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16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26/1806


[75]同上书,第116页。
[76]同上书,第117—118页。
[77]梅尔文·格托夫:“‘化大革命’期中国的外交部和外交事务”,见鲁宾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第317—318页。(以下简称“外交部和外交事务”)
[78]同上书,第318—322页。
[79]格托夫:“外交部和外交事务”,第322—325页。
[80]当时只有黄华一人未被召回的原因,现在仍不太清楚。也许是中国领导人认为,在国门之外至少需要留下一名资深的观察员,尤其是在中国在非洲惹出的麻烦已迫使那里的许多外交人员撤回国内的情况下。
[81]格托夫:“外交部和外交事务”,第326—331页。
[82]“外交部和外交事务”,第332—336页。
[83]“外交部和外交事务”,第347页;托马斯·W.鲁宾逊:“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鲁宾逊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第259—265页。
[84]托马斯·W.鲁宾逊:“武汉事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方冲突和省级官员的造反”,《中国季刊》1971年7—9月,第413—438页。
[85]格托夫:“外交部和外交事务”,第347—351页。
[86]《红卫报》1967年9月15日。
[87]于尔根·多梅斯:《中国国内政治(1949—1972)》,第188—199页。
[88]格托夫:“外交部和外交事务”,第364—366页。
[89]赖斯:《毛的道路》第24和25章。
[90]欣顿编:《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79)》第4卷,第425和439号文件;“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4—37期的有关部分。
[91]亨利·S.阿尔宾斯基:“越南危机中中国和苏联的政策”,《澳大利亚季刊》第40卷第1期(1968年3月),第65—74页;陈庆:“河内与北京:政策与关系概述”,《亚洲概览》第12卷第9期(1972年9月),第807—817页;G.P.施德潘德:“中国与越南”,《国际问题研究》第12卷第4期(1973年10—12月),第568—581页;伊什沃·C.欧嘉:《中国对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的态度的变化模式(1964—1971)》,第23页;D.R.萨德萨:“中国与越南的和平”,《中国报告》第5卷第3期(1969年5—6月),第13—18页;布里安·肖:“中国与北越:两条革命道路”,《时事》第9卷第11期(1971年11月),第1—12页;向乃光(音):“河内与北京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事务》第1卷,第4期(1964年12月),第9—21页;亚历山大·伍德赛德:“北京与河内:革命伙伴关系剖析”,《国际问题杂志》第24卷第1期(1968/1969年冬季号),第65—85页;姚孟贤(音):“中国共产党人与越南战争”,《问题与研究》第1卷第9期(1965年6月),第1—13页。
[92]“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5期(1968年7—9月),第119页。
[93]1967—1968年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中的作者的观察。
[94]参阅1968年8月23日周恩来的讲话:“中国政府和人民严厉谴责苏联修正主义集团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北京周报》第34期,附录,第3—8页。
[95]参阅三篇连载文章,见《共产党人》第6期(4月),第102—113页;第7期(5月),第103—114页;第8期(5月),第95—108页;第9期(6月),第93—108页;第10期(7月),第90—99页。
[96]“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2期(1968年4—6月),第189—190页;第35期(1968年7—9月),第193—194页;第36期(1969年10—12月),第172—173页;第37期(1969年1—3月),第165—166页。
[97]“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3期(1969年1—3月),第178页。
[98]《人民日报》1967年12月28日第1版;格托夫:《中国与东南亚》,第129—137页。
[99]“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5期(1968年7—9月),第196页。
[100]《人民日报》1968年4月5日第1版;1968年2月28日第1版;李季银(音):《日本面对中国:战后政治和经济关系》,第49、163、188页。
[101]“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4期(1968年4—6月),第192页;第35期(1968年7—9月),第195页。
[102]“每季大事和文献”,《中国季刊》第32期(1967年10—12月),第225页。
[103]卡罗尔·贝尔:“朝鲜与均势”,《政治季刊》第25卷第1期(1954年1—3月),第17—29页;唐纳德·S.扎戈里亚:“北朝鲜与大国”,见威廉·J.邦兹、金泳昆(音)编《远东事务中的两个朝鲜》,第19—59页;金日平(音):“中国共产党与北朝鲜关系的演变”,《亚洲研究杂志》第13卷第4期(1970年12月),第59—78页;罗伊·
U.T.金:“中国与北朝鲜的关系”,《亚洲概览》第8期(1968年8月),第17—25页;约瑟夫·C.库恩:“北朝鲜:在莫斯科和北京之间”,《中国季刊》第31期(1967年7—9月),第48—58页;金钟(音):《夹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平壤:北朝鲜卷入中苏争端(1958—1975)》。
[104]塞缪尔·S.金:《中国、联合国与世界秩序》,第99—105页。
[105]A.H.尤萨克和R.E.巴特萨维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贸易”,见美国国会(第92届)联合经济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评估》,第335—337页。
[106]鲁宾逊:“中苏边界争端”,第1177—1183页。
[107]弗农·阿斯帕图里安:“70年代的苏联、美国和中国”,《概览》第19卷第2期(1973年春季号),第103—122页;威廉·E.格里菲思编:《世界与大国三角关系》;迈克尔·塔图:《大国三角关系: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罗纳德·J.亚利姆:“三极与世界政治”,《世界事务年鉴》第28卷,第23—42期;托马斯·W.鲁宾逊:“缓和与中苏美三角关系”,见德拉·W.谢尔登编《缓和面面观》,第50—83页;托马斯·
W.鲁宾逊:“战略三角关系中的美国政策”,见理查德·A.梅兰森编《既非冷战也非缓和?》,第112—133页。
[108]安泰顺(音):《中苏领土争端》。
[109]同上书,第58—90页。
[110]鲁宾逊:“中苏边界争端”,第1181—1183页。
[111]新华社消息1969年3月3日;《人民日报》1969年3月4日,新华社关于边界冲突的纪录片的报道,1969年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9年5月24日,1969年5月24日新华社电讯,见外国广播信息处《中国动态》1969年5月26日,A1—10;《打倒新沙皇!》,《人民日报》1969年3月3日,《中国大陆报刊概览》第4373期(1969年3月11日),第17—19页。
[112]鲁宾逊:“中苏边界争端”,第1183—1185页。
[113]哈里·格尔曼:《苏联在远东的军事集结和反华冒险》,第12—15页。中国人显然知道苏联在集结军队,还因此指责了莫斯科,参阅鲁宾逊:“中苏边界争端”,第1185—1187页。
[114]《联合出版物研究署》第36期,第136页;《国际共产主义译丛》第852期(1966年6月23日),第13—14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2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