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第9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7/1986


苏亶就笑,“杜侍郎来的正好,年前时诏令已至户部,一应事宜户部自然旁无责贷,可最终还是要以太常寺为主,礼部为辅,户部也就是从中办些杂务。
只要太常寺和礼部有所指派,户部尽都无话可说,还劳杜侍郎亲自跑上一趟,惭愧惭愧。”
杜淹抚须而笑,脸上的褶子都散开不少,估计是觉着苏亶还算尊老,顺着这个话头他便说道:“户部向为六部之首脑,政务繁重,俺也是怕尚书太过劳碌,无暇顾及其他而已。”
倚老卖老,给点颜色便不知自己是谁了吗?苏亶心里骂了一句。
杜淹话说的虽然委婉了些,苏亶知道他这意思是想借此机会跟自己说一说户部侍郎缺职的事情。
他只做不懂,笑着道了一句,“杜侍郎可不敢如此说吧?裴尚书若是听闻许是要跟咱们讲讲道理。”
六部之首脑向为吏部,只不过因为战乱的缘故,户部和兵部日渐权重,可当战乱平息下来之后,吏部便是无可争议的六部之首。
因为它掌握的是人事大权……
杜淹皮笑肉笑的道:“裴尚书如今可顾不上咱们这点闲言碎语,年前俺向他举荐刑部员外郎郅怀道为户部侍郎。
他还跟俺说,前些时官考首尾颇多,受人诟病,御史屡屡参劾,让吏部上下如履薄冰,俺还劝了两句。
唉,今年礼部许就要开科取士,那和官考也没甚区别,俺也战战兢兢,唯恐行差踏错啊。”
你可真会说话,苏亶又不是没跟裴世清相处过,对裴世清的为人还是清楚的。
就算两人都是前隋旧臣,也没那个交情唠叨这些私话。
至于向裴世清举荐郅怀道,那倒是有可能,可吏部给的户部侍郎备选名录上根本没这人,看来这位嘴里没一句真话。
你这是觉得我不敢去跟裴世清求证吗?
心里腹诽不已,苏亶继续装糊涂,“说起来,科举在即,礼部准备的如何了?此事即成诸公将为天下之师,广有徒众,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啊。
怎么到了杜侍郎嘴里便成了这般模样?莫非畏难不成?此话到俺这里也就算了,若是传了出去,郑尚书便是前车之鉴,杜侍郎还是慎言为好。”
试探了两句,却猛的挨了一棒子,杜淹并未被吓到,他只是抬头仔细的打量了一下苏亶,嫉妒了一下对方的年轻之外,也就只剩下了感叹。
武功苏氏运气是真好,祖孙都能把紧各朝的钱袋子,如此长盛不衰,着实令人羡慕。
简单几句对答,杜淹已经明白了苏亶的心意。
年轻人不想让老家伙来户部指手画脚也在情理之中,杜淹没什么恼怒的情绪,为官多年,这点挫折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他过年的时候去拜访了裴世清,两人聊的确实不错,年末的时候吏部侍郎张锐病了,裴世清去探望了一下,病的不轻,来年吏部侍郎可能就要缺职。
户部侍郎这边卡在了尚书省,裴世清暗示他会举荐杜淹来补吏部侍郎之职,不成的话便去中书。
几手准备下来,在户部碰了钉子也就算不得什么。
苏元宰年轻气盛,他来了户部也不好共事,何必自讨没趣?这个账先且记下,别以为是皇帝近臣便能耀武扬威,早晚都得让他知晓老臣的厉害之处……
===第1157章外事===
正月十六,长安下起了小雪,零零碎碎,一直未停。
李破在正月十五元夕之夜把婆娘糊弄好了,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早晨起来叫上罗士信到武德殿过了过手。
元贞四年,新年新气象,虽然有许多事情要做,可正月十六,还是朝中比较清闲的时候。
去年冬末,跟朝臣们就隋史的修订进行了“有效”的磋商,今年年初估计也就定下来了,大方向上就是褒隋文帝,贬隋炀帝,细节之上改来改去,李破也计较不了那么多。
和那些饱学之人逐字逐句的斤斤计较,弄的他身心俱疲,开年之后他不准备再这么较真了,那纯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他在年前最后一次修议之时,顺势同意了臣下们所请,将隋史列为五朝史之一,并再次令温彦弘,虞世南,杜正藏等人主持修订五朝史。
此事应该算是告一段落了,李破也松了口气。
……………………
李破已年过三十,精力上肯定不如二十多岁的时候,但这也正是男人最黄金的一个年龄段,李破随时都准备着再创辉煌。
只不过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关注的是各种战事,每每还能身临战阵,等到三十多岁登上皇位之后,便是治有天下。
考量的重点也就移到了治政上面,军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怎么样来增强大唐的国力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
还是那句话,皇帝闲不下来。
等他溜达到太极殿来上班,一摞奏折便已早早摆在了那里,李破瞅了瞅,心里矫情的叹息了一声,勤政的皇帝,生活就是这么枯燥乏味。
落座之后,那奏折来看,摆在最上面的是兵部呈文。
今年兵部要有所作为,重心肯定就是折冲府的设立,经过近两年的准备,试行,今年将要推及天下各郡。
兵部在等着户部落实户籍的事情,设立折冲府和户籍可谓是息息相关,所以他们上请省中催促户部赶紧将户籍查清楚,不然兵部的方略将无法实施。
李破大略看了看,确实有理有据,得把苏元宰叫来敲上几棒子,不然那厮拖拖拉拉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多少事都在等着户籍的落实,你却一拖再拖,真是无能……
兵部呈文的下面就是凉州总管范文进和左翊卫大将军张伦送来的军报,这个引起了李破的注意。
吐蕃人在冬天里派来了使者去到姑臧?
