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3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5/1806


[51][579]洪皓:《松漠纪闻》,卷上,第3页。关于洪皓,见[139]《宋人传记》,第2卷,第464—465页;[800]《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卷2,第1505—1506页。
[52][588]《宋会要辑稿》,卷33,礼41,12b。大多数记载将李德明之死系于冬天,即宋朝最初得知死讯的时间。
[53]关于李(嵬名)元昊的姓和称号,见[644]《宋史》,卷485,第13993页;[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1,16b;卷122,9b;[771]吴天墀:《西夏史稿》,第30—33页;[345]尼古莱·A.聂力山:《西夏语文学》,第1卷,第48—49页。关于内亚和中国皇帝称号的讨论,见[34]彼得·A.布德勃格:《达颜、成吉思和单于》。
[54][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5,14b;[355]冈崎精郎:《西夏李元昊及其秃发令》。
[55][644]《宋史》,卷485,第13993页;[699]王忠:《论西夏的兴起》,第21页;[771]吴天墀:《西夏史稿》,第205页;[496]
A.
P.捷伦捷也夫—卡坦斯基:《党项人的外表、服装和器具》。
[56][771]昊天墀:《西夏史稿》,第203、215—217页。关于党项文字的创制和创制者,见[266]克恰诺夫:《西夏史纲》,第259—262页;[345]聂力山:《西夏语文学》,第1卷,第79—80页;[347]西田龙雄:《西夏语的研究:西夏语的再构成与西夏字的解读》,第2卷,第539—540页的英文简介。
[57][644]《宋史》,卷485,第13993页;[771]吴天墀:《西夏史稿》,第200—219页。
[58]关于西夏军队,见[644]《宋史》,卷485,第13994—13995页;卷486,第14028—14029页;[771]吴天墀:《西夏史稿》,第200—219页;[266]克恰诺夫:《西夏史纲》,第115—132页。
[59][644]《宋史》,卷485,第13993页;[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0,23b。
[60][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7,17b—18a;卷119,第16—17页;[644]《宋史》,卷492,第14161—14162页。
[61]关于山遇的叛乱,见[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2,8a—9a;[574]司马光(1019—1086年):《涑水纪闻》,卷12,1a—2a。
[62]关于野利氏,下文将具体予以讨论。关于元昊即位典礼,见[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2,8b、10b—11a、14b—15a。
[63][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5,11a—b。有关后来的战争与谈判经过,见[771]吴天墀:《西夏史稿》,第59—71页;[261]克恰诺夫:《宋夏战争》。
[64][492]陶晋生:《余靖和1042—1044年宋对辽、夏的政策》。范仲淹收入[139]《宋人传记》,第1卷,第321—330页和[800]《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卷2,第1648—1652页。
[65][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9,6b—7a;[644]《宋史》,卷485,第13998页。
[66][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2,8a—13b;[771]昊天墀:《西夏史稿》,第69—71页。
[67][846]黄庆云:《关于北宋与西夏和约中银绢茶的数量问题》。
[68]关于契丹对夏的入侵,见[644]《宋史》,卷485,第13999—14000页;[645]《辽史》,卷19,第230—231页;[577]胡道静编沈括(1031?—1095年):《梦溪笔谈校证》,第787—790页。
[69]本段内容,请参见下列记载:[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2,1a—2a;[574]司马光:《涑水纪闻》,卷9,9a—b;卷10,5b、9a;卷11,11b—12a;[581]王偁(卒于1200年):《东都事略》,卷127,6a—b;[688]戴锡章:《西夏记》,卷11,11b—12a;[679]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8,12b—13a。
[70][644]《宋史》,卷485,第14000页;亦见前页此处注释所列资料。
[71][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4,10b,15b;[577]沈括:《梦溪笔谈》,卷25,第452页。关于梁乙埋和他的儿子乙逋的名字,见[693]
卜平(李范文的笔名):《西夏皇帝称号考》。
[72][644]《宋史》,卷485,第14001页。很可能是梁氏唆使毅宗这样做的。虽然有证据表明,梁氏出自一个古老的宕昌姓氏,但是沈括称,梁氏出自汉族。[577]《梦溪笔谈》,卷25,第452页。
[73][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8.
2b—3a。
[74][683]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5,1b
2a。
[75][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6,23b。
[76][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3,6b—7a。
[77][683]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15,12a—26a。关于党项统治下的兰州,见[688]戴锡章:《西夏纪》,卷13,9b;[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6,3a。关于李宪,见[800]《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卷2,第912页。
[78][295]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第593—613页。
[79][295]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第606—609页;[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2—404,卷444以下;卷467,8a—b。
[80]有关此事,史料阙载。请参见[588]《宋会要辑稿》,卷175,兵8,31b—32a。[679]吴广成:《西夏书事》,卷29,15a—16b提供了惟一可以确定这次事变时间的记载,其他同时代的有关记载还有待进一步发现。
[81][645]《辽史》,卷115,第1528页;[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2,8b—9a;卷507,3b—4a。
[82][679]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1,1b。
[83][58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4,7a—20a;卷515,7a—13a;卷516,3b—22b。
[84][644]《宋史》,卷492,第14167页;卷87,第2154—2170页。
[85][717]史金波:《西夏译经图解》;[719]史金波:《西夏文化》;[259]克恰诺夫:《党项译经史》。
[86][771]吴天墀:《西夏史稿》,第170—188页;[266]克恰诺夫:《西夏史纲》,第79—99页;[269]《新集对联》,党项格言引文在第155页,俄文译文见第90页。
[87][97]邓如萍的博士论文:《党项和党项人的国家西夏》,第5章,“党项政府机构”,特别请参看第202—252页。这篇论文的大部分观点是根据克恰诺夫对党项律令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写成的。克恰诺夫这部四卷本的著作现在已出版。见[260]克恰诺夫:《天盛旧改新定律令(1149—1169年)》。这部著作的内容包括党项原始文献、俄文翻译和注解。克恰诺夫曾对党项律令的内容作过简短的说明,详见[264]《西夏法典(12—13世纪)》。
[88][679]昊广成:《西夏书事》,卷36,10b—11b;[644]《宋史》,卷486,第14019—14021页。
[89][267]克恰诺夫:《西夏军事法典:1101—1113年的〈贞观玉镜统〉》。
[90][644]《宋史》,卷486,第14109页;[679]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2,12b;卷33,3a;卷34,15b—16a。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5/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