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朱熹译注)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89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3]
[1]比也。蜉蝣,渠略也,似蛣,身狭而长,角黄黑色,朝生暮死。楚楚,鲜明貌。〇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之,而欲其于我归处耳。《序》以为刺其君,或然,而未有考也。
[2]比也。采采,华饰也。息,止也。
[3]比也。掘阅,未详。说,舍息也。
候人
《诗序》:《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1]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2]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
彼其之子,不遂其媾。[3]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
婉兮娈兮,季女斯饥。[4]
[1]兴也。候人,道路迎送宾客之官。何,揭。祋,殳也。之子,指小人。芾,冕服之韠也。一命,缊芾黝珩;再命,赤芾黝珩;三命,赤芾葱珩。大夫以上,赤芾乘轩。〇此刺其君远君子而近小人之词。言彼候人而何戈与祋者宜也,彼其之子而三百赤芾何哉?晋文公入曹,数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其谓是欤?
[2]兴也。鹈,鴮泽,水鸟也,俗所谓淘河也。
[3]兴也。咮,喙。遂,称。媾,宠也。遂之为称,犹今人谓遂意曰称意。
[4]比也。荟、蔚,草木盛多之貌。朝隮,云气升腾也。婉,少貌。娈,好貌。〇荟蔚朝隮,言小人众多而气焰盛也。季女婉娈自保,不妄从人,而反饥困。言贤者守道,而反贫贱也。
鳲鸠
《诗序》:《鳲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1]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2]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3]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4]
[1]兴也。鳲鸠,秸鞠也,亦名戴胜,今之布谷也。饲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也。如结,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〇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故言鳲鸠在桑,则其子七矣。淑人君子,则其仪一矣。其仪一,则心如结矣。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陈氏曰:“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倍。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岂固为是拘拘者哉?盖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以由其威仪一于外,而其心如结于内者,从可知也。”
[2]兴也。鳲鸠常言在桑,其子每章异木,子自飞去,母常不移也。带,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弁,皮弁也。骐,马青黑色者。弁之色亦如此也。《书》云“四人骐弁”。今作“綦”。〇言鳲鸠在桑,则其子在梅矣。淑人君子,则其带伊丝矣。其带伊丝,则其弁伊骐矣。言有常度,不差忒也。
[3]兴也。有常度而其心一,故仪不忒。仪不忒,则足以正四国矣。《大学传》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4]兴也。仪不忒,故能正国人。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词也。
下泉
《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1]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2]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3]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4]
朱熹云:程子曰:《易·剥》之为卦也,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阴道极盛之时,其乱可知。乱极,则自当思治。故众心愿戴于君子,君子得舆也。《诗·匪风》、《下泉》所以居变风之终也。〇陈氏曰:乱极而不治,变极而不正,则天理灭矣,人道绝矣。圣人于变风之极,则系以思治之诗,以示循环之理,以言乱之可治,变之可正也。
[1]比而兴也。冽,寒也。下泉,泉下流者也。苞,草丛生也。稂,童梁,莠属也。忾,叹息之声也。周京,天子所居也。〇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
[2]比而兴也。萧,蒿也。京周,犹周京也。
[3]比而兴也。蓍,筮草也。京师,犹京周也。详见《大雅·公刘篇》。
[4]比而兴也。芃芃,美貌。郇伯,郇侯,文王之后,尝为州伯,治诸侯有功。〇言黍苗既芃芃然矣,又有阴雨以膏之。四国既有王矣,而又有郇伯以劳之。伤今之不然也。
豳风
朱熹云: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虞、夏之际,弃为后稷,而封于邰。及夏之衰,弃稷不务,弃子不窋失其官守,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刘,能复修后稷之业,民以富实,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十世而大王徙居岐山之阳。十二世而文王始受天命。十三世而武王遂为天子。武王崩,成王立,年幼不能莅阼,周公旦以冢宰摄政,乃述后稷、公刘之化,作诗一篇以戒成王,谓之《豳风》。而后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为周公而作之诗以附焉。豳在今邠州三水县。邰在今京兆府武功县。
七月
《诗序》:《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8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