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1806

[20]关于完泽,见[622]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4,1a—2a;[653]《元史》,卷130,第3173—3174页。
[21][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5,1a—10a;[622]《元朝名臣事略》,卷4,2b—7b。
[22]关于不忽木,见[607]赵孟頫:《赵孟頫集》(任道斌编校),第158—162页;[653]《元史》,卷130,第3163—3173页。
[23][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2页。
[24][653]《元史》,卷18,第383页。
[25][653]《元史》,卷96,第2470—2476页。
[26][653]《元史》,卷20,第440页。
[27][653]《元史》,卷18,第386页。
[28][653]《元史》,卷20,第441页;卷21,第467、471页。
[29][653]《元史》,卷136,第3293页。
[30][653]《元史》,卷93,第2352页。
[31][628]《元典章》,卷7,26a。
[32][653]《元史》,卷18,第383页。
[33][653]《元史》,卷21,第447页。
[34]郑介夫的上书,见[664]邵远平:《元史类编》,卷25,11a—22a。关于1291年法典的有关条文,见[63]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
1年法典复原》,第108—109页。
[35][653]《元史》,卷18,第388页。
[36]关于朱清、张瑄案,见[514]植松正:《关于元代江南的豪民朱清张瑄》;田汝康:《蒙古统治者与中国海盗》。
[37][653]《元史》卷21,第449页。拉施特说有11个相臣被捕,但是被国师胆巴(1230—1303年)所救。他所述被捕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接受了向宫廷出售珍宝的商人的贿赂。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30页。关于胆巴的调解,见[142]傅海波:《胆巴:汗廷中的吐蕃喇嘛》。
[38][653]《元史》,卷21,第448页。
[39][653]《元史》,卷21,第449页。赃罪12章的条文,见[628]《元典章》,卷46。1b—2a。
[40][653]《元史》,卷21,第449、456页。刘敏中奉使宣抚所奏呈的报告,详见[612]《中庵集》,卷7,11b—21b。
[41][653]《元史》,卷21,第460—465页。
[42]关于不同形式的赏赐,见[715]史卫民:《元岁赐考实》;[220]岩村忍:《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第421—432页。
[43][653]《元史》,卷18,第382页。
[44][653]《元史》,卷18,第382页。
[45]元廷1298年的收入是金1.
9万两,银6万两,钞360万锭。见[653]《元史》,卷19,第417页。关于赏赐予政府收入的关系,见[494]田山茂:《元代财政史的有关资料:以收支额为中心》。
[46][653]《元史》,卷18,第384页。
[47][653]《元史》,卷19,第402页。
[48][653]《元史》,卷18,第387页;卷19,第417页;卷20,第426页。
[49][864]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09—410页;[296]前田直典:《元代纸币的价值变动》。
[50][653]《元史》,卷208,第4630页;卷209,第4650页。
[51][653]《元史》,卷211,第4659页;[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41,32a—33a。[642]《元朝征缅录》,此书被翻译成了法文,见[200]于贝尔:《印度支那研究(5):蒲甘王朝》。
[52]关于对海都和笃哇的战争,见[29]
W.
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代及其前的突厥斯坦》,第492—494页;[373]伯希和:《〈马可·波罗游记〉注释》,第1卷,第124—129页;[107]惠谷俊之:《海都之乱的考察》;[85]窦德士:《从蒙古帝国到元朝:帝国在蒙古和中亚统治形式的变化》;[195]萧启庆:《元代的军事制度》,第56—58页。
[53]关于这次失败,见[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6—327页
;[741]刘迎胜:《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第76—77页。
[54][653]《元史》,卷22,第477页
;[305]松田孝一:《海山出镇西北蒙古》。但是,松田孝一将海山出镇的时间误为1298年。
[55][653]《元史》,卷22,第477页;[407]波义耳:《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329页;[74.1]刘迎胜:《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的关系》,第78—79页。
[56]关于海都之死的矛盾记载,见[27]巴托尔德:《中亚史四论》,第1卷,第128—130页;[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49—50页。
[57]关于1303年和议的最详细记载见于[387]波斯史家哈撒尼的《完者都史》,第32—35页。汉文史料见[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6,13b一14a;[653]《元史》,卷21,第454、456页。研究成果,见[253]
W.柯维思:《蒙古人:12世纪(原文如此)初叶世界和平思想的倡导者》;[435]佐口透:《14世纪元朝与西方三王的关系》;[739]刘迎胜:《元代蒙古诸汗国之间的约和及窝阔台汗国的灭亡》;[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50—51页。
[58][319]田清波、柯立夫:《1289—1305年伊利汗阿鲁浑、完者都致美男子腓力四世的信》,第55—85页。
[59][653]《元史》,卷22,第477页;[623]苏天爵:《国朝文类》,卷23,13b;[740]刘迎胜:《〈史集〉窝阔台汗国末年纪事补证》,第51—53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