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0/1986


这只是正月里的一个插曲,破阵乐再是恢弘,被后来人大书特书,于当世而言其实也不过是一项艺术成就罢了。
皇帝的关注点肯定不能放在这里。
韦节见皇帝兴致颇高,趁机进言,少府的白银用来铸造银宝,进度有些快,超出了少府的预期。
贵族们明显对这种轻便的货币很是喜欢,不说长安,晋阳,在江陵这样的大城中也已流通开来。
成都,汉中,江都等大城估计要紧随其后,这些地方都是贵族们聚集之所在,同时也是社会的风向标。
贵族们的用物很快就会普及到民间。
而时间太短,少府准备不足,白银短缺就在眼前,韦节琢磨着是不是铸些金宝出来,以应当前之急。
他明显没什么经济头脑,如果按照他的意思来,黄金和白银,铜钱的兑换必定会出现大问题,白银的短缺用铸造金宝可解决不了。
李破很快就抓住了重点,此事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他,而在于江南平定的太快了些。
李靖和武士彟在江右大力推行新钱,在排除了各地的阻力之后,成效越来越是显著,货币一旦流通起来,其势便无可阻挡。
这显示出了江右形势大好,这种时候少府可不能掉了链子。
而且这事不应该是少府报上来吧?
李破皱了皱眉头问道:“报上户部了吗?苏元宰怎么说?”
韦节立马知道自己有些多嘴了,他可不是来给苏元宰上眼药的,“前些日库官报上来的,正值冬日,臣还未报给户部知晓。
也是前些时官考,众人多有慌乱,怠慢了公务,直到年终查库的时候才发觉,是臣的疏忽,还请至尊责罚。”
李破看了他一眼,心说你还真老实,少府是有铸币之权,可责在户部,少府的白银不足,户部一无所觉的话,能脱得开干系?
你这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苏元宰若是知道了,肯定要笑的打滚,也不会念你半点好处。
他不太了解韦节的为人,但对苏亶却是知之甚深……
李破立即就想把苏亶召来问话,可看了看韦节,心说就不欺负他了,先等等再说。
挥手斥退闲杂人等,只留下韦节在殿中,“朕记得年中时便已下诏,令各处尽快开采矿藏,银矿也在其中,现在情形如何你知道吗?”
韦节的能力还成,没有一问三不知,他胆量也不错,皇帝已有质问之意,可他还是捋着胡子不紧不慢的回道:“臣看了户部传文,前隋银矿有七十五处,因战乱之故,前些年尽都废止。
如今因至尊诏令开采之故,陆续复工的有二十五处,其他的估计还要等一等,主要是因为至尊严令不得擅起民役,以恢复生产为要务,加上各处都在免除税赋,就更是为难。
那二十五处大多都由战俘为工,所产也就不多,未能应少府眼前之急。”
李破满头黑线,这厮不会说话,竟然还怪到我的头上来了,看你长的好,朕先给你记一笔。
“金宝先放一放,还有没有旁的法子?”
李破对经济没什么研究,可架不住人家见识的多啊,觉着韦节铸造金宝的建议不太靠谱,这个得和苏亶等人商量一下再说。
现在他对韦节这个少府监的才能有了些怀疑,便来考上一考,如果答对的驴唇不对马嘴,韦节长的再好,与李靖渊源再深,屁股估计也得挪一挪了。
韦节恍如不觉,政治敏感性明显比朝中那些老狐狸差了许多。
可这个问题他确实思索了良久,此时便道:“以臣之见,因人力短缺之故,广开矿藏现在有些为难,不如着眼于大矿。
前隋时有所记载,宣城,鄱阳两郡山中有大矿,据说资有千万之数,那边气候也很合适,可以令人细察之,总以人力全力以赴进行掘采,或可解此燃眉之急。”
===第1148章倭国===
韦节的位子保住了。
李破觉着他说的还成,有可行之策奉上,数据还挺详实,显然是下了不少工夫。
最让人厌烦的平庸官员其实就是得过且过,你问他点什么,他就张口结舌,说出来的话也不知所云,没有半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把着官位不放。
更有甚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成吧,他却能解决那些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你说气人不气人?
