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7/1986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棉花,后来已经大面积普及的棉花到底是从何时何处传入中原李破也不太清楚,可其作用李破就太明白了。
马邑和辽东的冬天是如何的严酷他都亲身体验过,当时他不是一次两次的在想着要是有棉衣御寒,大家也不会如此艰难,必定也会少死上很多人。
过去是没条件去寻找,如今进了长安,扫平了诸侯,找寻棉花作物的事情也就提上了日程。
这事看上去就很难办,因为此时棉之一字还是一个绵字,代表的是一种丝织物,只凭这一点,想在中原找到棉花实物的想法就有点不靠谱。
当然了,以他这副五谷不分的样子想给人描述清楚到底在寻找什么作物真的很困难,军情司的人很快就找来了红锦,一种如今制作枕头的填充物。
李破听了人的介绍,又仔细看了看实物,终于确定这不是自己要找的东西,于是令人继续探寻。
之外又让中书发下诏令,命天下官员都留意此事。
可封建王朝就是有这一点好处,皇帝刻意吩咐的事情,必能穷天下之力而成之。
所以到了今年八月间就有了消息,太常寺少卿李袭志觐见时跟李破说,他好像在岭南见过此物,长势低矮,如同灌丛,一旦成熟便顶着白头。
岭南之人将之称之为花,种于庭院之中观赏,并呼其为白叠子阿草胡乱编的,不要对号入座。
至于这东西的由来,李袭志也没怎么注意过,应该是从更南边的地方传过来的。
李破大喜,随即便诏李袭志为岭南安抚大使,派他去岭南把实物带回来看看。
李袭志自然不很情愿,更后悔自己在皇帝面前多嘴,他认为这是皇帝的奇之举,他若是去寻来献上于御前,那他李袭志成什么人了?和那些征选秀女的阉人有何分别?
不过即便他不乐意,在皇帝诏令面前也不敢有所挣扎,不得不回去准备行装
当然了,他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回老家看看,官员们的任期一般都在三年,他能预感到自己在太常寺少卿的位置上待上一任,应该另有任用。
最可能的就是回去岭南为官,这个意思在皇帝召见他之初就表达的很明显了。
只是大唐立国之初,人事上的变换比较频繁,有的人升迁之速是承平时节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在当世来说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官员架构还正在搭建之中,远远未到稳定下来的时候,官员们的任期也就流于形式。
八月十五,程知节风尘仆仆的赶回了长安。
看着繁华的长安街市,程大胡子热泪盈眶。
他用了一天就从张掖去到了姑臧,只在姑臧待了三天,和范进,张伦等人见了见,又紧着和徐世绩套了套近乎,他就以回京复命为由,率人离开姑臧,只用了两天便从姑臧回到了长安。
一路之上可谓是风餐露宿,披星赶月。
西北那鬼地方他真的是一刻也不想多待了,从姑臧到敦煌那一路上的风沙几乎吹走了他所有的雄心壮志,差点连他的魂都给吹没了。
他是去年十月离开长安去的姑臧,这一去就是一载,在河西那恶劣的环境当中,每天晚上他都能梦见在长安中的舒适生活。
在长安他跟狐朋狗友们整日里交杯换盏,称兄道弟,攒够了银钱就去青楼耍乐一番,回到家中婆娘会跟他嘘寒问暖,小崽子绕膝承欢,比他在河南洛阳的时候过的还要舒服。
回来就不走了,程大胡子咬牙切齿的发着誓。
只不过他也不想想,这些年他发的誓还少了?瓦岗入伙的时候,大家都嚷嚷着要同生共死,结果呢,如今他程大胡子还活的好好的,其他人却都去到地下继续称兄道弟去了。
先是回到家中梳洗一番,把自己弄的像点人样,也不用过头,他要让人看看他程大胡子这一趟劳苦功高,总要留下些痕迹来彰显于人。
当然了,也不用太过刻意,万里之行,又是河西那样的鬼地方,就算他扒一层皮下来,也去不掉河西留给他的纪念。
不管家中婆娘孩子的喜出望外再加哭哭啼啼,程大胡子立即去千牛备身府报备。
他是钦命远行,所以不用去跟兵部等衙门打交道,可以直接入宫见驾复命,正好赶上的还是八月十五这样的一个日子,他觉着应该能在宫里混顿饭吃。
虽然和皇帝相处总让他有心惊肉跳之感,每次皇帝的目光落在他身上,都会让他感觉对方又在打他什么主意,但他程知节为人就是这么倔强,不信邪
李破正在太极殿中处置公务,中秋节对他而言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只是晚间他要宴请一下臣下。
八月十五对于朝堂来说其实是个分界点,秋收基本结束,天气渐转寒凉,冬天就快到了,而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朝中会进入清闲时期,今年赏功的事情也将就此开始。
在这个时候给朝臣们鼓鼓劲,让他们在冬天里活跃一些,显然是皇帝的本职工作。
听说程知节回来了,就在殿外等待召见,李破还有点惊讶。
当然了,这也并不算意外,前天他刚见过了阿史那泥孰,交谈一番之后让他觉着西突厥人很有意思。
好像每搁上几年就要闹上这么一出,而他们对大唐抱有的态度也很奇妙,他们出逃的时候总是愿意把中原当做目的地。
求得对方庇护的心意很是诚恳,突厥王庭那边也闹内讧,可除了阿史那染干之外,其他人宁肯被杀也不愿意流亡中原。
这应该是心态上的问题,突厥王庭比较强盛,西突厥要弱小的多,于是与中原王朝结盟共抗突厥王庭就成了西突厥王族的既定策略。
===第1188章归人===
一万多的西突厥部众东迁,人数稍微多了些,但总体而言不算什么,放在河西地区有些显眼,如果迁入中原,那点人都凑不出一支大军。
至于怎么对待他们,前隋的做法已经很成熟了,几乎不用改动。
给流亡的贵族们封赏官爵,隔离其部众,等到有用之时,再派他们回去。
优点非常明显,不用花费多少气力便能影响到西突厥,经济而实用,后来的强国也都是这么干的,可见古人不比后来人傻。
缺点嘛,就是不好控制,回去之后的突厥贵族一旦攫取权力之后很容易反复,而鞭长莫及之下你也惩罚不了他们,还容易被其弄的恼羞成怒,做出错误的判断。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力量强弱的问题,中原王朝兴盛了,远人自然宾服,你衰弱了,谁都想上来撕咬一番。
比如说如果中原现在还在战乱之中,就算阿史那泥孰等人狼狈万分,估计也不会来长安求告,直接率人占了张掖岂不是好?
