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0/1986


如果一如他所料的话,还有一年的时间来准备,时间足够,让人烦恼的地方在于,在这之前他不可能安心读书,还要帮着吴王来建书院。
杜伏威对此事很是上心,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一切都已就绪。
接下来一个就是上请朝廷帮扶,现在看来就是走个过场,因为之前已经征得皇帝允准,细节之处还要和朝臣们商量一下,比如名义上该是朝廷出面,还是吴王全权负责。
以吴王的为人来看,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吴王杜伏威只在乎一个名声,其他的尽都可以商量。
书院的初址大致上已经选定,其实就是吴王杜伏威大手一挥,“就建在长安南郊吧,咱们教的是水上的活计,南边水多,不行咱们就挖个湖出来以做行船之用。”
这位真是想到哪是哪,其实按照马周的意思,水多的地方明显在长安城北和城西,还有汉时的上林苑旧址中也有几处现成的湖泊。
嗯,反正此时长安是真的不缺水源,九水绕长安你当闹着玩呢?
如果真要是按照实际情况来设址的话,轮不到长安南郊,北边更为合适,那里靠近渭水,水路密集,只不过漕运渐繁,朝廷不可能停了漕运,把土地都划给书院。
所以书院一旦要是建在了那里,将面临很多的麻烦。
杜伏威明显不管这些,他觉着靠近长安书院一些,能沾点光什么的,看上去大大咧咧的没有深想。
可你要仔细琢磨一下,还挺有道理的。
办学和做买卖差不多,要的就是个人气,后来人讲究的也是个聚集效应,相互带动,相互竞争,形成规模之后,人气渐渐也就起来了。
老杜明显不会有这种明确的发展性思维,可他就是感觉这么做好一些,你也没辙,老杜显然是那种气运加身之人,人家凭直觉办事,从来无往而不利。
长安城南有骊山,那是皇家园林所在,当今皇帝虽然一次也没去过,可里面有两处皇帝的避暑行宫,非是常人所能涉足。
长安贵族们的庄园也聚集在这边,比如说长安西南的鄠县,就有李渊的庄园,当年李秀宁的娘子军就是在此起兵。
所以怎么征地也是个事情,这和建长安书院的时候不太一样,得看朝廷的力度有多大,吴王财大气粗不假,可拿这些在长安南郊有庄园的贵族没辙。
再一个就是生员的问题,吴王杜伏威的意思是,愿意在海上行船的都是些贫苦人家子弟,贵族们待着没事可不愿往海上走。
这一点说的是实情,马周帮着参详了一番,觉着就算想招人家进来,人家也不乐意搭理你,没看长安书院那边招收生员也很困难吗?
所以开始时能招收点生员进来就是胜利,不必拘泥于家世。
另外皇帝既然对此事颇为关注,说不定另有打算,到时候听令行事也就是了。
九月初的时候,南边的人拖拖拉拉终于在辅公拓的带领之下来到了长安,这人和杜伏威是结义兄弟。
想法挺多,却远不如杜伏威大气,来了就想做书院的祭酒,还紧着劝杜伏威拿出钱财来贿赂朝廷官员。
马周陪着杜伏威和这人喝了几次花酒,便已对此人充满了警惕。
这人常以谋士自居,读过些书本,对忠孝礼仪却不屑一顾,喝醉的时候嘴上没什么把门的,最为推崇的竟然是前秦吕不韦,看来志向不小。
来到长安时看上去情绪非常不好,与杜伏威相见倒也没说别的什么,只是和杜伏威饮酒叙旧之时,总是在回忆两人同心协力打天下的光景,显然对杜伏威抛下基业来到长安给人磕头很是不满。
几次三番过后,马周便已暗自摇头,这人来长安莫不是找死来了?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可莫要连累于人,俺还想多活两天呢。
这一日长安又下了一场小雪,雪后初晴,天寒地冻。
马周躲在自己的屋中正在温书,跟了杜伏威好处多多,想看什么书只要张嘴就行,而且杜伏威还给他配了两个美貌的丫鬟,啊,马周从来还没得到过这种优待,自然是颇为欣喜
===第1207章拉媒===
杜伏威踏雪而来。
他的吴王府可不小,而马周住的地方靠着府中的池塘,在内宅边缘处,南边是一处花园,小院邻水而建,东边没有围墙,临着池塘弄了间书房,可见之前的主人也是位雅人。
如今被杜伏威鸠占鹊巢,真是人生大不幸。
杜伏威走路虎虎生风,弥漫的精力好像能从他那健壮的身体中冒出来一样。
行走间,后面的一个仆从跟的有些急,啪叽就摔在了地上,杜伏威驻足,和其他几个人都傻乎乎的笑了起来。
不管杜伏威走到哪,他和周围的人气氛都弄的不错,这就是天赋,旁人还真就学不来。
杜伏威心情极好,皇帝上了心,没几个月就帮他家小幺寻到了人家。
虽然说洹水杜氏不算什么高门大户,却乃正经的书香门第,一门三兄弟尽为文坛大家,在前隋时也都考中了秀才,被乡人誉为杜氏三杰。
杜正伦是家中幺弟,十二岁上中的秀才,比许敬宗中秀才时还小上两岁,可以说是当世神童。
后为羽骑尉,李渊入长安之后,他进了齐王府成为了李元吉的录事参军。
李元吉出守晋阳,他和窦诞等人随行在侧,不出意外的被李破给俘虏了,所以这还是个晋阳旧人。
杜正伦现在于兵部任职兵部员外郎,以他的年纪来看,仕途上上升的势头非常明显。
而他的兄长杜正玄已殁,二哥杜正藏是毫无疑问的当代文坛大家,已有著述十余册流传于世,甚至去到了海外,诸如高句丽,新罗等地,为当地人所推崇,后来他们好像还把杜正藏的著作编辑了一下,弄了一部杜氏者说出来。
也不知后来他们会不会将此也据为己有,把杜氏兄弟变成当地土著。
杜正藏现居著作郎之职,正与温彦弘,虞世南等人一道主修隋史……
杜正伦还没成家,一个呢是被战乱给耽误了,一个呢就是他在晋阳的时候相中了晋阳吴氏的女儿,当时两家互相都过了礼,杜正伦就等着娶娇妻过门了。
可吴氏的女儿突然暴病而亡,婚事没成不说,差点还闹成了案子,弄的杜正伦伤心之余也是心灰意冷。
而当世之人信奉鬼神,这事就很犯忌讳,好人家哪还敢跟他结亲?
