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7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8/1986


窦诞虽在病中,却还是满意的直点头,果然都是他窦三郎的种
接下来的几天,窦诞一直在叮嘱儿子,到了宫中该如何跟皇子相处,对那些重臣,宫人等该如何区别对待,见到了皇帝,皇后和宫中的贵人们又该怎么做。
事无巨细说了很多,也不管儿子能不能记得住,甚或是其愿意不愿意父子之间,儿子自然要听父亲的,这在当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且皇子的伴读肯定不是一个,最得宠的那个一定是最忠心,也最符合皇子心意的那一个,窦诞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对这些体会尤为深刻。
可惜的是他和儿子相聚日短,儿子也还幼小,体会不了太过深刻的东西,所以不能把自己所知都教给儿子,只能捡重要而浅显的来说。
窦孝慈也是倒了霉,本来是皇帝的外孙,这会儿却一下子成了人家的伴读,需要去侍奉别人了,也不知能不能转过这个弯来。
窦诞和李二娘夫妇就没什么,贵族人家就是这般,什么都可以拿来当做棋子,相比一家人的富贵,其他诸如亲情什么的就都要排在后面了。
尤其是夫妇二人来到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儿子此时已经成为了他们复起的希望之一,不容有失。
几天下来,窦诞病情渐好,也不敢再耽搁了,便与妻子一道送了孩子到门下省,孩子要先在门下省待上几天,一来是稍微熟悉一下宫中的事宜和氛围,二来门下省要考较一下他的学问和品性。
这一关对于窦氏子来说并不难,他们是当今华夏大地上离中央最近的宗族之一,从小受到的教育应付起这些来应该说是游刃有余,怕的是有人从中作祟而已,那也只能认了。
若是以前几率很小,可现在谁知道呢?
等到门下省同意了,便会送窦孝慈去宗府,学习一下皇家礼仪以及行为规范,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别一到皇子身边就闹出事来,被砍了脑袋。
一番流程过去才能去到皇子身边一起读书,就这样中间还省略了查看你的家世,亲人有无缺失什么的,因为这是皇帝亲口所允,于是便走了捷径。
这些窦诞都熟,跟儿子也讲了很多遍了,其实就是东宫选择陪侍的流程,对于窦氏而言都不是秘密。
窦孝慈也没哭闹,眼圈里含着泪拜别了父亲,便亦步亦趋的跟着门下省的官员走了,弄的窦诞也有点不好受,很想哭上一鼻子。
主要还是这些日子身子太虚,感情也很脆弱的缘故,不然以他在蜀中的欢实劲,跟亲人离别根本不算事,而且儿子隔上些日子还能回家探望一下,那还用难受个什么呢?
回到家中出了一身的虚汗,赶紧喝起了药汤,可不敢再病倒了,不然吏部调令下来,一看他病骨支离的,不定就让他在家养病了呢。
主宅那边没什么动静实际上外间已经有了谣言,说什么的都有,最靠谱的就是说窦氏这一支要分家了。
这还是说的好听的,难听的则是窦衍正在召集族人商量着将窦三郎赶出家门,后来人可能听的不太明白,这么说吧,一旦成真的话,以后窦氏族谱上就没有窦诞的名字了。
这对于普通世族子弟而言,尤其是在名誉上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窦诞其实知道,大哥窦衍正等着他回去认错呢,怎么认错?先休了你的妻子再说,不然你就不是窦氏子了。
窦衍接掌门户以来,第一次行使阀主大权就是要逼着弟弟休妻,这笑话闹的可就大了,家族之中议论纷纷,可帮着窦诞说话的人却没几个。
窦师纶根本不露面,窦琎正焦头烂额中,无可无不可的,任凭窦衍行事,那窦琎的几个儿子,孙子就更无所谓了。
窦静的两个儿子已经长成,他们就不用说了,对窦诞这个叔父意见大了去了,当年他们父亲亡于并州,窦诞的表现着实不怎么样,看不出任何的兄弟之情。
