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6/1986


而自窦诞离职,户部侍郎的位置还缺着,这是苏亶有意为之,吏部那边催促了几次,连备选都送到了苏亶案边,都被苏亶挡住。
他最属意的其实还是王庆,因为户部要跟兵部打很多的交道,所以历来都有兵部侍郎或者郎中转任晋升户部侍郎的习惯。
就是为了两边能沟通的顺畅一些,各路大军需要户部的支持,但最终做事的肯定是兵部,两边要是各做各的那可就坏了。
前方大军吃了败仗,后面的人乱作一团,兵部,户部互相扯皮的事情没少发生过。
可惜的是王庆……和他一起共事的时候产生了些隔阂,那人也很倔强,始终不愿意和他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这些年下来,王庆渐行渐远,苏亶已经拿捏不住人家,并州总管……别说拿捏了,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爬到他苏亶头上去了呢。
而且除了人选不合苏亶心意之外,如今正是唐典修订完成的关键时刻,关于户部这边的一些事务的争论非常激烈。
他作为户部尚书,自然要保证户部上下一心来应对时局,若是新上任的侍郎与他政见不合,那才叫个糟心。
比如说吏部那边将礼部侍郎杜淹列为了备选,那人现在上蹿下跳的厉害,又与门下侍郎长孙顺德,兵部侍郎唐俭等人交好,到了户部肯定要另立门户,比窦光大还要难缠几分。
若是让其人来到户部,那还得了?
而像户部侍郎这样的官员任免,其实还是得皇帝说了算,其他人只有举荐之权。
只要皇帝没有主动问起,苏亶只需去跟温彦博坐一坐,说服了温彦博,这位朝廷首辅便完全可以将户部侍郎的任命拦在尚书省。
………………
缺了一位门下侍郎坐镇,苏亶身上的担子一下就重了许多,而且还会招惹一定的非议,而在苏亶的考量之中,这些压力完全是值得的。
经过高慎一案的风波,现在段纶又能给予他鼎力支持的话,可以说这段时间在他看来极为宝贵,且大有可为。
见了几个人,他缓了缓,命人传令下去,明日召集四品以上官员到户部正堂议事。
他打算等午饭的时候去亲自去司农寺走一趟,现在关于田亩之事可不是只有户部说了算了,还要跟司农寺达成共识。
正琢磨着怎么去跟窦光大说话的时候,有人来报,礼部那边派了人来,说礼部侍郎杜淹有事求见。
苏亶皱了皱眉头,还真是不禁念叨,正月十五刚过,这人就寻了上门,可见其急切。
苏亶点了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杜淹想要调任到户部,年前就在走动,不然也不会出现在吏部备选名单之上。
杜淹的来意苏亶差不多都能猜得到,倒也不用细细琢磨,心下先就冷笑一声,杜执礼上下钻营,但新年之际都不来他府上拜会一下,难道真以为靠着长孙顺德等人的支持就能予取予求?
杜淹的来历又在苏亶心里过了一遍。
出身京兆杜氏,前隋时担任过御史中丞,为官资历上不存在问题。
这人当年还闹出了一段笑话,作为武功苏氏子弟,当初苏亶跟族中兄弟们谈论时还曾欢乐的讨论过,因为这段笑话涉及到了他们武功苏氏。
杜淹和前隋内史舍人韦福嗣既是同乡又是好友,两个人年轻的时候聚在一起饮酒说话,说什么呢,他们认为皇帝喜欢隐士,比如说当朝的大管家苏威就是隐居于山林,才为朝廷征用,居于高位,不如咱们也仿效一下,不定就有所得呢。
于是两个异想天开的家伙就辞官到太白山结庐而居,吟风弄月去了,很明显的沽名钓誉之举。
这事传到文帝杨坚耳朵里,深厌两人之行,感觉影响很坏,若是官吏们都这么想,他娘的山里岂不住满了人?和晋末那些混账东西又有什么分别。
只顾着自己逍遥,于国无益不说,却还对朝廷极尽诋毁之能事,此风绝不可长,于是一纸诏令下来,把两个家伙都赶去了江南。
若非朝中有人给他们求情,说他们年轻不懂事云云,不定就要被流放到岭南,让他们到那烟瘴之地好好“隐居”去了。
这段笑话弄的杜淹很狼狈,而且是要跟随他一生的污点。
不过这人还是有才干的,思想成熟起来之后,又有了在地方上为官的经历,被人举荐回朝为官,升迁很是迅速,不久便为御史中丞,那可是朝中正经的高官了。
===第1156章试探===
杨广迁都洛阳,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关西世阀和河南世族产生了一定的融合。
因为前隋朝中很多人都不是正经的洛阳人,迁都之后便随皇帝一起到了洛阳,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
于是后来很多回到关西的前隋旧臣跟人说起的时候,都用寄居洛阳来形容那段经历。
杜淹就是其中之一。
而关西人在跟晋人的战争当中被敲的满头是包,关西世族的实力在这场战争前后都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比如说渤海高氏换了几任阀主,独孤氏也是如此,陇西李氏就更不用说了,兴盛一时之后面临的是一地鸡毛。
诸如宇文氏,陈氏,元氏都日渐没落。
这些家族都是关西顶尖的大阀,出过皇帝,和前隋皇室关系密切,不管他们来自何方,都已经深刻的融入到了关西世阀当中。