后来也有人想给他介绍对象,可杜正伦都以孤身漂泊在外,未得长辈音信之前,不想谈及嫁娶为由给婉拒了。
其实就是怕娶妻时再让人家一个好女儿送了性命,别看满腹经纶,可他还是很迷信,觉着自己乃不祥之人,不敢再祸害别人。
所以此人年近而立,却还形单影只,没个着落。
杜伏威对这个女婿很满意,别看大家都姓杜,但他家已被赐姓为李,不碍什么,尤其是皇帝大大方方的破了同姓不婚的禁忌,其他人也可以稍微仿效嘛。
之外就是杜正伦的家世也刚刚好,不高不低,在长安待的久了,老杜也息了跟大阀联姻的念头,那些家族真不是一般人能结交的,上数十几代都他娘的还有着高不可攀的来历,真是比不得。
像他这种没有底蕴家世,还是来降诸侯的人家,想要跟人家攀亲,人家不说嗤之以鼻吧,也都敬而远之,总之一句话,想都不用想。
皇帝赐婚?他娘的人家一发狠,说不定女儿过门没几天就死了呢。
杜正伦在他看来则刚刚好,别看兄弟几人都很有出息,但他们的父亲也只是个县令,连一声北齐旧臣都说不出口。
杜伏威最为中意的是对方是书香门第,作为一个文盲就羡慕这样的人家,至于女儿说的什么不嫁给读书人,杜伏威只当做耳旁风,李破显然也没在意。
这年月女人嫁人哪有自己说了算的?李破耳闻目染多年,也没将杜家女儿的话放在心上,还故意给她挑了个满腹经纶的家伙出来,你说他这个皇帝当的多有闲心?
不过他确实上了心,在百忙之余还是让颜师古走了一趟,为两家说亲。
杜氏那边一听就犯了嘀咕,可颜师古带的是皇命,他们也不敢抗命不遵,倒是杜正伦本人痛快的就答应了下来。
估计是单了这些年忍不住了,又觉着杜伏威的女儿应该命硬的很,配自己正合适,柔柔弱弱的女子他是真不敢娶了。
杜正藏跟弟弟说了几句,见弟弟愿意,也只能叹息一声把此事答应了下来。
李破第一次给人拉媒,虽然看上去有点牛唇不对马嘴,不过还算顺利,杜伏威没嚷嚷着要找个大门户,杜氏这边也没奋起反抗乱拉鸳鸯谱。
杜氏兄弟之后便在颜师古陪同之下登门拜访了一次杜伏威,看着满身儒雅的杜正伦,和自己其他几个女婿比较了一下,杜伏威自然是喜欢的不得了。
这是正经的嫁女儿,而非是招赘婿,两家走了一番程序,婚事也就定了下来,今冬腊月里完婚。
至于杜正伦在晋阳时那点事,见惯了征伐的杜伏威只当没听过,还很高兴杜氏这边的坦荡。
当年他在山东的时候,人死的一串一串的,两家结亲,过两天新郎官的脑袋被人砍了,新娘家没几天就都饿死了,可谓是惨事无数,你这才从哪到哪。
咱家的人没别的,就是福大命大,这些年下来人还都全乎,娶了咱家的女儿,管保你长命百岁,妻妾成群……呸呸,儿女满堂。
……………………
头一次嫁女的杜伏威自然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准备把彩礼弄的丰厚一点,让亲家那边瞧瞧,俺不是什么小气的人,跟俺结亲你家是一点都不亏。
杜氏那边则有些纠结,他们一家都是正经的读书人,如今却要和义军首领结成亲家,好在是皇帝赐婚,不然的话杜氏的颜面怕是要落一落了。
……………………
寻到马周门前,杜伏威不客气的推门而入,嘴里还和从人们开着玩笑,“俺猜马慕先又在啃书本,谁愿与俺做赌?”
立即有人笑道:“先生孤身多年,大王送了他两个美婢,那还不在屋中胡天胡帝,却去读什么书本?俺跟大王赌了。”
众人不由大笑……
===第1208章出谋===
经他们这一闹,几个仆人先就被惊动了,迎出来一看是杜伏威,当即纷纷施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