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秀梅译注)第1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331


墓门有梅[5],
有鸮萃止[6]。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7]。
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8]。
【译文】
墓门有棵酸枣树,
猫头鹰在上面住。
那人不是善良人,
唱歌劝他要醒悟。
劝勉告诫他不顾,
想起我言难(nàn)临头。
【注释】
[5]梅:应作“棘”。“梅”的古文作“槑”,与“棘”形似而误。
[6]鸮(xiāo):猫头鹰。古人以为不祥之鸟。萃:集,停息。止:语尾助词。
[7]讯:亦作“谇”,劝谏之意。
[8]颠倒:指国事纷乱。
防有鹊巢
【题解】
这是相爱的人害怕被人离间而失去爱情所唱的歌。诗中列举了三种世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坚信他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变化。但又不能完全清除心中的忧虑,因而又忧心忡忡。《毛诗序》说:“《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朱熹不同意此说。他说:“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辞。”方玉润也说:“此诗忧谗无疑,惟《序》以宣公实之,则不得其确。”认为非实指宣公,而是“《风》诗托兴甚远,凡属君亲朋友,意有难宣之处,莫不假托男女夫妇词婉转以达之”(《诗经原始》)。没有指出具体意向。
防有鹊巢[1],
邛有旨苕[2]。
谁侜予美[3]?
心焉忉忉[4]。
【译文】
哪见过堤上筑鹊巢,
哪见过土丘长水草。
谁在离间我心上人?
我心里愁苦又烦恼。
【注释】
[1]防:堤坝。
[2]邛(qióng):土丘。旨:味美。苕(tiáo):一种蔓生植物,生在低湿的地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鹊巢宜于林木,今言防有,非其所应有也。不应有而以为有,所以为谗言也。……苕生于下湿,今诗言邛有者,亦以喻谗言之不可信。”
[3]侜(zhōu):欺骗,挑拨。予美:我的爱人。
[4]忉忉(dāo):忧愁不安的样子。
中唐有甓[5],
邛有旨鹝[6]。
谁侜予美?
心焉惕惕[7]。
【译文】
哪见过庭院瓦铺道,
哪见过山上长绶草。
谁在离间我心上人?
我心里害怕又烦恼。
【注释】
[5]中唐:古代堂前或门内的甬道。甓(pì):砖瓦。
[6]鹝(yì):杂色小草,又叫绶草。
[7]惕惕:恐惧不安的样子。
月出
【题解】
《毛诗序》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说得比较笼统。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朱说十分切合诗意。这确是一首月下怀念美人的诗。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明月高悬,月光如水。清幽的月色最动人情思,青年男子不由地思念起自己心中爱慕的姑娘。但这美丽的姑娘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甚至只是可想而不可见,怎能不让他心烦意乱,忧思百结!诗中的景象并不是现实中的真实图景,正如陈子展所说,是从“幻想虚神着笔”(《诗经直解》),因此营造出一个迷离缥缈的神秘境界,使全诗有一种朦胧的美。《神女赋》和《洛神赋》大概受到此诗的启发。还应指出的是,《月出》诗首次揭示出望月和思念之间的关系,对后代诗人的启发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王昌龄等诗人的一些怀人诗都写到了月亮、月光。见月怀人和望月思乡几乎成了一条创作的规律。
月出皎兮[1],
佼人僚兮[2]。
舒窈纠兮[3],
劳心悄兮[4]。
【译文】
明月皎皎出天空,
美人娇美体轻盈。
缓步慢走多妖娆,
想她使我心焦躁。
【注释】
[1]皎:形容月光清澈明亮。
[2]佼(jiǎo):美好。僚(liǎo):“嫽”的假借字,娇美的样子。
[3]舒:缓,形容女子端庄文静。窈纠(yǎo
jiǎo):联绵词,形容女子轻盈柔美的姿态。下两章“忧(yǒu)受”、“夭绍”,义同。
[4]劳:忧。悄:忧愁的样子。下两章“慅(cǎo)”、“惨”,义同“悄”。
月出皓兮[5],
佼人懰兮[6]。
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译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33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