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6/1986


朝代更迭,他们是最需要担心的一些人,褚亮父子干脆的离京出走,不能走的人则在长安书院建成之后托庇于其中,蛰伏以图再仕。
而各处书院陆续设立,则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机会。
说了许多,偏题已远,王琦甚至还吟了一首皇帝作的诗,其他两人自然是大加赞赏,马屁拍的极其响亮,算是稍稍给皇帝扬了扬大名。
其实对于这些官场中人来说,皇帝作的诗词好不好都无所谓,即便是来上一句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他们照旧甘之如饴,就是拍马屁的时候得费些心思而已。
现在就省事的多,皇帝作的诗确实是好,那拍起马屁来就轻松的多了,王庆还把皇帝私访长安书院的诗又拽出来好一顿点赞,以做迎合。
实际上,凡是有所作为的官员们都不会认为皇帝诗才了得是一件好事,皇帝的职责就明晃晃的摆在那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扩展疆土,令外邦来朝才是帝王事业。
若是你弄的天下沸腾,官民怨声载道,外敌年年入寇,你诗才再好,又能顶什么用呢?还不是得落个身死国灭,万人唾骂的下场?
所以说,这只能是锦上添花之事,朝臣高官们心里有数,即便是李破自己,其实也有谱着呢,不然这么多年下来,也不至于就抄那么几首出来传于众人之口。
===第1186章老臣===
“前些时我去了一趟行宫,那里荒废了也有些年了吧?”
王琦此次北来,李破交给她的任务也就这些,都不算为难,正好拿来结尾。
因为和两人说话起了谈兴,便多说两句而已。
这个王禄最清楚,想了想便回道:“自大业十一年,杨广幸汾阳宫,后被围雁门,北来和南归之时都曾在行宫停留,至今已有十余年矣。
倒是萧夫人南归时,在行宫住了一段时日,但也没有怎么修缮过,确实荒废的差不多了。”
王庆接着道:“至尊可是有重修晋阳宫城之意?至尊若与突厥可汗会盟,定要率众北巡,那驻足之处确实要整饬一番才成啊。”
王禄再次点头附和,突厥使者来来往往都要经过晋阳,会盟之事在他这里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
“可为难之处在于,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各地残破有目共睹,冒然修建宫室,恐与天子名声不利吧?”
两人不愧是都姓王,说话间配合的还真不错。
他们最怕的其实是让他们上书请修晋阳行宫,那样一来定会遭到朝中御史的弹劾,即便是身负皇命,结果如何也很难预料。
每次修建宫室都有这样的戏码上演,可见人们对此的反感,而经过杨坚父子喜欢大搞工程的一番磋磨,不论官员还是百姓对此的警惕都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渊当政时期,就修了些宫殿,反对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到了如今也还有人拿这个来说事。
而当年的杨干谋反一案,除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兄弟的党争之外,其中未尝没有有人觉得杨干为李渊修建宫室,实属佞臣的原因在里面,不然杨干也不会死的那么干脆。
所以说此时看似闲聊,可王庆和王禄的心已经提了起来,这不光是涉及到帝王的名声,对他们自己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王琦没想那么多,她只能算是传话之人,只是有些话她自觉应该说的清楚一些。
“你们都是从龙之臣,应该知晓至尊向来爱民如子,入长安之后也不尚奢华,厉行节俭,今有修缮宫宇之意,非是为了享乐,而是江山社稷所需。
你们身为臣下,异日迎至尊于晋阳,难道想让至尊和群臣驻于官署,或者停于郊外,来个风餐露宿不成?”
话语当中透出了些严厉,终是在最后露出了宫中贵人的些许威势,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去晋阳宫时听到了晋阳令褚遂良的一番话。
她心中已认为是可行之策,再与王庆两人交谈,见他们有为难之色流露,却不愿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事情办下来,分明是有推诿之意
所以不免就想,难道一个太守,一个总管,才能之上竟然还不如一个小小的晋阳令?
而且她跟随在李破身边日久,不知不觉间便被李破那种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思维给影响到了。
于是便也觉得世上之事没有什么难不难的,只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不得不说,李破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确实不是什么人都能具有的。
王庆两人皆都默然无语,半晌王禄才硬着头皮道:“此事所涉不小,还请昭仪容俺与总管回去与人商议一下再做定夺如何?”
王琦神色缓和下来,想要就此说一说,不过话到嘴边看了看两人却只轻轻点头道:“正该如此,不过此事倒也不急,本宫启程在即,就不听什么结果了。
这些事我也只是私下里跟你们说一说,你们自己掂量便是,回京之后,我只是宫中的昭仪,再回晋阳也不知是什么年月的事情了,还请两位各自珍重。”
谈话到此也就结束了,王庆两人知机辞出,他们都担上了些心事,只不过对他们而言也不算什么。
王琦最后说的话有些冷淡,还夹杂着些伤感,两人都没当回事。
王琦说的不错,她只是宫中的昭仪,不论好恶其实对地方上的官员影响都不大,而且大家还都是王氏族人,就更不用担心王昭仪回京之后会吹什么枕头风。
王琦则兴致已尽,多了些离情别绪出来,来之前她不愿意来,走之前她又有点不愿意走了,乡土之情就是这么难说。
离开偏厅之时,她对晋阳王氏那些顽固的老人们也是怨念颇深,心说有这些人执掌王氏,以后她还怎么回来?
