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秀梅译注)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331

【注释】
[11]率:循,沿着。
[12]讹言:欺诈之言,即谣言。
[13]宁莫之惩:宁,乃。一说训“何”。惩,制止。指谣言不能止息。
[14]敬:警戒,警惕。
[15]谗言其兴:谗言如此兴盛。其,如此。朱熹疑此诗三章每章当为八句,卒章脱前两句。
鹤鸣
【题解】
《鹤鸣》一诗是写什么的呢?其说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篇运用比喻手法抒发引用贤才主张的诗。全诗用鹤、鱼、檀树、他山之石等事物比喻贤人,希望这些贤才能得到朝廷任用。《毛诗序》说:“《鹤鸣》,诲宣王也。”《郑笺》:“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方玉润认为此诗是“讽宣王求贤山林也”,对宣王用“诲”和“教”是不恰当的,而应当用“讽”字,即用托词委婉劝说。他说:“夫诗人之于宣王,何教之而何诲之耶?盖讽之以求贤士之隐于山林者耳。诗人平居,必有一贤人在其意中,不肯明荐朝廷,故第即所居之园实赋其景。使王读之,觉其中禽鸟之飞跃,树木之葱蒨,水石之明瑟,在在可以自乐。即园中人令闻之清远,出处之高超,德谊之粹然,亦一一可以并见。则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其景,不必更言其贤,而贤已跃然纸上矣。其词意在若隐若现、不即不离之间,并非有意安排,所以为佳。”(《诗经原始》)沈德潜《说诗晬语》说:“《鹤鸣》本以诲宣王,……难于显陈,故以隐语为开导。”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有人认为这是描写小园风光的,可作为最早的中国田园诗看待。如陈子展《诗经直解》说:“《鹤鸣》,似是一篇《小园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朱熹则认为“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都可备一说。
鹤鸣于九皋[1],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萚[4]。
他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译文】
九曲沼泽白鹤叫,
声音响亮传四郊。
鱼儿潜伏深水里,
时而游在浅水沼。
我爱美丽大花园,
檀树长得高又高,
树下落叶随风飘。
他乡山上有宝石,
可把玉石来琢磨。
【注释】
[1]鹤:一种水鸟,古代多用来比喻隐居的贤人。九:不是确指,形容多。此指沼泽极其曲折。皋(gāo):沼泽。
[2]渚:水中小洲。
[3]树檀:檀树。这里用来比喻贤人。
[4]萚(tuò):枯落的枝叶。这里用来比喻小人。
[5]他山之石:这里用来比喻别国的贤人。
[6]错:琢玉的磨石。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榖[7]。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8]。
【译文】
九曲沼泽白鹤叫,
声音响亮达云霄。
鱼儿游在小洲旁,
时而潜入深水港。
我爱美丽大花园,
檀树长得高又高,
树下有楮矮又小。
他乡山上有宝石,
同样可把玉石雕。
【注释】
[7]榖(gǔ):楮树,树皮可造纸。这里用来比喻小人。
[8]攻:加工,雕刻。
祈父
【题解】
这首诗写士兵抱怨长官不合理的调动部队,使自己久役不能归养父母。这个士兵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一员,祈父则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故役者怨而作此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官非其人则职废。祈父之职,掌六军之事,有九伐之法。”认为刺宣王用人不当。
祈父[1]!
予王之爪牙[2]。
胡转予于恤[3]?
靡所止居[4]!
【译文】
你这主管军政的祈父!
我本是守卫王家的武士。
为何调我到苦难之地?
害我没有安定的住所!
【注释】
[1]祈父:西周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武官,即司马。
[2]爪牙:保卫国王的武士。《孔疏》曰:“鸟用爪,兽用牙,以防卫己身。此人自谓‘王之爪牙’,以鸟兽为喻也。”在古代,“爪牙”本为中性词,后来才用于贬义。
[3]转:辗转,此处指频繁地轮换调动。恤:忧,指忧患的境地。
[4]靡: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33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