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3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6/1806

[220][653]《元史》,卷29,第644、646页;卷175,第4076页;[619]许有壬:《至正集》,卷76,22a—b。亦见[192]崛江雅明:《铁木哥斡赤斤的子孙》,第240—250页;[713]叶新民:《斡赤斤家族与蒙元汗廷的关系》。
[221][653]《元史》,卷29,第640、641页;卷172,第4027页。
[222][653]《元史》,卷29,第644页;[615]
虞集:《道园类稿》,卷33,16b—18a。
[223][615]虞集:《道园类稿》,卷33,17b。
[224][653]《元史》,卷29,第648页。
[225][653]《元史》,卷29,第653页。
[226][653]《元史》,卷30,第678页;[104]伊丽莎白·恩迪科特一韦思特:《元代中国的商人组合:斡脱》,第149—151页。
[227][709]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289、294—295页。
[228][653]《元史》,卷30,第669页页。关于琐南藏卜,见[166]韩百诗:《〈元史〉卷108〈诸王表〉译注》,第137页;亦见[779]陈庆英在《元朝在西藏所封白兰王》一文中关于白兰王封号的讨论。
[229][653]《元史》,卷202,第4521页。
[230]关于1328年图帖睦尔的复位,见[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31—52页;[851]萧功秦:《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第32—36页。
[231][653]《元史》,卷31,第694页;卷32,第704页;卷138,第3326页。
[232][653]《元史》,卷31,第693—694页;亦见藤岛建树对和世的研究,[151]《元明宗的生涯》。
[233][653]《元史》,卷32,第703页。
[234]关于燕铁木儿,见[653]《元史》,卷138,第3326—3334页;[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4,6b—11a;亦见[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10—11、39—50页。
[235]以前是硕德八剌亲信的任速哥据说首倡起兵以雪先帝之仇。他与前湖广行省右丞、畏兀儿人速速商讨后,在也孙铁木儿去世前就力劝燕铁木儿领导起事,见[653]《元史》,卷184,第4235—4237页。
[236][653]《元史》,卷32,第704页。倒剌沙的擅权、保护回回商人和贪官污吏,见《元史》,卷32,第707页;卷182,第4194页;卷176,第4112页。
[237]关于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后人,见[167]韩百诗:《〈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译注》,第138页。
[238]阿剌忒纳失里是越王秃剌之子,见[167]韩百诗:《〈元史〉卷107〈宗室世系表〉译注》,第57—58、61—62页。
[239][653]《元史》,卷31,第694—695页;卷32,第704—705页;卷138,第3326—3327页。
[240]关于蔑儿乞部人伯颜,见[653]《元史》,卷138,第3335—3339页;[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4,1a—5a;[170]韩百诗:《蔑儿乞部伯颜传札记》;[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53—74页。
[241][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39—42页。
[242][653]《元史》,卷32,第705—715页;卷138,第3326—3331页
;[613]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14,6b—11a。
[243]关于陕西上都派的活动,见[653]《元史》,卷32,第712—719页;卷137,第3314—3317页。
[244]关于四川上都派的活动,见[653]《元史》,卷32—33;亦见[725]冯承钧:《元代的几个南家台》,第213—216页。
[245]关于云南上都派的活动,见[653]《元史》,卷33—36;[74]柯立夫:《1340年阿鲁忽的令旨》;[748]杜玉亭:《元代罗罗斯史料辑考》,第30—43页。
[246][653]《元史》,卷31,第696—697页;[151]藤岛建树:《元明宗的生涯》,第22页。和世及其追随者在世时显然不清楚所处环境,以致处理当时情势发生了严重错误。按照明朝初年还很流行的说法,和世的扈从无礼地对待前往蒙古奉献帝位的燕铁木儿,使他无比愤怒和恐惧,见[655]胡粹中:《元史续编》,卷10,15a。
[247][653]《元史》,卷31,第701页。
[248][651]权衡:《庚申外史》,1b;[440]赫尔穆特·舒尔特—乌夫拉格德文译本,第27页。
[249][653]《元史》,卷40,第856页。
[250]如窦德士指出:“海山的即位是当时仍未稳定的边疆所造成”,但是他将蒙古有效统合于由中原而非由蒙古所控制的帝国体制之内。这使得“他的长子不可能步他的后尘”。见[84]《征服者与儒士》,第30页。
[251][852]萧功秦:《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第33页。
[252][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42页。
[253][725]冯承钧:《元代的几个南家台》,第216页。
[254][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32页。
[255][653]《元史》,卷138,第3332—3333页;[84]窦德士:《征服者与儒士》,第46—50页。
[256][653]《元史》,卷138。第3337页。
[257][653]《元史》,卷32,第716—724页。
[258][653]《元史》,卷175,第4096页。
[259][653]《元史》,卷34,第759、761、766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