功苏氏,便想在李破治下谋取官职。
当时李破心里可没什么英雄谱,自然觉着其人颇为狂妄,同时也印证了他对门阀世族的看法,傲慢的令人讨厌。
只是武功苏氏真的有那狂妄的资本,其功一多半却都在苏绰,苏威父子身上,没了这两位,武功苏氏也不过平常人家而已,不足以与那些大阀并列于世。
可如今……武功苏氏最璀璨的那颗星辰终于陨落了,所有武功苏氏的亲族皆都如丧考妣,苏亶也不例外。
………………………………
当苏亶出现在皇帝面前的时候,李破被他吓了一跳,他娘的,这是被累哭了?
苏亶之前就哭了一场了,当年苏亶年纪轻轻,随祖父以及父兄,亲族足足数十人一起随驾到了江都。
苏威因建议杨广强征江南各郡之兵,平定祸乱而得罪,削官罢职,还连累的族人们也纷纷丢掉了官职。
此时苏威也已预感到巨变将至,于是遣散族人。
大部分族人都回到了东西两京这样的地方,苏亶也听了祖父的指点,先回洛阳,再拜到杨义臣门下,随其出征河北,由此辗转与尉迟兄弟一道去到了云内。
从此和族人们天各一方,十余年未曾相见,不想今年进了长安刚刚见到些亲族,也算是来了个衣锦还乡,可还没高兴几天,便接到了祖父的丧讯。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苏亶彻底懵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象过有那么一天,祖父会像普通人那样尘归尘,土归土。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别扭,可就是这么回事,因为苏威在武功苏氏子弟眼中,和神也没什么区别,神又怎么会死呢?
苏亶见到李破时,就像是苏环见到他时差不多,总算是找到主心骨了,太极殿偏殿中立即便响起了苏亶撕心裂肺的痛哭之声。
不单李破被他唬的不轻,偏殿之中的其他人也是心头狂跳,能让苏元宰哭的这么凄惨,怕不是出了泼天大的事情了?
待到李破吩咐左右把人扶着坐下,才从苏亶那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听了个明白,原来是他的祖父苏威殁了。
多年过去,李破早非当年可比,苏威做过什么事情,当过什么官职,他不一定很清楚,可却知道了苏威的分量。
听到苏威的死讯,李破也颇为惋惜,在他心目当中,苏威和何稠都是一般,有着这个年月的人非常欠缺的才能和智慧。
他们都属于那种老天爷多少年才会赐下一个的实用型人才,每去世一个,对当世的人们来说都是莫大的损失。
可一询问,才晓得苏威也已八十多岁了,属于此时少有的长寿之人,再联想到何稠的年纪,李破不由叹息一声,老天爷对他们都是不薄,估计也想让他们留在世间多一些时候,好为世人多出些力气。
但是大家好像不怎么争气,合伙将天下弄的这般乱法,人死了那么多,那些杰出的人才也必然是凋零殆尽,实在辜负了老天爷的一番美意。
苏威泪流不止,却还没忘了向皇帝请求丁忧回家,去为祖父守丧。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即可领取!
李破自然不允,正巧长孙顺德在旁,陪着苏亶唏嘘不已,就差陪着掉上些泪珠子了,这厮倒会安慰人。
于是李破迅速而隐蔽的给他使了个眼色,长孙顺德心领神会,开始劝慰起苏亶,莫要因祖父之丧而误了国家大事,如今正值用人之际,怎能轻易远离云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2/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