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6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0/1806

[28]戴维·法夸尔:《瓦剌与中国人的朝贡关系,1408—1446年》,见《阿尔泰研究:纪念尼克拉斯·波普文集》(威斯巴登,1957年),第65页。
[29]牟复礼:《1449年土木之变》,见弗兰克·A.基尔曼、费正清编:《中国的用兵之道》(坎布里奇,马萨诸塞,1974年),第251页。该书赞同司律思所说的“蒙古最为需要的是与中国可靠的经济关系,如果贸易以合理地使他们满意的方式进行,战争未必爆发”。
[30]菲利浦·德·赫尔:《看守皇帝》(莱顿,1986年),第16页。
[31]罗萨比:《评也先的傲慢和明代中国的偏见》,第31—33页。
[32]关于这位北京的解救者,参看傅吾康:《国务活动家与兵部尚书于谦,1398—1475》,载《华裔学志》,11(1946年);关于于谦之死,参看同一作者:《一份指控于谦的文件(1475年)》,载《华裔学志》,第6卷(1947年),第193—208页。
[33]李实《北使录》及杨铭《正统临戎录》记述了皇帝被俘的情况;另见吴智和:《土木之变后明朝与瓦剌的交涉》,载《明史研究专刊》,3卷(1980年9月),第101—103页。
[34]德·赫尔:《看守皇帝》,第1—3页。
[35]司律思:《15世纪蒙古的太师》,载《哈佛亚洲研究通讯》,37,第2卷(1977年12月),第353—380页。
[36]关于大元可汗,参看冈田英弘:《大元可汗生平》,载《亚洲学报》,11(1966年),第46—55页;和田清:《大元可汗研究》,载《东洋文库研究部论文集》,19(1960年),第1—49页;司律思:《大元汗后裔谱系》(海牙,1958年)。
[37]罗伊·米勒:《把秃猛可》,见《明人传记辞典》,第18页。
[38]波科提洛夫:《明代东蒙古史:1368—1644年》,第101—103页;又见吴智和:《土木之变后明朝与瓦剌的交涉》,第75—99页。
[39]莫里斯·罗萨比:《俺答汗》,见艾因斯累·恩布里编:《亚洲史百科全书》,第1卷(纽约,1987年),第50页;莫里斯·罗萨比:《蒙古:从成吉思汗到独立》,见帕特利西亚·贝尔吉尔编:《蒙古:成吉思汗的遗产》(纽约,1955年),第38—39页;司律思:《俺答汗》,见《明人传记辞典》,第8—9页。
[40]司律思:《16世纪初期南部蒙古的中国人》,见《华裔学志》,18卷(1959年),第26—66页;关于天花瘟疫的影响见卡尼·T.费舍尔:《天花、商贩和宗教门派:嘉靖朝(1522—1567年)期间明王朝与蒙古的关系》,见《明史研究》,第25期(1988年春),第4—8页。
[41]参看司律思的一项综合研究:《有关中蒙1570—1571年和平的四个文件》,见《华裔学志》,第19卷(1960年),第1—66页,一些蒙古人实际上在王朝建立之初就为明朝服务了。司律思:《明朝早期被封为贵族的蒙古人》,见《哈佛亚洲研究杂志》,22(1959年),第209—260页。俺答汗的作用参看阿瑟·沃尔德伦:《中国的长城》(剑桥,1990年),第159—164页。
[42]最近对这位杰出的喇嘛的讨论参看赫尔贝特·弗兰克《元代中国的西藏人》,见约翰·
D.朗洛瓦编:《蒙古统治下的中国人》(普林斯顿,1981年),第305—312页。
[43]关于更早的佛教传人蒙古的材料,参看司律思的论文:《喇嘛教传入蒙古的几点意见》,见《蒙古学会简报》,第7期(1968年),第62—65页;《蒙古的早期喇嘛教》,见《远东》,第10期(1963年10月),第181—216页;查尔斯·A.鲍登:《蒙古近代史》(纽约,1968年),第24—32页。
[44]鲍登的《库伦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威斯巴登,1961年)提供了关于这个“活佛”生平的记载。关于喇嘛教的传人另见拉里·W.摩西:《蒙古佛教的政治作用》(布卢明顿,1977年),第108—123页。
[45]司律思:《明朝时期的中国蒙古关系》第2卷《朝贡制度和外交使团(1400—1600年)》,见《中国和佛教文集》,第14期(1967年),第9页。
[46]《大明会典》,第1603—1606页。
[47]司律思:《中国蒙古关系》,第430页。
[48]顺越泰博:《明蒙交涉下的秘密贸易》,见《明代史研究》,第3期(1974年),第17—32页。
[49]司律思:《明朝时期的中国蒙古贸易》,见《亚洲史通讯》,9,第1期(1975年),第37—38页。
[50]司律思:《明朝时期的中国蒙古关系》之三《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年)》,见《中国和佛教文集》,第17期(1957年),第221页。
[51]关于元对西藏的统治,参看赫尔贝特·弗兰克:《元代中国的西藏人》,第296—328页;卢西亚诺·佩特奇:《西藏与宋代中国及蒙古人关系》,见莫里斯·罗萨比编:《中央王国及其处于平等地位的邻邦》(伯克利,1983年),第10—14、179—194页;卢西亚诺·佩得奇:《西藏中部与蒙古人:西藏史中的元朝萨迦派时期》(罗马,1990年)。
[52]佐藤长:《明代西藏的八大教主》,见《东洋史研究》,第21期(1962年),第295—394页;第22期(1963年),第203—225页;第23期(1964年),第448—503页。佐藤长:《关于西藏尼贡巴教派》,见《东洋学报》,第45期(1963年),第434—452页;希瑟·卡梅:《早期的中国西藏艺术》(沃明斯特,1975年)。
[53]埃利奥特·斯珀林:《对早期明朝皇帝对西藏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考察》(学位论文,印第地安纳大学,1983年),第42页。
[54]榎一雄:《宗泐出使西域,1378—1382年》,见《远东》,第19卷(1972年),第47—53页。
[55]休·E.理查森:《西藏及其历史》,第2版(博尔德,1984年),第36—37页。
[56]斯珀林:《对早期明王朝政策之考察》,第78—89页。
[57]埃利奥特·斯珀林:《五世噶玛噶举活佛及西藏与早期明王朝关系的几个方面》,见阿里斯等编:《纪念休·理查森西藏研究文集》(沃明斯特,1979年),第284页。
[58]关于宗喀巴,参看大卫·斯内尔格罗夫、休·理查森:《西藏文化史》(博尔德,1980年),第180—182页;更详细的情况参看鲁道尔夫·卡斯切夫斯基:《格鲁巴派教长宗喀巴喇嘛生平(1357—1419)》(威斯巴登,1971年)。
[59]夏克巴·孜本:《西藏政治史》(纽黑文,1967年),第103—114页;休·E.理查森:《西藏及其历史》(博尔德,1984年),第43页。
[60]亨利·玉尔:《马可·波罗,一位威尼斯人关于东方王国及奇迹的书》,亨利·科尔迪修订本,第3版(伦敦,1903年),第1卷,第209—210页。
[61]K.M.麦特拉:《一个到中国的波斯使者》(纽约,1934年;1970年纽约再版),第14页。
[62]《明实录·太祖实录》,第74卷,第26—27页。
[63]《明实录·太祖实录》,第211卷,第3页。
[64]《明史》,第332卷,第8609页。
[65]《大明会典》,第107卷,第1607页。
[66]有关这方面更多的情况,参看陈高华:《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乌鲁木齐,1984年),第39—44页。
[67]《大明会典》,第107卷,第1607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0/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