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5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0/1806


[1]定王(朱慈灿)和永王(朱慈焕)。关于这些藩王的名字、头衔和身份,标准资料有混淆和错误。见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374](1961年;台北,1965年重印),第61—64页。
[2]这个藩王的封号故意写作“Luh”,以别于下述在绍兴摄政的鲁(Lu)王。
[3]见本书第十章的《天启末年的政治动荡》、《崇祯朝》、《魏忠贤的垮台》、《温体仁和崇祯皇帝》、《杨嗣昌的浮沉》、《政治和军事上的崩溃》、《顺朝过渡时期》。
[4]龙文彬编:《明会要》[364](1887年;北京,1956年重印),Ⅰ,第541、566—567页,Ⅱ,第1230—1231页;黄开华:《明史论集》[247](九龙,1972年),第1章。
[5]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特刊,25(1945年;香港,1969年影印本),第38—41页。又见本书第四章的《永乐统治时期》。
[6]即广东和广西。
[7]吴伟业:《绥寇纪略》[598](清初;台北,1968年重印),补遗,下,第17—22页。
[8]刘宗周:《刘子全书》[353]《约1821—1850年;台北重印,尤日期),18,第3—5、13—15页。
[9]罗伯特·B.克劳福德:《阮大铖传》[127],见《中国文化》,6,2(1965年3月),第28—105页。
[10]贺凯:《明代中国的监察制度》[262](斯坦福,1966年),第209—210页。
[11]见本书第十章的《魏忠贤掌权》、《魏忠贤的垮台》。
[12]安杰拉·席:《吴三桂在1644年:重新评价》[209],见《亚洲研究杂志》,34,2(1975年2月),第443—453页;陈生玺:《清兵入关与吴三桂降清问题》[55],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1982年),特别是第723—735页。
[13]赵翼:《廿二史劄记》[46](1795年和1800年序;上海,1937年重印),35,第740页。
[14]赫尔穆特·威廉:《多尔衮与史可法之间的通信》,见《中国》,7,5—6(1933年),第239—245页。史可法答多尔衮书有不同的版本。见谈迁《枣林杂俎》[499](17世纪中叶;重印,载《笔记小说大观》;台北,1962年重印),壬集,第18页;比较温睿临《南疆逸史》[561](1711年;上海,1960年重印;重印,《晚明史料丛书》,第1卷,东京,1967年),5,第38—39页,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470](1784年;台北,1968年重印),2,第23—25页。
[15]钱:《甲申传信录》[81](清初;重印,《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8,上海,1947年;台北,1964年重印),第149—153页;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374],第29—43页。
[16]钱秉镫:《南渡三疑案》,载《所知录》[82](1651年;台北,1970年摹印本),3;林时对:《荷牐丛谈》[344](17世纪中叶;重印,《台湾文献丛刊》,153,台北,1962年),第126—129页。
[17]写史可法的书和文章很多。最新的是史元庆的《史可法先生年谱》[472](台北,1979年)。
[18]彭普生:《李自成被害日期探考》[422],《故宫博物院院刊》,3(1980年8月),第35—39页。
[19]几种权威资料说潞王没有正式就监国位。关于他7月1日就监国位的确实证据,见黄道周《黄漳浦文选》[256],陈寿祺编(1830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137,台北,1962年),第2卷,第161—163、282—283页,祁彪佳(1602—1645年):《甲乙日历》[69](第1版,绍兴,1937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279,台北,1969年),第113页。又见张道《临安旬制记》[40](1885年序;台北,1967年重印),2。
[20]福王、潞王和“太子”于1645年10月被多铎带到北京。清廷为绝后患,借口在京明朝诸王与外地明大臣勾结,蓄意谋反,下令将他们一概处死,其中好像有潞王,这事发生在1646年6月和7月;《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494](1672年;1739年修订;重印,台北,1964年,载《大清历朝实录》),26,第10—11页,一个典型的错误,是将潞王的潞字写错。福王据说死于1648年春。谈迁:《国榷》[498](约1653年;北京,1958年重印),6,第6217页。
[21]江南从前是,现在仍然是长江下游地区的统称。从这个时候起到康熙朝初年,它也是省的名称,该省后来分为今天的江苏和安徽。
[22]李光涛:《洪承畴背明始末》[325],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1948年4月),第277—301页。
[23]中山八郎:《中国的发辫问题——清初薙发令的施行》[406],见《中国史研究》,5(1968年),第1—24页。
[24]根据现存的世系档案推算,这两个藩王的祖先分别是太祖第9子和第22子。见理查德·C.鲁道夫《明监国鲁王之真墓》[441],《华裔学志》,29(1970—1971年),第487—489页;陈燕翼(1634年进士):《思文大纪》[60](重印,《台湾文献丛刊》,111,台北,1967年),2,第2—3页。这与《诸王世表》二、三中所记不同,见张廷玉等编:《明史》[41](1736年;北京,1974年重印)。无论如何,朱聿键作为太祖的9世孙,被公认是太祖10世孙朱以海的长辈。
[25]严格地说,这条江仅在流入杭州湾的尽头一段称为钱塘江,但为方便起见,在这里将直到江西东北部的整条江均称作钱塘江。
[26]即浙江钱塘江以东和杭州湾以南地区。
[27]关于在绍兴即监国位的日期,原始资料的说法很不一致。见杨云萍《南明鲁监国事迹的研究》[613],载《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8(1976年5月),第34—36页。
[28]王葆心:《蕲黄四十八砦纪事》[552](19世纪后期;1906年重印;1966年台北重印),1。
[29]廖汉臣:《郑芝龙考》[338],见《台湾文献》,10,4(1959年12月),第63—72页和11,3(1960年9月),第1—15页。
[30]《隆武遗事》[365],附录(清初;1911—1912年上海重印;1968年台北影印),第11—12页。
[31]在汉语中,志愿为事业而战称为“义”。在这里,“义”还增加了一层含义,即“义军”的领袖们与晚明政治中的“清流派”有联系。
[32]森正夫:《17世纪福建宁化县黄通的抗租叛乱》[396],见《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史学系列,20(1973年),第1—31页;21(1974年),第13—25页;25(1978年),第25—65页。
[33]关于隆武皇帝和皇后的最后命运有各种说法。这里的记述根据江日昇:《台湾外记》[74](约1708—1718年;重印,《台湾文献丛刊》,60,台北,1960年),2,第94页和《清实录·顺治实录》[494],29,第2页(第341页)。
[34]清代和20世纪的许多记述称朱由榔为桂王。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隆武皇帝死前,他的承袭并未批准。
[35]江蕃等撰:《广东通志》[71],阮元等编(1864年;1934年上海影印),18,第1页;83,第28页。
[36]江蕃等撰:《广东通志》[71],173,第17页。
[37]朱希祖:《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100],见《文史杂志》,2,7—8(1942年8月),第51—54页。
[38]黎杰:《南明广东三忠史迹考》[314],见《珠海学报》,3(1970年6月),第162—173页。
[39]原名郝摇旗。隆武皇帝赐予郝摇旗和李自成残部的其他将领新的名字,以表示他们从造反者转变为国家的忠仆。
[40]简友文:《南明民族女英雄张玉桥考证》[78],见《大陆杂志》,41,6(1970年9月),第1—19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0/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