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8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6/1986


而有皇帝的鼎力支持,各种便利纷涌而至,书籍只是其中之一罢了,闻听何稠正在著述成说,皇帝又如此的看重,许多人闻风而来,想要助何大匠一臂之力,弄的何稠既高兴,又痛苦。
因为有些人只是想求名罢了,并无多少才干,对他没什么用处还来叽叽歪歪,很是讨人嫌。
……………………
其实有了这样的人力物力,又有何稠支持,何氏工物的问世必然会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如果宣传得力的话,开宗立派也不在话下。
李破当年对何稠的许诺,正在一步步的变为现实。
如今又送来了一本“奇书”,让何稠既感激,又有点惶恐,这要是何氏工物弄的不如皇帝的心意了,那他何稠可就真是有负皇帝所托了。
换句话说,这事已经从他何稠的私事渐渐变成了国之大事之一,按照皇帝的意思,是要加入国学当中去的。
和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以及百年前贾思勰所著之阐述农事的齐民要术比起来,他何稠所著的何氏工物真的能和它们相提并论吗?
而且何氏工物,名字是不是要改一改?何氏两个字用在前面如今听起来很羞耻啊……开始的时候还只想着是一家之言,于是大模大样的用了自己的姓氏在前面。
可现在场面这么大了,后来人会不会耻笑他何稠不自量力?
何稠颇为纠结,显然是在接近成书之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入夏时感了风寒,主要也是焦虑所引起的。
他现在想要入宫见驾,除了确实想和皇帝当面讨论一下这些东西的用处之外,也想跟皇帝谈谈心,皇帝说的话总能让他满心喜悦,嗯,他想去解解压……
===第1114章登门===
何稠的小儿子被倒霉的找到了,他一直在府中伺候父亲,自何稠辞掉太常寺卿之职,两位兄长就严令他也辞掉了官职,专门在家服侍父亲。
何三郎倒也乐得自在,他对仕途没什么指望,借着父亲的光饱受众人尊敬,回家服侍父亲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总的来说,何氏三兄弟没有一个得到父亲的真传,孙子也没一个像样的,倒是何稠的叔父,前隋国子监祭酒何妥一支的子孙还算有些出息,可人丁上却没他们这一支兴旺。
何氏祖上曾经是商人,后为南梁之臣,豪富一方。
摸到门阀的门槛却是因为出了何妥和何稠叔侄所致。
何妥持才傲物,是个著名的大嘴巴,喜欢评点当世人物,没少得罪了人,比如说名相苏威就被他气的够呛。
苏威曾经跟皇帝杨坚说自己通读孝经,而他的父亲苏绰曾经说过,只要我通读孝经一卷,便不需要再去学其他学问了,以此足以立世。
隋帝那个时候正为诸子争位发愁,于是深以为然,便让皇子们仔细钻研孝经,想让他们孝顺一些。
何妥听到这些就不满意了,跟隋帝说苏威那厮可不止学了孝经,如果苏绰真的说过这话,那他就没有遵照父训行事啊,不孝之人来谈孝经,宁不可笑乎?
这番逻辑缜密的诡辩传到苏威耳朵里,苏威的脸被打的啪啪响,还不敢到皇帝面前否认,他父亲苏绰若真说过这话,人家何妥就说的对,如果苏绰没说过,那他就是欺君罔上。
把心思灵巧的苏威气了个半死,他从小到大便已雄辩闻名,还从来没吃到过这种哑巴亏。
你说何妥有多欠,苏威也没得罪他,而且权势显赫,他就敢上去拔人家的胡子,落人家的脸面。
而何妥之后便是何稠,何稠的父亲是何通,玉器大家,何稠从小就很聪慧,又受到父亲和叔父的影响,非常喜欢钻研稀奇的玩意。
有人评之,生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到了他这里,何氏其实才算真正于关西站稳脚跟。
如今何稠年迈,后继无人之下,便把满腔的热情都付诸于著述之上,时常再教些徒弟,给皇帝制作一些器物,以讨皇帝欢心。
打的算盘就是等他百年之后,皇帝能念着他的功劳,让他的子孙们过的平安些。
何三郎不太理解父亲的苦心,借着父亲的名声到处游逛,过的很是逍遥。
今天听仆人说父亲要入宫见驾,他便急急赶来相劝,身体还没养好,就不要去皇宫转悠了吧?
只劝了几句,就起了反效果,看到儿子没出息的样子,何稠吹胡子瞪眼,若非没什么力气,何三郎一定免不了一顿胖揍。
何三郎没了主意,准备去把自家婆娘拽来劝父亲,父亲对他总是疾言厉色的,对几个儿媳却都不错。
正闹腾间,前院的主事急匆匆进来禀报,至尊要登门来探望主人病情,现在估计已经在路上了。
何稠大喜,没想到刚想入宫见驾,皇帝就要登门而来了,真是心有灵犀,不愧是皇帝。
于是他也不再跟儿子置气,招呼着下人给他更衣,他要亲自出门去迎接圣驾。
李破今日出宫是专程来探望何稠的。
前几日何稠上书,制成了一种犁具,比以前的犁具更加轻便耐用,最重要的是省力,何稠上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这种犁具的好处,并用当世常用的长直犁具做了对比。
它的平衡性更好,由十一个部件组装而成,哪个部件损坏可以直接替换,并不需要整个废弃。
它最大的好处除了省力之外,还比当世的犁具更易于旋转,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李破来说,细节处很难以理解,因为他也没有到田间耕作过。
但这并不妨碍李破对生产工具的认知,东西虽小,可生产工具的改进,往往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
同时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时常意味着明的进步,而且现今正是大唐人口锐减之时,如果这东西真如何稠所言有那么多的好处,便可以大量的节省民力,正合所用。
于是他今日抽空便出宫来见何稠,主要是想问问他做不做准,如果有实验数据的话,他想看看实际效果,真有那么好,便可以让工部立即制作,并进行推广使用。
对农具进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他制定的既有策略。
何稠是个宝,不枉他一直厚待于其人,有的时候,这样的人才足可以当得千军万马。
在何府门前相见,李破立即下马紧走两步,掺住了要施礼的何稠,笑道:“何公病体未愈,怎的出来相迎?若再有了反复,那可就是我的罪过了?”
