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9/1986


至尊若效仿之,天下各处以十数总管领之,那与汉时分封诸侯又有何异?总管威福自专之下,久之必生祸乱。”
李破摸着下巴思摸良久,又抬头看了看天,没看到,只看到了黑乎乎的屋顶,外面下起了大雪,屋子里的光线很不好,宦官们正在点蜡烛
今天日子有些不对啊,李破暗自叹息一声,多好的主意,可惜了
他也不打算坚持,本来就是拍脑门想出来的主意,既然两个宰相都坚决反对,那就没必要施行了。
而且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总管们的职位现在其实也都是暂时性的,应付战乱的意味极其浓厚。
===第1205章起名===
实际上,前隋立国之初,情形和现在的大唐有所相似。
开皇三年的时候,杨弘率九路总管攻突厥,杨弘后来授上柱国大将军,出宁州任宁州总管。
后来杨坚的儿子们陆续长成,也都授有总管之职,到了那个时候,其实总管这个职衔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多数都是皇室,外戚的囊中之物,外人不得窥伺了,尤其是像并代两州,凉州,榆林这样的边塞养马之地,都由皇族子弟担任总管,外人除非出身皇帝藩邸,不然即便你再有才能,也很难被付以如此重任。
因为这不但在于才能,还是个信任的问题。
而李破没什么亲戚,就算有他也不会承认,所以大唐的总管怎么看都是一副时日无多的样子。
李破有些遗憾的砸吧了一下嘴,为自己的“奇思妙想”默哀了一下。
他的短板他自己清楚,对于历史他知道的一知半解,大概的历史走向他清楚,细节处则留有大片的空白,也就无法从中得到太多的养分。
如果他面前站着一个当世正经的人,辩论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吃亏,因为无法准确的引经据典,只能用见识来补足,估计辩着辩着话题就去了两个世界。
现在的他其实比以前已经强的多了,要搁在他初初南来那会,用当世之人的眼光来看,他和盲差不太多,问啥啥不知道那种。
如果他那时敢说一句明月几时有,当即就能被人捉起来,一顿板子下去才来问你,你他娘的你抄谁的?经过人家同意没有?
李破暗自叹息一声,这辈子短板好像也补不上多少了,他都三十多岁的人了,也不耐烦抱着书本来啃,抽空读那么点书,意思不大。
像现在他就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没怎么在意总管这个职位的来历,让这两个家伙抓住痛脚嘚瑟了一下,过后让他们多喝几杯以做小惩。
看皇帝脸色不太好,两个近臣也有点尴尬,尤其是温彦博,刚数说了一下皇帝对长孙无忌的任命,这会就有劝谏了一次,虽然他觉着自己说的都对,可皇帝要是恼了他后背不由凉了一下。
于是他向封德彝打了个颜色,封伦这厮惯会讨好君上,现在可就是该你显本事的时候了。
两人交情向来不错,封德彝立即心领神会,遂笑着道:“前隋的总管不是皇亲贵戚,便乃天子近人,而今天下总管十人,只梁州总管李武,和李大都督为至尊亲戚,其余尽为至尊之臣下。
但军政之上却也皆都尽心竭力,为至尊效力,至尊驱使英雄,善纳贤才之能,我看即便是皇帝复生,也难与至尊相比呢。”
李破被他给逗笑了,心说朕又不是孩子,用你这么来哄?这种打一巴掌给他甜枣吃的手段,他已经可用了不少。
遂摆了摆手,“在你们眼中,朕是那种听不见铮谏之言的君王吗?好了,就按中书所议来吧,记得各处总管还要剿匪平乱,现在暂时不能束缚住他们的手脚。
而且你们要注意一下分寸,他们都是有功之臣,对朕助益良多,不该受到无端猜忌,若有流言传出,朕这里可不好说话。”
两人肃容以对,削夺功臣权柄几乎是历代帝王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看做的多还是少了。
有的皇帝做的比较过火,比如后来的老朱,当然了,那也不能全怪他,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被梦古人给带坏了。
开国功臣们被老朱分封到各地享受了起来,骄奢淫逸,横行不法,简直像割韭菜一样,杀了一批还有一批,老朱同志也挺难的。
做的好一些的是老赵,狡猾的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把功臣们养了起来,可后遗症是真不少,官们日渐骄横起来,弄的国家积弱,连年给外族上贡求和,连儿皇帝的笑话都弄出来了,简直丢尽了祖宗的脸面。
大唐此时还不好说,各处总管以及那些骄兵悍将们现在看上去还都算老实,毕竟当今天子是个正经的马上皇帝,功臣勋旧多出其旧部,轻易不敢扎刺,这是其他皇帝比不了的地方。
可日子一长谁知道会有何反复,所以两人觉得还是得早做打算为上,就是不知皇帝心意若何,听这话音可听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
两人怀着心思应了几句,又转回了方才的话题,封德彝又拍马屁,弄的温彦博很是无奈。
人家说皇帝起的山西这个名字很不错,通俗易记,之前有河北河南,现在有山东山西,不如至尊再起几个别致的名字,让臣等来品评一下?
温彦博听了自然是满头黑线,河东道多好,西北不也有河西与之相称?山西嗯,听着倒也顺耳。
李破就又来了兴致,心说还是老封会来事,于是一个个“古怪”的地名从他嘴里冒了出来,足有十几个之多,听的温彦博牙都开始疼了起来。
他真想敲开皇帝的脑袋看看,里面装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么改下去,古称便也大多废了,以后大家说起各处的事情来,岂不要想半天,有可能还会说错,何苦来由?
