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5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7/1806

[29]《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94页。这里基本上是按非官方的文本(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72页),不包括后来明确所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立法机关。(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276页。——译者)
[30]《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8页。(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67—368页。——译者)
[31]这段话已从1957年6月编辑的毛泽东讲话中删去(《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98—399页)。见《学习文选》,第201—202页,毛1957年2月讲话的内容在后文将详细讨论。(参见《毛泽东选集》中文版第5卷,第376—378页。——译者)
[32]《毛泽东集》第9卷,第244页。(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文句已从官方文本《毛泽东选集》第3卷英文版第297页中的这一讲话中删去)(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1991年版,第1074页。——译者)
[33]《毛泽东集》第10卷,第304页。同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4卷,第421页,这里最后两句引文不见了。(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1年版,第1479页。——译者)
[34]《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4卷,第363页。(《毛泽东选集》第4卷,1991年版,第1426—1427页。——译者)
[35]《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4卷,第418—419页。(《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页。——译者)
[36]“致刘少奇”,1951年12月15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27—428页。
[37]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178页。
[38]《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9—30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8—19页。——译者)
[39]同上书,第102页。(同上书,第89页。——译者)
[40]同上书,第148—149页。(同上书,第133页。——译者)
[41]《致刘少奇、周恩来》,1954年11月18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84—485页。
[42]《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155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9页。——译者)
[43]参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的按语在《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35—276页收录。(《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225—259页。——译者)
[44]《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第5—6、159—160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27、233页。——译者)
[45]《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27页;《毛泽东思想杂录》,第29页。
[46]1956年1月25日的讲话见195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引文见阿兰纳·卡埃尔·当高斯与S.施拉姆翻译编辑的《马克思主义和亚洲:导论与阅读材料》,第293页。
[47]《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第34页。
[48]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61—83页;官方的文本见《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84—307页。(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8—277页。——译者)
[49]见《剑桥中国史》第14卷的讨论,也可参阅施拉姆在《党的领袖还是真正的统治者?》当中所做的分析,第214—216页。
[50]关于毛持续的乐观与急躁情绪,见他在1956年11月15日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32—335页。(中文版,第313—329页。——译者)毛对关于“急躁冒进”批评的心理反应的重要意义,在近期中国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述中广为强调。在1986年4月24日的一次对话中,龚育之认为它可能是通向“文革”之路的第一步。关于“文革”期间毛对于这篇社论发怒的迹象的总结,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1.人民内部矛盾(1956—1957)》,第86—91页(求实出版社,第101—104页。——译者)。关于周恩来对起草1956年6月20日社论的贡献,胡华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讲义》,第146页。
[51]尼克·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一份公开文稿的注释翻译》,第38页。(译稿在中文基础上略作修改。)
[52]《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44—345页。(《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5页。——译者)
[53]尼克·奈特:《毛泽东的“矛盾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1卷,第321—322页。
[54]《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5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3页。——译者)
[55]《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77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65页。——译者)
[56]“致黄炎培”,1952年9月5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441—443页。
[57]《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213—215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7—199页。——译者)
[58]《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英文版第2卷,第213—214页。(《邓小平文选(1938—1965)》,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234页。——译者)
[59]S.施拉姆:《毛泽东同人民的谈话》,第269页。
[60]《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01—306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4—288页。——译者)
[61]《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253—254页。
[62]同上书,第254页。
[63]有关这次会议正式讨论的全部记录在近30年之后才出版。见《百家争鸣——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1956年8月青岛遗传学座谈会记录》。
[64]前引书,第10页(导言)。更完整的阐述见龚育之:“发展科学必由之路——介绍毛泽东同志为转载《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的信和按语”,载《光明日报》1983年12月28日。
[65]《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第5卷,第341—348页。(《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3—375页。——译者)《1981年决议·注释本》,第513页。
[66]“致黄炎培”,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14—515页。(毛自己明白副词“基本上”是什么意思。)
[67]译文见英文“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第21—64页。
[68]这一表达的新提法在当时很广泛,这些总的来说都是毛的思想。(这一段话见S.施拉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年版)毛在未公开出版的文稿中没有事先表达这一思想的事实由廖盖隆确认,见“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廖盖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245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7/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