李破倒真想跟他们见一见,看看传说中的吐蕃人到底是何模样,作为高原部族的祖先,吐蕃人在长相上是不是和后来的高原人比较相像?
他们的文化习俗如何?他们的文明进程到达了怎样一个地步?
可惜的是,西北的两个土皇帝根本不知道他的心意,将人都给杀了,让李破稍稍懊恼了一下。
他觉得范文进和张伦两个杀性有点重了,现在大唐亟需人口补充,战俘是最好的人口来源,怎么能那么浪费呢?
当然了,这还只是一件小事,重要的是吐蕃人缩起了脑袋,短期内好像不准备下高地了。
西北的战事有拖成长期相持的意思,这肯定不符合李破的战略构想。
难道等那个年轻的松赞登上吐蕃王位,来个文成公主出塞和亲?李破心里骂了一句,做梦去吧。
吐蕃现在到底是个什么局面呢?
李破仔细回想了一下,却未能在空空如也的大脑中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不由揉了揉太阳穴,觉着自己当年辜负了大好时光,竟然变成了一个文盲……
“准范文进,张伦所请,可以在西海设立凉州马场,尽快招募西北各族人等从军,上高地作战,让他们继续仔细探查吐蕃国中诸事,如获战机,可便宜行事。”
“另诏徐世绩,张士贵率本部人马回雕阴郡,准备在今年与灵州总管薛万彻联手肃清朔方匪患,恢复榆林。”
战事不能就此停下来,趁着兵强马壮,陆续收回前隋失地是大唐必须承担的责任。
最为重要,也最为强大的对手其实还是突厥,突厥一天还在,就是对大唐最为直接的威胁。
和突厥可汗会盟的事情已经进行到了下一个阶段,春夏的时候使者估计还会往来两次,如果这事拖延下去的话,等到大唐这边稳一稳,是不是就可以寻机开战呢?
李破皱着眉头思量着,自阿史那牡丹从突厥回到长安,他就再没见过其人,什么事都是鸿胪寺的官员在谈。
谈到什么程度他都在时刻关注。
会盟的地点已经定了下来,就在长城外侧,以前属于前隋定襄郡辖下,现在勉强算是突厥人的地盘。
突厥可汗阿史那杨环把突厥汗帐迁回漠北之后,留了大逻便阿史那罗恒在大利城,前年的时候成为了两国互易之处。
实际上是突厥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名义上此处已沦为两国共管。
当时李破能想到的就是当年他南归的时候,跟那些草原野人追逐交战的那个鬼地方,多年之后若是作为大唐皇帝重回旧地……好吧,也没什么好缅怀的。
草原上荒凉空旷,若没有那些化外野人作祟,他在那里其实也能生活的不错,现在走到这一步,他娘的都是人逼的,他本人当初可没那么多的雄心壮志。
……………………
现在突厥人好像也便聪明了一些,阿史那牡丹从突厥王庭赶回来,身边便多了一位副使,听说很难对付。
那人叫郑元璹,是个前隋旧臣,荥阳郑氏的不肖子,父亲很有名,文帝杨坚的密友郑译。
郑译是杨坚在国子监的同学,在杨坚登基的时候算是出了大力的人,但后来官位一直不显,他就时常抱怨杨坚对他太薄,那会的臣下大多都是这个德性,不独郑译一人。
后来杨坚几次招他回朝,又几次外贬,杨坚曾对人说,郑译贪赃枉法的事情灌满了朕的耳朵,本应杀了他,但念及旧情,不忍相害,于是郑译便在歧州刺史任上一直到死再也未能进上一步。
不过他的儿子郑元璹却沾了父亲的光,入仕便拜仪同大将军,袭爵沛国公,后又转任右武候卫大将军。
大业初年,因其为高熲一党,外贬为文城郡太守,投靠李渊后,又复为左武侯卫大将军。
李渊登基之初,便派他护卫独孤怀恩和陈叔达等人出使突厥。
结果不用说了,独孤怀恩被阿史那杨环给忽悠懵了,将其他人卖了个干净,独自回到了长安。
陈叔达作为副使,胆子又肥,竟然还敢掺和进突厥汗位的争夺当中去,于是被阿史那杨环割鼻削耳送给了李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7/198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