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470


十六年来,王诩、孙武、吴起、阖闾、南子以及数目极多的玄门道友,纷纷来到海外种田!
其中,王诩是他们名义上的总指挥。
当然,实际上王诩的权利也相当的大。
以镇海公为例,陆军是吴起的地盘,道兵是孙武的地盘,海军是阖闾、伍子胥的地盘,至于王诩本人,则是负责政务系统。
如今镇海公麾下的陆军,全都是以当年那一万一千楚军为基础,扩建而来。扩建之后的楚军,实力仍然非常强大,比起当年也只强不弱。
十六年来,楚军南征北战,高丽半岛有一半都被楚军攻占了,东瀛列岛也已经在长达十六年的拉锯战之中,被楚军彻底占据,如今已经进入了治安战阶段。
岭南以南的九龙江平原,也就是湄公河三江洲一代的那个超级大平原,如今也已经是镇海公治下的地盘之一了。至于郑氏、阮氏的意见,谁在乎呢?
至于东南亚的岛屿,只要是值钱的,能生产粮食的,或者有大量金矿、银矿、铜矿的,现在都已经是镇海公的地盘了。
只不过,有的地盘是镇海公直辖。而更多的地盘,则是被分封了出去,大海之上,通讯条件太过困难,根本不具备直辖的条件。
也正是因此,许多玄门道友们,纷纷来到海外,占据了一个大岛,成为了镇海公名下的封君。
而楚军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自然收获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这些钱,部分上缴,部分是要留在陆军之中的。
与此同时,阖闾、伍子胥的海军也在征战四海,连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人等欧罗巴诸国的海军,都被他给打败了。
如今的亚洲海域,已经是阖闾说了算了。
至于王诩,则是在熊岩的帮助下,打造了一套国野体系,努力的把普通百姓变成国人。一个国家,如果连一个国人都没有,那么无论这个国家有多么富饶,也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光是夷洲岛就有足足二百万国人。九龙江平原那儿,也有一百万国人零零总总,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足足五百万国人。以我们的动员制度,可以轻松拉出五十万大军。这些,都是道友的功劳。”吴起笑着道。
“不过还是可惜了,我们的根基不在于大陆,而在遥远的大海之上,否则,肯定要趁此机会,尽可能多的占地盘。”说到这里,阖闾就看向了远方。
“姜橘、长空师侄所发现的殷州,地盘广大,万里之遥都不足以形容,那里的土著,更是极其落后,他们连车轮和弓箭都没有,光靠着树上掉落的果子以及随便种种地,就能好好的活下去,简直是天赐之地。”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我已经在沿途,建设了一系列的中转站,在旅途的尽头,乃是姜橘、长空师侄的封地。沿着这条路运输百姓的死亡率,已经降低到了百分之五。”
说到这里,阖闾便很是可惜的叹了口气:“若不是发现了殷州,老夫一定会和孔丘、墨翟道友争夺大明天下!”
===第二十六章
十里秦淮(四合一)(求一波月票)===
秦淮河
说到江南,说到南京,就不得不提起这秦淮河!十里秦淮之中,不知道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地流连忘返。
更加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一边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而隔了一条河的对岸,则是扬州瘦马们的聚集地,也是秦淮河畔中那些名技们的聚集地。
这样的风水,这样的地形地势,江南的读书人,自然会下意识的把精力投入秦淮河之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们将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小姐姐身上的时候,自然无心处理政务,也没空去干别的。
历代以来,大明江南的官儿,尤其是南京附近的官儿,他们在秦淮河中度过的时间,还要多于在朝廷那里办公的时间。
十里秦淮之上,有着大大小小的画舫,每一艘画舫,都代表着一位名妓。有的画舫,虽然是新的,但是名气却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之久。
有的画舫之上,名技的名字更是代代相传,初代叫某某娘,二代还叫这个名字,三代、四代中,每一代最杰出的名技,都叫这个名字。
当然,这些百年老字号和那些刚刚入行不久的年轻名技走的路子也是不一样的。
通常来说,年轻名技们更多靠的是个人姿色、技术,给客人们带来良好的观感,也就是所谓的以色侍人。
而百年老字号就不一样了,她们历史悠久,人脉圈子特别广阔,甚至还经营出了一定的逼格,专门投资有前途的年轻人。
有的喜欢投资那些现在家境不丰,但是却愿意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的年轻人,遇到了有决断的投资者,甚至会主动送钱、送书,乃至于在必要时,送上自己。
哪怕一百次投资之中,只有一次成功了,只中了一个进士,那也能为老字号再添一份传奇经历。
久而久之,老字号们除了以色侍人之外,还多了权钱交易、人脉交往、天使投资等诸多功能。
今日,某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闭门谢客。虽然此时乃是夜晚,正是生意旺盛之时,但还是直接关门了。
而这一幕,当然被有心人看在眼里。而文官们,怎么也想不到,连这些老字号里面,都有不少是锦衣卫的暗探。
虽然王诩当年就把锦衣卫的名单都给了墨翟,但这种单方面的说明,谁信谁脑子有问题。
茶叶是上好的雨前龙井,闻着茶香,钱谦益不紧不慢的品着茶,耳边则是传来了士绅、文官、勋贵们争论不休的声音。
“绝不能让他们过来,这南京是我们的南京!”
“不错,南京是南京人的南京,不是北地难民的南京!若是那些北地难民过来了,该怎么安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