倒是窦衍的几个儿子对叔父颇为敬服,可他们也不敢忤逆父亲,所以说窦诞在族中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
===第909章窦氏(五)===
窦诞的身体确实还不错,又休息了两天,病情已是大好。
此时窦诞不敢再耽搁什么,立即去拜访自己的堂侄,吏部考功郎中窦德明。
窦德明是前隋上柱国,骠骑大将军,肃公窦毅一脉,他的女儿窦氏,也就是窦诞的姑母嫁给了唐国公李渊。
窦毅这一支就要比窦威,窦抗两支显赫的多了,他们也是扶风窦氏的中流砥柱之一,即便如今也受到陇西李氏的牵累,受到的打击却没那么严重。
就像当年他们和宇氏,元氏都有着深厚的交谊,及到皇帝杨坚登位,却也没拿他们怎么样,不久更是接纳他们为心腹。
那不但是因为杨坚度量恢弘,而且也是窦毅此人实在了得,经历了三朝,依旧屹立不倒,军政之上都不容忽视。
实际上也是扶风窦氏在窦毅活着的那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年说起扶风窦氏来,绝对绕不开窦毅这个人。
便如韦玄成,韦孝宽之于韦氏一般。
窦毅子孙众多,窦德明是这一脉的主枝嫡长,在吏部任职考功郎中,可以说是身居要害,只不过比起他的曾祖来,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窦诞如今所面临的局面就是,如果被大哥以及亲族踢出门墙,那么很多属于窦氏的人脉和资源便与他无缘了。
到那时候大家可不管你为什么被族人赶出来,而是都会觉得若非你犯下大错,也就不至于此,换句话说,身上有了污点,见人矮三分。
所以当世人家,尤其是大门户中,阀主的权威甚重,和其对着干多数没有好果子吃,这是世族维护整体利益的一种常规手段,基本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荣辱之别。
窦衍的行为属于实实在在的落井下石,而且对象是兄弟,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可身为阀主他就是拥有这样的权力来掣肘家族中人。
时人常将治家和治国相提并论,道理上就是这般,带头人很重要,他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定,是会激起无数的怨恨,还是让人心凝聚,都能决定家族,或是国家的兴衰荣辱。
窦诞属于猝不及防的遭到了来自家族的偷袭,自然要拼命反抗,只是他拿窦衍也没什么好办法。
想要脱离阀主的控制和影响,办法很简单,比阀主拥有更大的权位,在家族中有着更高的威望就成。
那时他也就拿你没什么办法了,你是另立门户还是继续为家族效力都看你自己,阀主想对你做点什么,怕是族人们也不同意。
窦诞以前还成,起码官位比窦衍高上许多,又与陇西李氏联系紧密,于是窦衍与他颇为亲善。
如今他离京多年,再回转时情势早已巨变与窦衍反目之后,竟是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想想若不是他病倒了,还不如提刀上门去大闹一番来的痛快些呢。
如今去寻窦德明也是无奈之举,窦德明兄弟常年在京师为官,他这些年则久居于外,虽皆出身扶风窦氏,又都与秦王李世民交好,却没多少往来。
上门求助也只能凭着一张脸皮外加一个姓氏而已,这就是大家族的状态,你不常来常往,照样没辙,说不定还比不上乡党呢。
可你真要这么想却又错的离谱,人家凭着一个姓氏往往就能得人敬重,亲族之间更是能帮上一把就帮一把,嗯,正常状态之下。
窦德明接到窦诞拜帖的时候还真就不愿意见这位叔父,他觉着那家人闹的有点不像话,家中兄弟不合也就算了,竟然闹的外人都晓得了。
这无疑让扶风窦氏脸上无光而且据说是要休了陇西李氏的女儿出门,嘴脸太过不堪,若非此时乃非常时刻,大家都不欲多事,应该请祖宅那边发话,教训一下这些不肖子孙的。
而他就是那不欲多事的人当中的一个,他们和陇西李氏也很亲近,可在没看清形势之前,是不会为陇西李氏说话的。
再有就是窦诞来拜会于他的意图他自然明白,但吏部在这一年当中已经换了三位尚书,之前是秦王李世民兼任,后来换成了温彦博。