到了大唐开国时节,他们的衰弱已是显而易见。
说起来,他们其实还算不上关西世族的中流砥柱。
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才是如今关系门阀的根源所在,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关西建立起了自己的家族,将关西大族聚拢在他们的身边,形成了后来席卷天下的关西政治军事集团,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今。
元氏,宇文氏,杨氏,李氏,之前能够主掌关西的这些家族都是他们的后裔,上百年的时间,他们将自己的根系深深的插(和谐)入到了关西的每一寸土地之中。
在面对河北,山东军事集团的时候,他们众志成城,攻势如潮,在当年统一天下的进程当中,他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深陷隋末战乱之时,他们依旧屹立不倒。
可在跟崛起于晋地的晋人军事集团的战争当中,他们却是一败涂地,在那近十年的战争中,关西世阀子弟死伤狼藉,实力受到了重创。
这里面原因有很多,从杨广第一次征伐开始,关西子弟在辽东吃尽了苦头,当杨广发起第二次,第三次攻伐高句丽之战的时候,关西世族子弟开始大规模逃避兵役。
当时关西人不可一世,倚仗的便是关西兵甲雄强,八百里秦川尚武成风,可逃避朝廷征募……却是在根本上动摇了关西尚武之风气。
比如说当年李破随军去辽东的时候,那还是第一次北征,关西子弟表现的非常踊跃,可李建成作为李渊的长子,却只负责押运粮草,丝毫没有去辽东抛头颅洒热血的意思。
而窦诞作为兵部官吏,在李建成劝说之下,并未随军去到辽东,而是借故回去了洛阳。
你可以说他们高瞻远瞩,不看好杨广亲征辽东之举,可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关西世族子弟有了避战之心。
对于以军功起家的关西大阀来说,足可以称之为不肖子孙,再也谈不上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的关西豪雄。
当这些人耍起了小聪明,那么其他人必然是有样学样。
而江都之变其实又给了关西军事集团重重一击。
江都骁果全都是关西人充任,却吊死了自己的皇帝,然后纷纷逃归关西,你可以说时局如此,并不关关西人什么事,以前他们也不是没有干过此类事情。
但话说回来了,从此也可以看出关西人心离散,再不复往日雄风矣。
此辈聚于李渊旗下,对付李轨,王世充,萧铣等辈足矣,可当他们遇到起身于边塞的李破的时候,便也力不从心。
大规模逃避兵役的关西世族子弟在跟晋人的战争当中,连战连败,可以说输的是一点也不冤枉。
……………………
关西世阀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是一场两场战争决定的。
从大业初年,关西世族来到了巅峰时期,所谓盛极而衰,接着便是走上了下坡路,杨广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能低估。
他无疑是动摇关西世族根基的罪魁祸首,同样他也动摇了大隋的统治基础,造成了隋末战乱的局面。
其中功过也就不用说了,皇帝在削藩,压制权臣,党争的过程当中玩脱了的比比皆是,只不过杨广的脑洞确实比别人大上很多罢了。
………………
总的来说,大唐开国之后朝堂上的政治格局受此影响颇多,致使像杜淹这样的出身关西世阀,却又和洛阳门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的人在回到长安后如鱼得水。
他们既能得到关西世族的认同,又能和洛阳门阀说上话,游走于其间,在关西世族受到压制,洛阳来人又不太能找到自己位置的今日,于两边你情我愿之下,起到了皮条客的作用。
他们努力对抗的也正是晋人功臣集团,苏亶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苏亶却又出身武功苏氏,正经的关西世族……
嗯,这关系确实乱的很,也不怪苏亶对杜执礼的行止嗤之以鼻。
………………
如今杜淹为礼部侍郎,想要调任户部……表面上看倒也平常。
毕竟户部是正经的职权部门,比礼部权力要大的多,从礼部到户部别看是平级调动,实际上则算是晋升半级。
可苏亶深知朝局,之前户部尚书郑善果被夺职流放,李纲,刘洎两位入主礼部,杜淹的位置便尴尬了起来,这才是他求调户部的主因。
………………
苏亶没等多久,杜淹便到了。
杜淹五十多岁年纪,相比之下苏亶则正在年富力强之时,两人相见,杜淹却还得是以下官之礼见之。
两人见面笑呵呵的先虚伪的寒暄了几句。
杜淹道明来意,开春朝廷要祭祀天地,太常寺那边自然是由太常寺卿宇文儒童主持,礼部这边则归杜淹负责,他这次来就是跟户部沟通一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6/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