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5/1806


[35]巴巴尼·森·格普塔:《亚洲的支轴》,第141—241页。
[36]安东尼·C.A.戴克:《“红野牛”精神:处在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1959—1965)》,第479页;约翰·休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失败的罗曼史”,《时事》第19期(1969年11月4日),第1—15页;戴维·P.莫泽戈:《中国对印度尼西亚的政策(1949—1967)》,第303页;谢尔登·W.西蒙:《破裂的三角关系:北京、雅加达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第674页;贾斯特斯·M.范德克罗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伙伴关系”,《环球》第8卷第2期(1964年夏),第332—356页。
[37]“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通知”,1966年5月16日,见《北京周报》第21期(1967年5月19日),第6—9页;林彪:“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6年5月18日,见《中国法律和政府》第5卷第4期(1969/1970年冬季号),第42—62页。
[38]拉金:《中国与非洲》,第167—193页。
[39]塞西尔·约翰逊:《共产党中国与拉丁美洲(1959—1967)》。
[40]拉金:《中国与非洲》,第167—193页。
[41]《纽约时报》1966年7月1日第4、11版。
[42]惠廷:《中国的威慑微积分学》,第170—183页。
[43]《纽约时报》1968年11月1日,第1、10版。
[44]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226—269页。
[45]卡诺:《越南史》第12章。
[46]纽豪泽:《第三世界政治》第4章;外国广播信息处:《远东动态》1966年8—10月。
[47]关于秘密信件及有关事情,参阅“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26期(1966年4—6月),第216—217页;关于界河航行规定,见《人民日报》1966年4月20日;苏联人未接受这些规定,如果接受的话,他们就等于承认中国对所有的有争议的岛屿和这两条界河的航道都拥有主权。
[48]W.A.C.阿迪:“中国与越南战争”,《密宗》第8卷第6期(1966年11—12月),第233—241页;安泰顺(音):“中苏争端与越南”,《环球》第9卷第2期(1965年夏季号),第426—436页;哈罗德·C.欣顿:“中国与越南”,见邹谠编《中国在危机中》第2卷,第201—236页;约翰·W.刘易斯:《中国与越南》,见芝加哥大学政策研究中心编《中国简报》,第53—56页;劳伦斯·普拉特:《北越与中苏紧张关系》,第197页;罗伯特·A.鲁本和罗伯特·法雷尔合编:《越南与中苏争端》,第120页;唐纳德·S.扎戈里亚:“莫斯科、北京、华盛顿与越南的战争”,见阿伦·A.施皮茨编《当代中国》,第14—20页。
[49]尤金·K.劳森:《中越冲突》;廖广胜(音):《中国的排外主义和现代化: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1860—1980)》;戴维·W.P.埃利奥特编:《第三次印度支那冲突》中由萨特、波特和加雷特撰写的章节。
[50]唐纳德·欣德利:“印度尼西亚的政治权力与1965年10月政变”,《亚洲研究杂志》第27期(1969年),第237—249页;多门:“印度尼西亚的未遂政变”,第144—170页。
[51]“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28期(1966年10—12月),第193页;第29期(1967年1—3月),第196—197页。
[52]《远东动态》1967年1月30日。
[53]“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29期(1967年1—3月),第193—195页;第30期(1967年4—6月),第242页。
[54]“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0期(1967年4—6月),第244页。
[55]O.B.鲍里索夫和B.T.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70)》,第294—295页。
[56]《苏中关系(1945—1970)》,第304页。
[57]1966年9月至1967年夏的每一期《北京周报》上至少有一篇这样的文章。
[58]托马斯·W.鲁宾逊:“中苏边界争端:背景、发展和1969年3月的冲突”,《美国政治学评论》第66卷第4期(1972年12月),第1177—1183页。
[59]威廉·希顿:“毛主义的革命战略与现代殖民:“‘文化大革命’在香港”,《亚洲概览》第10卷第9期(1970年9月),第840—857页;爱德华·厄尔·赖斯:《毛的道路》,第364—375页;“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1期(1967年7—9月),第212—217页。
[60]《中国季刊》第32期(1967年10—12月),第221—223页。
[61]后面将更多地谈到姚登山的情况。
[62]《纽约时报》1967年5月25日;《远东经济评论》1967年8月1日,第229页。
[63]“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6期(1968年10—12月),第172页。
[64]“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1期(1967年7—9月),第219—221页;第32期(1967年10—12月),第225—226页;第34期(1968年4—6月),第192页;第35期(1968年7—9月),第194—197页;拉金:《中国与非洲》,第125—147页。
[65]罗杰·M.史密斯:《柬埔寨的外交政策》;迈克尔·莱弗:“柬埔寨与中国:中立主义、‘中立’和国家安全”,见A.M.哈尔彭编《对华政策:六大洲的观点》;迈克尔·莱弗:《柬埔寨:寻求安全》;梅尔文·格托夫:《中国与东南亚,生存的政治:外交政策相互影响研究》第3章。
[66]格托夫:《中国与东南亚》,第77—78页。
[67]同上书,第79—81页。
[68]同上书,第121页。
[69]同上。
[70]格托夫:《中国与东南亚》第4章。
[71]约翰·H.巴杰利:“缅甸与中国:一个小邻邦的政策”,见哈尔彭编《对华政策》,第303—328页;罗伯特·A.霍姆斯:“1962年以来缅甸的对华政策”,《太平洋季刊》第45卷第2期(1972年夏),第240—254页;林恩·B.帕斯科:“中缅关系(1949—1964)”,见安德鲁·科迪埃编《哥伦比亚国际问题论文集(1965)》;弗兰克·N.特拉格:“中缅关系:友好时代的结束”,《环球》第11卷,第4期(1968年冬季号),第1034—1054页;贾斯特斯·M.范德克罗弗:“中国在缅甸的颠覆活动”,《印度共产党人》第3卷第1—2期(1970年3—6月),第6—13页。
[72]格托夫:《中国与东南亚》,第107—108页。
[73]格托夫:《中国与东南亚》,第114页。
[74]同上书,第115—116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