温彦博是晋人,性情沉肃,看上去不太好相处,虽然为安抚人心,并没有在吏部大动干戈,可他在晋地带来的那些人纷纷占据要害却是不争的事实。
窦德明倒还在吏部任上,可谁也不晓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倒是公务方面比以前顺畅了许多。
因为温彦博追随皇帝多年,向得信重,在晋地时便为众人之首领,来到长安之后更是如此,无论中书还是门下都对其敬重有加,吏部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终于在六部中实实在在的压了户部一头。
而之前秦王李世民别看声势日彰,可他和中书以及门下斗的太厉害,以至于尚书省内部都不安稳,在窦德明这样的下属来看,远不如此时来的顺畅。
而温彦博任职吏部尚书的时间很短,随即升任尚书右仆射,继任的是皇莆无逸,和温彦博相比又是另外一番做派。
皇莆无逸之前任职刑部侍郎,向以方正清廉著名于朝野,这人最看不上的就是大阀中人,认为他们奢靡无度,联结成党,败坏朝纲,虽然他本身其实也是门阀中的一员。
皇莆无逸是正经的儒家门徒,信奉的是忠君爱民,清廉自守的儒家信条,他父亲皇莆诞就是因为不愿随汉王杨谅谋反而被杀。
到了他这里,性情也分外刚烈,之前就对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不顾大事小情,只争权位的做法颇有微词。
如今做了吏部尚书,自然对党附李氏父子的窦氏看不顺眼,窦德明在考功郎中位置上如坐针毡,应该是很快就要卸任了,哪里还顾得上其他?
而且皇莆无逸和窦诞的叔父窦琎是老冤家,两个人前些年都曾在益州任职,窦琎是皇莆无逸的上官,可是皇莆无逸连续参其居家奢侈,剿匪时侵占财货等事。
窦琎一怒之下,也参皇莆无逸居官太苛,酷待官民,不利于安抚蜀中人心等事,深得李孝恭认同,于是皇莆无逸卷铺盖回了京师。
转头皇莆无逸就把仇给报了,两个老冤家都没得好,前后脚的被罢职回京。
如今风水轮流转,皇莆无逸得了势,窦琎却去秘书监修书去了,于是窦琎彻底缩起了脑袋,连累的却是身在吏部的窦德明等人。
所以说窦诞算是拜错了家门,窦德明对他们叔侄可是没有半点好感。
可事情也巧了,这天窦德明休沐在家,便招来兄弟几人一起聚上一下,顺便商讨一下家族的未来。
席间他的弟弟,在门下任职谏义大夫的窦德玄就说起了刚回京几天的叔父窦诞,说他与皇帝有旧,应该是在晋地时结下的交谊,前两天还送了儿子入宫给皇子做伴读,看来起复只在朝夕之间了。
其他几个兄弟也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窦诞在窦氏族中算是很出色的子弟,四十多岁,娶了公主不说,还渐居高位,以前说起这位叔父来,他们都很敬重,也很羡慕。
可如今就多是惋惜了,献剑阁的事情实在失分,加上那边前两天好像还闹出了休妻的笑话,让人实在不齿。
但与皇帝有旧?还送了儿子入宫做伴读?兄弟几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惊讶,连连念叨着峰回路转,世事难料。
窦德明仔细的问了问弟弟。
窦德玄便道:“堂弟前日入宫,如今就在门下,由谏义大夫魏玄成教导,察查学问德行,我去问了魏征,他对堂弟颇为赞许,说是不愧窦氏子孙,小小年纪,德行俱佳,乃窦氏佳儿无疑。
估摸着过两日便要送去宗府了有些人听得此事,都在琢磨着想把孩儿送去待选呢。”
消息如此的灵通,你说旁人还怎么跟他们相比?
窦德明盘算了一阵便问几个兄弟,“叔父欲今晚来访,我本不想见他,那边闹的实在不堪,可是你们说我该不该见他一面?”
三郎窦德远嘴最快,“怎么也得见一见吧,叔父在外多年,才干有目共睹,如今颇有落魄,家人那里正是雪中送炭之时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8/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