换个角度来说,阿史那泥孰等人现在对大唐来说并无多少价值,以大唐如今的国力别说经营西域,便是掌控河西也只勉强。
听了阿史那泥孰的诉说,李破就更确定这一点,从张掖到敦煌,现在虽说没什么强而有力的力量来阻拦大唐的扩张,可那一路上太遥远了些,而且环境极为恶劣,现在派人过去完全是得不偿失之举。
……………………
“宣。”李破翻着奏折头也不抬的简单道了一声。
魏征这人还是比较鸡贼的,自从接下了“重任”之后,除了联络众人参劾宇文士及之外,还上书请求规范奏章格式,另外就是细数秦汉以来典籍之误,再以汉末战乱,字体不一,字词渐繁为由,建议仿效尔雅,说文解字等,对文字章句进行规范总结。
当然了,在其中也就暗戳戳的插进了私货,认为章句连接,不易阅读,请求进行断句,把古往今来一直沿用的句读改一改。
对于怎么改他也没说,就说好处了,朝廷政事皆以章本行之,若能改这么一下,能极大的提高官员们的工作效率。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上请在奏章和往来文书上先试行一番。
与其他意见杂在一处,弄了一篇大文章出来,李破只看了看就发给中书议决,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中书若是反对激烈,那就再让尚书省议论一下,尚书省不成,就在门下议决。
外朝的官员们或许还有点反抗精神,但作为皇帝侍从的门下省,将会最大程度的贯彻皇帝的意志。
其实没过几天,便有人已经听到了些风声,上奏言事的时候,便在字里行间扯开了一些缝隙。
可见朝中聪明人是真的多,整日里在揣摩上意,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能随风摇摆,根本不论其中是非曲直。
李破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有才能的要用一用,但不能过于亲近,没才能的……你他娘的天天想什么呢?占个位置也是浪费,不如让给别人。
这就是皇帝,心意难料之处岂是你能轻易测度的?
此事的后续还很长,反正魏征已经紧张了起来,就等着旁人来敲他的头了,给皇帝背黑锅也不知能得些什么好处。
而且怎么想这次黑锅都背的有些冤枉,皇帝自己不学无术,想要省事一些,便让他来顶缸,真是飞来横祸。
都怪岑文本等人,数他们的奏章最是花里胡哨,不引经据典好像就不会写文章一样,皇帝每次看到你们的奏章都要皱眉,你们知不知道?他娘的真是一群蠢材。
…………………………
程大胡子这一趟走的够远,所作所为也可圈可点,李破觉着果然没看错人,山东悍匪命硬的很,没让河西走廊上的漫天风沙给埋了,那就是有功。
当程知节探头探脑,怀着忐忑和不安,再加上一身的疲惫入到太极殿中的时候,李破上下打量了他一番。
从长安离开的时候,这人是膘肥体壮,眼瞅着像吹气一样胖了起来,可走了一趟河西,现在差不多就剩下一身的骨头架子了。
看上去整个人都黑瘦黑瘦的,两腮之上被风沙吹出了红晕,那一脸的大胡子倒还在,就是瞅着柴了不少,枯黄一片,竟让李破想起了秋天的落叶。
看来是真没少受了罪,李破稍稍自责了一下,唉,敦煌还是近了些,不如让他去西域长长见识了。
样子变了不少,可为人还是那么作。
入殿之前程大胡子就酝酿了半晌的情绪,这会见了皇帝就忍不住了,噗通一声拜倒在地,再抬起头时已是泪流满面,把李破也惊了一下。
我他娘的……又见到一个哭丧的……
只听程大胡子哭道:“还能见到至尊,臣……万幸也,臣率……率人远及万里,来回一趟,也是命好才能……才能再见至尊一面。
臣在路上就想,这要是丢了性命,剩下孤儿寡母,也不知便宜了谁,俺就心如刀割,至尊啊,俺老程服了,以后……以后这样的事您能不能寻个旁人来做,俺还想多活几日,在至尊治下享享清福呢。”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殿中极为近侍之臣都别转了脸,不忍猝睹,看着挺凄惨,但怎么都觉着分外的好笑……
程知节现在在朝中不再是无名之辈了,远出敦煌,引西突厥部众来投,此事在朝野当中引起了一定的震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