少府其实不用解决太多的问题,他们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宫中的贵人们,杂七杂八的事情很多,却不需要太高的才能。
只要别让宫中的贵人们穿上破衣烂衫,吃糠咽菜就成,而他们手中的铸币之权其实是皇家专权之举,对户部做出一定的制约。
李破想了想道:“宫人的金银首饰先停一停,全都用到铸币之上,这不算大事,银宝现在也不过是贵戚之玩物,只要铜币不缺,便也无忧。”
韦节沉吟片刻道了一句,“长安银器颇多……”
李破摆了摆手,馊主意……
“你回去之后整理一下都报给户部,少府只有铸币之责,其他的都交给户部处置,对了,我听人说起过,倭国盛产白银,最近一次倭国遣使来长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倭国盛产白银?韦节有点愣神,这个说法他是头一次听说。
倭国他自然是知道的,汉时便对东海之上的倭国有所记载,韦节还算有些印象,依岛而居,凡百余国,国人赤足黥面……穿的衣服不经过裁剪,就一个整体,套头而入。
男女混居,几如野兽……
嗯,史料他也就记得这么一点。
皇帝莫名其妙的问起,而且说倭国盛产白银,韦节也不知道皇帝是从哪里听闻的,反正他对倭国也不甚了了。
只能就事论事的答道:“最近一次倭国遣使应该是大业初吧?臣记不太清了,只听人说倭国来使颇为傲慢,还说什么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之言,让炀帝颇为气恼,遂绝来使。”
这回轮到李破愣神了,那边的混蛋竟然还真来过长安,时间还这么近,杨二那厮做事如此随性,竟然没有派兵伐之?奇怪奇怪。
这个典故他倒是知道,就是没想到是发生在杨广身上。
沉吟间,在殿中扫了两眼,立即把魏征揪了出来,问道:“你可知倭国详情,跟朕说说。”
魏征博闻强记,加上近两年借着任职门下省的机会,在宫中翻阅了很多的典籍来充实自己,倒是比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躺平状态的韦节强的多了。
“传倭人为周裔,幽,历衰微,平王东走以避其难,倭人许为周平王所遗……”
李破瞪起了眼睛,什么乱七八糟的,给我说人话。
魏征心里哆嗦了一下,心领神会,立即改为白话,“又传始皇帝派徐福出海寻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求长生不老药。
徐福寻而未得,又不敢回朝复命,于是便率人留在了东海之上,于是有人便传倭人是徐福的血脉。”
李破不耐烦的打断他的话头,你这是跟我讲故事呢,谁耐烦听这个?
“有什么说什么,少要卖弄。”
韦节面露微笑,仿若春花,看热闹不嫌事大。
魏征则一阵憋气,关于倭国的记载其实不少,商周时那都属于传说,主要是海外的三神山和东边的一些岛屿联系了起来,很多商周的贵族都曾派人去寻找过长生不老药。
那时的传闻零零碎碎,说什么倭人向周天子进献过花草什么的,又有周平王东逃入海的故事,其实都没什么依据,不像是真的。
至于徐福的故事,是有史实记载之事,不过和倭人相关的部分也以揣测居多,徐福出海之后到底跑去了哪里,其实谁也不清楚。
魏征以这些来开头,的确有卖弄之嫌,要不然韦节也不会笑的那么好看。
被皇帝敲打了一下,魏征彻底没了兴致,终于老实的道:“倭人从汉时至前隋,屡屡遣使来朝,其国或太平,或战乱,传闻不一而足,也没什么人去过那里。
至开皇初,倭国推古王摄政之臣,好像是叫圣德太子遣使来朝,想要学习佛法,其意甚诚,文皇帝为之欣喜,遂遣裴尚书回访倭国之主。
所以如果至尊想要问倭国内情,不如去问裴尚书。”
李破扬了扬眉头,裴世清竟然出使过倭国?这真有点出乎他意料之外了,想起前隋还派兵去打过琉球,李破觉得自己低估了历代王朝的开放程度。
想想也是,从前秦开始人家就派人去东海晃悠了,这么多年过去,子孙不可能一点都不长进。
前隋不但接见过倭国来使,而且不止一次,还对其做出了回访。
他又怨怪的瞪了魏征一眼,说了那么多的废话,直接说去问裴世清不就得了?
……………………
“倭国来使是与我平等相交?可朕听你说的,怎么好像他们不很恭敬的样子?”
魏征干脆的摇头道:“臣也不知其间详情,只是在观文殿中翻到一些记录罢了,温大监主修隋史,其中也应有所记载。”
李破点了点头,算是放过了这厮,隋史还在琢磨之中,这个冬天他就准备给温彦弘等人耗上了,不过还没看到记载倭国之事的地方。
想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应该就是几句话的事,文人们记录史实务求简短明确,所以才弄的很是艰深。
……………………
李破打发走了韦节,正月里也不得闲,让他稍有感慨。
然后就又想到了倭国,临时起意的一问,没想到还是中原的常客,他娘的一群狗崽子,比高句丽还要可恶百倍。
等过两年容出工夫来,怎么也要打扫一下,所谓卧榻之畔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睡着的还是条恶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0/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