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0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806

[31]例如,见马丁·伯纳尔《1907年以前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第136—138、152—160页。伯纳尔关于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解释,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我们在这一章里的观点。
[32]参照伯纳尔对《民报》及其不同阶段的评价(见其前引著作,第68—73、107—197、217—223页)。关于《民报》的历史,包括它的目录和作者笔名在内,有一本无可估量的指南性文章,即曼华(汤增璧)的《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载《革命文献》2(1953年),第218—238页;此文也载于《辛亥革命》第2册,第438—459页。又见迈克尔·加斯特《中国知识分子与辛亥革命》第3、4及第6章。
[33]引自希夫林《孙中山之谜》,载《革命中的中国》,第465页。
[34]最清楚不过的例子是同盟会的一个分会,即所谓的中部总会(详见本章下文),它明白地把它的目标限制在两个主义上,即推翻满清政府和建立民主立宪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武昌首义》第2辑第1册,第5页。
[35]希夫林:《孙中山和中国革命的起源》,第298—299页。
[36]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载《民报》(1906年4月)8。
[37]蒋梦麟:《蒋梦麟自传》, 第53页。
[38]塞缪尔·库珀:《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西》(密执安大学博士论文,1973年),第95—96页。
[39]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第226页。
[40]兰金:《1902—1911年上海和浙江的激进知识分子》,第129页。
[41]见周锡瑞《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第62—63页,书中还指出这个宣言是学生写的,“实际上抄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参阅刘易斯《辛亥革命的前奏》,第185—196页;库珀:《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西》,第78—93页。
[42]兰金:《1902—1911年上海和浙江的激进知识分子》,第192页。
[43]李文海:《辛亥革命与会党》,载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论文集》,第170—171、180页。
[44]同上书,第171—177、182—184页。又见陈志让《〈彭公案〉中的秘密会社》,载《亚洲研究杂志》卷32第4期(1976年8月),第807—822页;卢斯特:《秘密会社、民间运动与辛亥革命》,载《中国的民间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第166页;兰金:《1902—1911年上海和浙江的激进知识分子》,第134—139页。
[45]谢文孙:《1911年的惠州革命》,载《中国的民间运动与秘密会社,1840—1950年》,第145—164页;以及《1911年广州三角洲的农民起义和各级集市的关系》,载埃尔文和施坚雅合编《两个世界中间的中国城市》,第119—141页。
[46]鲍罗克:《略论秘密会社在孙中山共和运动中的早期作用》,第138—139页。
[47]兰金:《上海和浙江的激进知识分子》,第231页。
[48]吴玉章:《辛亥革命》,第98页。关于共进会情况更详细的讨论,见冯兆基《清末的共进会》,载《东方研究杂志》卷11第2期(1973年),第193—206页;以及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第529—540、617—656页。
[49]库珀:《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西》,第99—100页。
