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6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3/1806


[12]阿尔曼多·科特索在他给托米·皮雷斯《东方概要》(伦敦,1944年)写的评介中(第xlvii—xlviii页),争辩说这些信写于1524年。但是,福开森的《来信》第478页的一封信清楚地提到在沿海维持防御舰队直到1528年。
[13]伯希和:《明代历史上的火者与写亦虎仙》,见《通报》,38(1948年),第81—292页。
[14]朱尔吉斯·埃利索纳斯的《不可分的三位一体:日本与中国、朝鲜关系》对此作了精彩的总结,提供了翔实的史料,见约翰·惠特尼·霍尔主编、詹姆斯·麦克连副主编:《剑桥日本史》,第4卷《现代日本早期》(剑桥,1991年),第235—300页。
[15]《明人传记辞典》,第373—375页;《剑桥中国史》,第7卷,第494—495页。
[16]张维华:《明史佛郎机》,第43—47页。
[17]查尔斯·R.博克瑟编译:《16世纪的中国南方:盖略特·伯来拉、加斯帕·达·克路士、马丁·德·拉达的记述》(伦敦,1953年),第26—37,190—211页。
[18]现存最早提到这一日期是门德斯·品托,见费尔瑙·门德斯·品托著,利贝卡·D.盖茨编译:《门德斯·品托游记》(芝加哥和伦敦,1989年),第508页。
[19]这些信件由约道·德·弗雷塔斯于1910年首次公开发表。见弗雷塔斯:《16世纪澳门史料》(最早登于《葡萄牙历史档案》第Ⅷ 卷,里斯本,1910年;1988年澳门再版);J.M.布拉卡的《西方先驱者及其对澳门的发现》(澳门,1949年)一书对于这一时期作了精彩的概述。
[20]弗雷塔斯:《澳门》,第8—9页。
[21]弗雷塔斯:《澳门》,第20—21页。
[22]《耶稣会士日本、中国书信》,2卷本(埃武拉,1598年;1972年日本重印),第1卷,对开页码,第32v—37页。
[23]弗雷塔斯:《澳门》,第30—35页。
[24]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1757年原版),第1卷,第2、23页。
[25]张天泽:《1514—1644年的中葡贸易》(莱顿,1933年;1969年莱顿重印),第102—103页。
[26]安德鲁·扬斯德特德爵士《葡萄牙人在中国殖民简史》(波士顿,1836年),第79页;耶稣会士乔治·敦约翰:《巨人的时代:明朝末年中国的耶稣会士的故事》(诺特丹,1982年),第19—22页。
[27]张天泽:《1514—1644年的中葡贸易》,第101页。
[28]C.A.蒙达尔托:《澳门史》(香港,1902年),第36—37页。
[29]关于这一事件的最可靠的史料见《北京主教训及有关澳门历史的其他文献》(里斯本,1943年),第142页。
[30]查尔斯·R.博克瑟:《热带地区的葡萄牙社会:果阿、澳门、巴伊亚、罗安达的地方自治市政会》(马迪逊与米尔沃基,1965年),第6—7、42—71、167—176页。
[31]本书这一卷中,威廉·阿特韦尔所写的章节对此有全面的分析。
[32]乔纳森·D.斯彭斯:《利玛窦回忆》(纽约,维京,1984年),第192—193页。
[33]沈有容:《闽海赠言》,见《台湾文献丛刊》,第56卷(台北,1959年),第34页。
[34]张维华:《明史佛郎机》,第62页。
[35]张维华:《明史佛郎机》,第52—53、62—63页。
[36]周景濂:《中葡交通史》(原文如此,似应为《中葡外交史》。——译者注),第93页。
[37]查尔斯·R.博克瑟:《来自亚马逊的大船:澳门与旧日本的贸易编年史》(里斯本,1959年;1988年澳门重印),第61—62页;巴罗斯和库托:《亚细亚》,Ⅻ.Ⅱ.Ⅺ;安东尼奥·德·摩尔加编译,J.S.卡明斯:《菲律宾大事记》(伦敦,1971年),第136—138、148—149页。
[38]查尔斯·R.博克瑟:《日本的基督教时代:1540—1650年》(伯克利、洛杉矶、伦敦,1951年),第269—271、287—288页;查尔斯·R.博克瑟:《远东的费达尔戈人》,第53—54页;见以下有关荷兰的航行。
[39]张维华:《明史佛郎机》,第61页;周景濂:《中葡外交史》,第95页。
[40]《北京主教训》,第115—116页;文献错署为1579年,而文本中的一个正确的年代为万历四十一年。
[41]张维华:《明史佛郎机》,第64—67页;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1:第25ab页;《北京主教训》,第116—118页。
[42]张维华:《明史佛郎机》,第68页;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Ⅰ:第1ab页。
[43]博克瑟:《远东的费达尔戈人》,第5章。
[44]匿名作者(认为是V.P.Kirwitzer所作),《1624年中国行记》(巴黎,1629年),第22—24页。
[45]《澳门创建史》,1623年11月27日,发表于弗朗西斯科·保罗·门德斯·达·鲁兹的印度委员会:《17世纪初葡萄牙海外商贸和统治(管理)史研究建树》(里斯本,1952年),第606—616页,引文在第614—615页。
[46]周景濂:《中葡外交史》,第89页;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2:第22b—23页。
[47]查尔斯·R.博克瑟:《葡萄牙支援明朝反对满族的军事远征:1621—1647年》,见《天下月刊》7.1(1938年8月),第24—50页;《明人传记辞典》,第414、1147页;敦约翰:《巨人的时代》,第215—218页。
[48]博克瑟:《来自亚马逊的大船》、《日本的基督教时代:1540—1650》(伯克利、洛杉矶、伦敦,1951年);朱吉斯·埃里索纳斯:《基督教徒与大名》,见怀特利·霍尔主编、詹姆士·麦克连副主编:《剑桥日本史》,第4卷《现代日本早期》(剑桥,1991年),第301—372页。
[49]关于澳门1640年后期至1660年后期的情况参看威尔斯:《使者与错觉》,第83—101页。
[50]罗伯特·R.里德:《殖民地时代的马尼拉:西班牙都市化背景及其发育进程》(伯克利,洛杉矶,伦敦,1978年)。
[51]关于马尼拉中国人的概要及史料介绍参看威廉·L.舒尔茨《马尼拉大帆船》(纽约,1939年;1959年纽约重印)第1章及小阿方索·菲利克斯主编的《菲律宾的中国人》(马尼拉,1966年)第1卷的各篇论文。关于西班牙人到来前中国的情况参看传道团修士阿尔贝托·桑塔马利亚:《中国城》,见A.菲利克斯主编的《菲律宾的中国人》第1卷第67—118页,该书第106页中引用了马尼拉前国王的一个年长的儿子的证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