也不待何稠说话,又上下打量了一下何稠,闻着他身上那一股浓重的药味,很是痛惜的道:“何公可一定要爱惜身体啊,瞧瞧你这气色那些御医也就顶个好名声,真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不成我就去把孙思邈寻回来,那厮虽然油滑,看病却是一把好手,一定能让何公康复如初。”
他对何稠向来亲厚,此时关切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和往常一样,让何稠脸上的褶子都开了花。
心情一好,人这精神头也就来了,何稠眼睛也亮了,身子也挺直了,声音也高了,稍微一挣,便脱开李破的搀扶,笑道:“至尊别看老臣年迈,可还能吃吃喝喝,有了气力便为至尊效命,不用那些庸医围着打转。”
老头挺倔,而且虚荣心极强,也向来喜欢皇帝拍的马屁。
他们谈笑着进了府门,径直去到何府后宅,也许是喝的药汤太多,早已馋的不行,老头还张罗着让人去弄酒菜,要好好和皇帝饮上几杯。
李破多贼,也不阻拦,就是跟何稠说起了裴矩裴弘大,裴矩与何稠年岁相差不多,比何稠要小几岁。
可人家名气要比何稠大的多,何稠向来不很服气,而且还觉着自己在江都受了惊吓,一路去到河北吃了很多苦头。
罪魁祸首是宇化及兄弟,可裴弘大等人也脱不开干系,若非他们谄媚君王,祸乱朝纲,哪有当日之祸?
其实如今前隋旧臣当中能与何稠相提并论者,也就剩下裴矩一人而已了,你想想能活到七八十岁的能有几个?还得有诺大的名气,再加上多年的战乱下来,哪还有人能有他们这么命大福大?
“前些时裴公上书请建洛阳书院,我问了问来人,裴公在洛阳驻足,身体康健,精力弥漫,初到洛阳时,众人便给他接风洗尘。
裴公据说饮的多了,晚间醉倒之后神游太虚,几乎不知所归,醒来后被吓的再也不敢跟人饮酒了。
何公说说,这是真是假,若是真的,咱们请他回来给咱们讲讲神游之事,也好能有个借鉴?”
何稠还没老糊涂,琢磨了一下,再瞅瞅皇帝一本正经,很有求知欲的一张脸,顿时笑了起来,“饮酒伤身,老臣晓得了别人神游也许还能回来,俺怕是要迷路
唉,连相劝之言也如此婉转,至尊于臣之厚,世所罕见,臣之感激未使言语所能表啊。”
李破又笑着吹拍了两句,把老头哄的笑声连连。
李破是赶着饭点来的,等酒菜上来,两人边吃边聊。
何稠家的饭菜又变了些味道,显然是换了厨子,不过还是南人的口味居多,让吃惯了牛羊肉的李破有些不习惯。
顺便说一句,何稠祖籍益州郫县,所以李破封他为郫国公,可他是在江陵出生,十岁左右的时候,随父亲和叔父一道入长安,嗯,梁朝亡了。
所以说,何氏是正经的南人家族,不管是益州还是江陵,此时食物都偏于清淡,贵族们则喜好甜食,不是什么糕点,而是往菜里放糖那种,连茶饮都甜的腻人。
而且何稠喜欢吃鱼,时不时就要让人去郊外的河边弄些鱼鲜回来食用,李破也比较喜欢吃鱼,可何府的吃法让他只能敬谢不敏。
南人食鱼注重一个鲜字,加上此时环境所限,大致上就是说,他们恨不得什么佐料都不放,弄点盐巴拿水煮一煮就成。
就像萧阆喜食鱼脍,其实吃的就是一个鲜字,和吃牛羊肉差不多,吃不惯的人都会觉着膻气难除,初次食用,闻之欲呕也正常。
好吧,瞅着那一碗腥气四溢的鱼汤,李破食欲大减,他对食物向来挑剔,真想把何府的新厨子拖出去砍了,做的东西这么难吃,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吃了两筷子就停了下来,何稠一瞧就明白了过来,不由惭愧的道:“老臣糊涂,臣祖籍益州,父亲又在江陵为官,因不愿忘记出处,便一直留着原来的口味,至尊肯定用不惯
来人,重新”
李破瞅了他一眼,我来了也不止一次了,就这次弄的最糟,心说你这肯定是故意的不忘记出处,难道是想落叶归根?
===第1115章举荐===
“臣听闻陈伦要致仕了?所谓大夫七十而致仕,回归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陈伦出身河东,倒是离的近些”
何稠唠叨着,像是真的起了思乡之念,不过李破可以肯定的是,他只是说说而已,估计是听闻陈孝意请辞之事,动了些心事,想回乡去体会一下衣锦还乡的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