[50]关于这方面的总的研究,有刘凤翰的《新建陆军》和《武卫军》两部著作;陈旭麓和劳绍华的《清末的新军与辛亥革命》,载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论文集》,第147—165页;张玉法的《清季的革命团体》,第110—119页,540—646页;冯兆基的《辛亥革命中的军事策反工作》,载《现代亚洲研究》卷9第1期(1975年),第103—123页。关于湖北的材料,见约瑟夫·法斯的《湖北省的革命活动和武昌首义》,载《东方文献》第28期(1960年),第127—149页;以及《辛亥革命中新军的作用》,同上著作,第30期(1962年),第183—191页;维第亚·杜特的《武昌首义第一周》,载《革命中的中国》,第383—416页;波多野善大的《新军》,载同上著作,第365—382页;周锡瑞的《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第143—153页及以后;冯兆基的《黎元洪和辛亥革命》,载《华裔学志》第31期(1974—1975年),第151—171页。关于其他省份的材料,见波多野善大的《新军》,第374—375、377—378页;麦科马克的《张作霖在东北》,第15—27页;C.H.赫德特克的《四川与清朝的覆亡》(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论文,1968年);威廉·约翰逊的《辛亥革命在云贵》(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62年);谢文孙的《辛亥革命在广东》(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69年);唐纳德·萨顿的《1909—1925年滇军的兴衰》(剑桥大学博士论文,1970年)。
[51]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兴起》第1册,第20页。
[52]李培基:《同盟会与帮会的关系杂忆》,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册,第84页。
[53]梁敬錞:《辛亥革命》(第17页)引用了美国国务院的《美国外交文件》。其他材料如冯兆基的《辛亥革命中的军事策反工作》(第114页)提出,到1911年,约三分之一的湖北新军是革命派。
[54]罗兹的《中国的共和革命在广东》(第189—196页)中有详细的讨论。可与薛君度的《黄兴和中国革命》(第76—77页)和李恩涵的《中国革命的基础》(第189—192页)中较老和较正统的解释作比较。关于湖南的事件,见罗森鲍姆《绅士势力和1910年长沙米骚乱》,载《亚洲研究杂志》卷34第3期(1975年5月),第689—715页;以及周锡瑞《湖南湖北的辛亥革命》,第123—138页。
[55]K.S.刘:《宋教仁和辛亥革命》,第111页。在这种情况下,阶级分歧究竟关键到什么程度是特别难以确定的。虽然在克服分歧方面有了进展,但日知会曾被一个归国留日学生所出卖。刘认为,以后的组织“对海外留学生的可靠性有点不放心了”。同上书,第112页。
[56]张朋园:《立宪派》,载《革命中的中国》,第172—173页。
[57]欧内斯特·杨:《梁启超与辛亥革命》,载费维恺、罗兹、芮玛丽合编《中国近代史考察》,第248页。
[58]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111—113页。
[59]陈志让:《袁世凯》,第82页。
[60]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117页。这一节还取材于张玉法的严谨的研究(见此处注释)。关于社会精英参加革命主要是为了控制革命的论点,见汪荣祖《江苏省的民众骚乱与辛亥革命》,载《近代中国》卷3第3期(1977年7月),第321—344页。
[61]关于中部总会的章程、会员和宣言,见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周年文献《武昌首义》第1册,第2—11页。又见冯兆基《同盟会华中局与武昌起义》,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所杂志》卷7第2期(1974年),第477—496页。
[62]这一事件与有关的大事在赫德特克的《四川与清朝的覆亡》(第193—227页)中有非常详细的讨论。
[63]同上书,第188页。
[64]同上书,第208页。
[65]同上书,第215—216页。
[66]《中国的宪法建议》,载《北华捷报》1910年9月9日,第598页。《北华捷报》在7月15日至9月23日期间,分十一部分对满人的宪法作了详尽的研究。9月9、16日和23日发表的最后三部分论述了地方—中央政府的关系和咨议局的问题。
[67]玛丽安·巴斯蒂:《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概况》,第100页。
[68]张朋园:《关于辛亥革命社会精英的一个类型学假设》,载《澳大利亚东方学会会刊》卷9第1、2期(1972—1973年),第32—38页。
[69]僚佐为蔡延幹,他对革命派年岁甚轻的印象甚深,甚至超过了对他们的不妥协的共和主义的印象。在与他会晤的40名代表中,黎元洪年龄最大,为48虚岁。见西里尔·珀尔《马礼逊在北京》,第230—231页。
[70]见陈志让的《袁世凯》以及下面几篇文章。麦金农:《梁士诒和交通系》,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9第3期(1970年5月),第581—602页;《北洋军、袁世凯和近代中国军阀割据的起因》,载《亚洲研究杂志》卷32第2期(1973年5月),第405—423页;池井优:《日本对辛亥革命的反应》,载《亚洲研究杂志》卷25第2期(1966年2月),第213—217页;欧内斯特·杨:《袁世凯升上总统宝座》,载《革命中的中国》,第419—442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9/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