回去之后得修书一封给父亲,长安王氏应该光明正大的立起门户来了,那样的话首先便是要交卸王氏主枝阀主一职,也不知父亲愿不愿意?
她也是满腹心事的回到居处,便吩咐人开始准备行装,王氏的人听到消息,陆续过来探问,王琦耐心的一一应付。
当然了,她走之前还要去拜访一下前并州总管陈孝意,并向其辞行。
陈孝意是并代两州的一尊大神,如非年迈,他应该是大唐第一任首辅,如今一直留在晋阳,为皇帝看管家业,在并代两州的影响力无人能及。
皇帝向来念旧,临走之前特意嘱咐王琦探望一下陈孝意,殷殷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这事还在其他诸事之前,可见皇帝对其人的看重。
如今能与之相比的恐怕也就只有何稠一人而已了。
王琦在心里默默的再次给皇帝顾念旧情点了个赞,如果李破有系统随身的话,估计能得不少好处。
王琦来到晋阳之后,东游西逛间已去陈孝意府上拜见了两次。
陈孝意身体还成,精神头也还不错,与何稠相类,都是世间少见的高寿之人,但他不如何稠的地方有明显。
那就是亲族,人家何稠子孙满堂,就算子弟不争气可还能看得见人影,但陈孝意的家人留在洛阳,如今皆已蒙难。
他的家族在河东,不是什么大家族,河东战乱的时候或亡于战乱,或逃走无踪,李破扫平晋地之后陈孝意派人寻找过一番,最后只找到一对母子,如今被陈孝意养在府中。
亲族凋零至此,你说让老人家情何以堪?
===第1187章回京===
八月十五,中秋。
秋夕之节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多数是上古时期人们对月而拜,存留下来后变成了时人的节日。
秦汉之时,都不怎么流行,只能算是地方性的节日,尤其是北方人,很多人只记得秋分,不知有中秋节之说。
直到晋末,隋初,南北屡屡交汇碰撞,中秋节在北方也开始流行了起来。
到了大唐立国之时,长安左近的百姓们每逢中秋便都对月而拜,求的是阖家团圆,还有就是老人安康,仓储丰盈之类。
长安朝中也有些人上请皇帝,想要借此祭祀一番,毕竟今年年景比去年要强的多,而且天下终于太平了,祭祀活动应该陆续都搞起来。
李破则无动于衷,他的心里话是,天下都这个鬼样子了,还祭祀个屁啊,冬天即将来临,很多人过冬都是个问题,哪来的什么丰年?
还有就是秋狩这种关西人家最喜欢的活动,一般都会安排在秋收以后进行,地点嘛,也都是在皇家苑当中。
那里的动物已经几年没被人骚扰过了,之前李渊的百兽宴倒是把那里祸害的够呛,李破则成为了动物们的救世主,当他领有河东的时候,李渊就有些食不下咽,于是苑中的很多动物便逃过了劫难。
休养生息了几年,据说那里草木丰盈,物多的让人眼馋。
可除了领有皇命能随意进出苑的吴王李伏威以及扶风郡长公主李春曾进去过几次之外,就再没人能过去试试身手,让年轻而躁动的关西子弟们颇有怨言。
李破对射倒也不是没有兴趣,这年月娱乐活动太少,政务又如此繁重,时不时纵马疾驰,张弓搭箭,确实对身心健康有益。
但话说回来了,让他带着一群人,向天上射出一箭必定有雕儿掉下来,往草里射上一箭,不定就有白鹿哀哀而鸣,一群人便围上来谄词如涌,那还有什么趣味?
而且还有些年轻人要在他面前展示武功,来回的晃悠,在他这个老人家面前彰显自己的青春和强健,他娘的李破是想想就糟心。
所以今年的秋狩活动又是无疾而终,秋祭的请求也被驳回。
这一下皇帝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于是一切的娱乐活动尽都偃旗息鼓,八月十五的长安就显得比较冷清。
百姓们热情稍减,晚上都躲在家中悄悄的拜祭一下祖宗,一家人聚在一处吃上几块圆饼,人雅士们饮上几杯,对月吟哦一下也就完了。
而八月中旬,秋收已近尾声。
李破瞧了瞧户部送上来的表章,今年的秋获比去年肯定要强上许多,因为去年时除了河北,天下其实就已经算是初初都平定了下来。
没有了战乱影响,今年的收获自然就要比往年多。
尤其是蜀中,即便还有蛮族作乱,但在蜀中官员的加力整饬之下,粮产节节攀升,不但能维持各路大军所需,而且还有许多结余。
之外丝绸和茶叶的产量开始迅速恢复,正在成为国库的主要财源。
接下来的几年,朝廷将继续推行各种激励政策,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好。
还有就是李破正在命人寻找禾粟之外的高产作物,稻米已经成为备选之一,明年肯定要在江左,巴蜀等地试着种植一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