可之前已经挡了皇帝两次,这会再有不同意见,那真是太不给皇帝面子了,于是温彦博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心里还在安慰自己,只是造出些地名而已,也非大事。
出朝初立,需要有一番新的气象,这些就勉强归入新气象之类吧,反正一会萧时还要过来,要是反对的话,也怪不得俺的身上不是?
封德彝不用说了,他那为人向来知情识趣,在这种无关痛痒的事情他绝对不会跟皇帝唱反调。
李破心情渐好,说了半天,抬头看了看两人的脸色,见温彦博和吃了黄连一样,却又闭紧嘴巴不愿说话,心中不由大乐。
而且他认为自己所为是在造福子孙,当世的行政区域划分太乱了,别说县治了,就算是天下各郡他到现在也记不全,现在定个大的框架,就算没多少用处,也能让后来人好记一些不是?
“一会萧时过来,你们代朕向他解释一番,那厮性情向来直率,别让他口出不逊,惹朕生气。”
温彦博一听,得,皇帝还是那么狡猾
===第1206章准备===
九月间,长安已是一片银白。
三省在准备年末赏功之余,上请皇帝大赦天下。
大赦这事自古有之,皇帝登基要大赦,比如汉帝刘恒坐殿,群臣山呼万岁已毕,勅降恩命,大赦天下,又比如李破登基之后,也曾赦免过刑徒,魏晋以来,此事渐成惯例。
皇帝生了儿女,也要大赦天下,这个要看皇帝的心情,不然犯了事的人肯定要高兴死了,大部分皇帝都儿女众多,要是生一个赦免一次的话,大家估计就可以放手操作了。
天下五谷丰登,也可能要大赦,比如汉明帝时,有昔岁五谷登衍,今兹蚕麦善收,其大赦天下的记录。
还有人看到一群鸟聚集在城池之中,流连不去,年景又很不错,于是便以为祥瑞献闻于帝王,皇帝一高兴,也能大赦天下。
如此种种,说明大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大赦过的皇帝显然不是好皇帝。
比如杨广那厮就只登基时大赦过一次,然后他就忙不过来了,登基两三年的工夫,大工程一个接着一个。
死的人一堆一堆,在各种工程中犯错的人也是一批接着一批,逃避民役者越来越多,根本大赦不过来。
而且他还带着大队人马四处溜达,所过之处尽都天高三尺,连塞外草原上的人都受不了了,就更别提沿路的中原百姓。
大业八年征伐辽东,而从大业七年开始,百万大军渐渐聚于河北,那时从南到北,从东都西,驰道之上不是赶去河北效力的军队,就是成群结队的运粮民夫,倒毙于路途的人随处可见,即便杨广想再大赦一次,其实已不可得。
因为没有屁用,君王的残暴面目已经明明白白的摆在了天下人面前,大赦之举无济于事。
李破是开国之君,登基时大赦天下是题中应有之义,对象也很明确,就是那些在战争中被俘的降人。
今年就更为重要,因为大唐终于扫平了各地诸侯,让天下归为一统,年末大赦正是彰显君恩浩荡,秉性仁慈的好时机。
李破还是一如既往表现的十分克制,主要是将夏国以及梁国降俘作为赦免对象,因为很多江左以及河北降俘还都处于军管之中,大赦之后免除了这些限制,让他们能够择地而居。
之外就是些犯了事的官员和囚犯,尽都酌情减罪一等,也就是说只要你没犯下谋逆,当街杀人等重罪,够砍头的改流放,流放的则打板子等等。
所以今年的秋决也就停了下来,京城里最高兴的一批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些在官考中出了事的家伙。
有人把傻儿子挂靠在了千牛备身府,还有人用书童替代自己任有官职,还有盲混入了吏部这些都是足够流放的重罪,他们拖延上一段时间,等到大赦下来,他们就可以到刑部或者大理寺领上一顿板子回家养伤了。
至于那些在京的诸侯降人,对他们来说其实影响不大,很多人都已得官,剩下不予录用的待上一段时间也可以归乡去了。
朝廷明显没有什么秋后算账的打算,对降人颇为优容,只要你别像萧阆那样愤懑在胸,口无遮拦,起码生命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你没看窦建德缩在府中几个月之后,终于试试探探的冒了头,去东市转了一圈,也没什么大事。
相比之下吴王李伏威那简直就是撒了欢,不但在长安四处游玩取乐,最近听说还要办一间书院,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也不知他办成之后有没有人敢去做他的学生?
不管大赦有多大的随机性,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都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
比如说身在吴王府中的幕僚马周,在得到朝廷即将大赦的消息之后,虽然早有预期,心中却还是不由大喜过望。
对于他来说,大赦的好处在于可以消除案底,他去年冬天的时候被捉进了长安令衙,虽然后来还是被平安放了出来,却在刑部那里留下了一笔录。
他是有志于科举之人,虽然吴王对他不错,可要想有所作为,托庇与吴王羽翼之下乃是下策。
可供他选择的余地不多,科举也就成了救命稻草。
但在刑部留有录就意味着不可能再走科举之途,因为参加科举定然要身家清白,严格一点,祖上三代之内都不能为人奴仆,赘婿之类,也不能在衙门中留有犯罪记录。
贵族们自然不在乎这些,可马周这样的人就必须按照规矩来。
现在大赦在即,科举却还没有消息,马周觉着自己身上都轻了三分,现在唯一可虑之处好像只在于南方风鼎盛,一旦开科定然占据优势,他这种野路子出身的人很可能有技不如人之忧。
所以他得开始准备了,按照他的预计,朝廷开科的话,最早也应该是在明年秋天,秋考过后,正好让各地选上的秀才在后年春天入京开始京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9/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