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1806

[71]《后汉书》卷六九,第2248页以下。
[72]《后汉书》卷六九,第2250页;《后汉书》卷七二,第2322页。
[73]关于张让,见《后汉书》卷七八,第2534页以下。
[74]《后汉书》卷八,第358页;《后汉书》卷六九,第2252页。关于袁术,见《后汉书》卷七五,第2438页以下。
[75]《后汉书》卷七八,第2534、2537页。
[76]《后汉书》卷八,第358页;《后汉书》卷六九,第2252页;《后汉书》卷七八,第2537页;《三国志·魏书六》,第189页。
[77]《后汉书》卷八,第358页;《后汉书》卷七二,第2323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54页以下。
[78]《后汉书》卷六十下,第2005页。
[79]《后汉书》卷九,第367页;《后汉书》卷十下,第450页;《后汉书》卷七二,第2324页。
[80]关于霍光,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伦敦,1974),第68页以下、113页以下;以及本书第2章《王朝的混乱》。
[81]《后汉书》卷九,第369页以下;《三国志·魏书一》,第5页以下。
[82]《后汉书》卷九,第369页以下;《三国志·魏书一》,第7页。关于董卓之焚毁洛阳,见《后汉书》卷七二,第2325页以下。毕汉斯:《东汉的洛阳》,第89页。
[83]《后汉书》卷七九上,第2548页。
[84]关于这个时期历史编纂学的复杂性,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1卷,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26(1954),第21页以下;以及雷夫·德克雷斯皮尼:《三国志》(堪培拉,1970)。这个时期的许多材料都来自私家著述,它们都是旨在为某些著名的个人的野心服务的。
[85]《后汉书》卷九,第371页以下;《后汉书》卷七二,第2329页以下;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90页以下。
[86]《后汉书》卷九,第377—379页;《后汉书》卷十下,第452页。
[87]关于孙策,见《后汉书》卷九,第377页以下;以及《三国志·吴书一》(卷四六),第1101页以下。关于袁绍和刘表,见《后汉书》卷七四下,第2409—2418、2419—2425页。关于袁术,见《后汉书》卷七五,第2438—2444页。
[88]《后汉书》卷八,第349页注1;《后汉书》卷七五,第2435页;以及下面第 16章《后汉书时期哲学的衰颓》。
[89]关于这一隐喻的应用,见班彪的文章《王命论》,载《汉书》卷一○○上,第4209页(狄百瑞等人编:《中国传统的来源》〔纽约和伦敦,1960〕第1卷,第177—178页)。
[90]《三国志·魏书一》,第13页以下;《三国志·魏书六》,第194、209页。
[91]《三国志·魏书一》,第19页。
[92]《三国志·魏书六》,第212页;《三国志·吴书一》(卷四六),第1101—1109页。
[93]《三国志·魏书一》,第23、28页以下。
[94]《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17页以下。
[95]《三国志·魏书一》,第30—31页。
[96]《三国志·魏书一》,第30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253页。
[97]《三国志·魏书一》,第13—14、26页。
[98]这部史书己传世,名为《汉纪》。他把材料安排成这个样子,前汉(也包括后汉在内)的历史乃是其历代皇帝不断积累功德所致。荀悦意在说明,汉朝的累世功德超过了它的任何臣下——其中也包括曹操。见陈启云:《荀悦(公元148—209年):一个中世纪早期的儒家的一生和反省》(剑桥,1975);以及下面第15章《荀悦:人的局限性和向真理接近》。
[99]《三国志·魏书一》,第37—49页。关于非刘氏不许称王的叙述,见第2章《地方组织》。
[100]《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84页以下。关于公元219年的这一讨论,见《三国志·魏书一》,第52—53页注2。
[101]《三国志·魏书一》,第36—45页;《三国志·魏书八》,第263—265页;《后汉书》卷九,第389—390页。
[102]《三国志·魏书一》,第50页;《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84页。
[103]《三国志·魏书二》,第60页。
[104]《三国志·魏书二》,第62页以下。《三国志》的注详细征引了不见于其他形式的著作(关于这些文件的情况,见德克雷斯皮尼:《三国志》)。又见《后汉书集解》(卷八,第11—12叶)中的引文;以及卡尔·莱班:《天命的操纵: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所隐含的天意》,载《古代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戴维·罗伊和钱存训编(香港,1978)。
[105]《三国志·魏书二》,第76页;《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887页以下。
[106]《三国志·吴书二》(卷四七),第1134页。
[107]这是罗贯中(约公元1330—约1400年)的《三国演义》开头的一句话。它的英译文见C.
H.布鲁伊特-泰勒:《三国演义》(上海、香港和新加坡,1925;普及本,1929);关于它的节本,见莫斯·罗伯茨:《三国:中国的史诗剧》(纽约,1976)。
[108]关于从公元前113年起汉代诸帝的年号问题,见上面第2章。关于“太初”的年号,见鲁惟一:《危机和冲突》,第17页以下。
[109]见上面第2章《世纪之末的风气》。
[110]见莱班:《天命的操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