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7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8/1806


[30]陈学霖:《张中及其预言:一个明初道士传奇的传布》,载《远东》,第20卷,第1期(1973年),第77页。
[31]陈学霖:《明太祖的崛起》,第699页;引自《太祖实录》,第1卷,第14—15页。另见阿尔文·P.科恩:《古代中国的雨神》,载《宗教史》,第17卷(1978年),第248页。
[32]陈学霖:《明太祖的崛起》,第708页。
[33]石秀娜(安娜·塞德尔):《明代的一位不朽道士张三丰》,载《明代思想中的自我与社会》,狄百瑞主编(纽约,1970年),第483—526页。
[34]石秀娜(安娜·塞德尔):《帝国财富与道教科仪:道教伪说的根源》,载《纪念R.A.斯坦因的密教和道教文集》,迈克尔·斯特里克曼编(布鲁塞尔,1983年),下册,第291—371页,特别是第291—301页。
[35]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188页。
[36]杨启樵:《明代诸帝之崇尚方术书及其影响》,第218页。
[37]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京都,1979年),第366页。
[38]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41—343页。
[39]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47—358页。
[40]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56—357页。
[41]杨启樵:《明代诸帝之崇尚方术书及其影响》,第223—224页,表明这一插曲乃是基于一种更早的传说。
[42]杨启樵:《明代诸帝之崇尚方术书及其影响》,第251—252页。
[43]柳存仁:《陶仲文》,见《明人传记辞典》,第1266—1268页,特别是第1268页;对于嘉靖皇帝与道教修行之间的关系,参见《剑桥中国史》,第7卷,第479—482页。
[44]杨启樵:《明代诸帝之崇尚方术书及其影响》,第262页。
[45]柳存仁:《陶仲文》,见《明人传记辞典》,第1266页。
[46]刘枝万:《中国道教的祭祀和信仰》(东京,1983年),上册,第442—453页。
[47]刘枝万:《中国道教的祭祀和信仰》,第455页。
[48]维克多·M.梅尔:《在〈圣训)的撰著推广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见《晚期中华帝国的民间文化》,戴维·约翰逊、安德鲁·J.内森和埃维林·S.罗斯基编(伯克利,1985年),第352—353页,及萧公权《19世纪中华帝国对农村的控制》(西雅图,1960年),第185—205页。尽管梅尔和萧二人都引用了19世纪训诫的实例,但明代训诫体制的失败,却在酒井忠夫的《中国善书的研究》(东京,1960年)中受到关注,第34—55页。
[49]参见如迈克尔·R.萨索:《道教和斋仪》(普尔曼,华盛顿,1972年)。
[50]陈学霖:《明太祖的崛起》,第702页;引自《太祖实录》,第299卷,第3348—3350页。关于处决一名道士的例子,参见杨启樵:《明代诸帝之崇尚方术书及其影响》,第252页。
[51]阿尔文·科恩:《祈求雨神》,第244—265页。
[52]杨启樵:《明代诸帝之崇尚方术书及其影响》,第261—272页。
[53]奚孙凝芝:《夏言》条《,明人传记辞典》,第527—531页;苏均炜:《严嵩》条,《明人传记辞典》,第1586—1591页。另外参见牟复礼和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第7卷,第479—485页,以及《道教对明代新儒家精英的浸透》,收于柳存言《和风堂文选》(莱顿,1976年),第51—69页。
[54]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78页。
[55]秋月观映:《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第53页。
[56]约翰·R.瓦特:《衙门与城镇管理》,见《晚期中华帝国的城市》,施坚雅编(斯坦福,1977年),第353—390页。
[57]秋月观映:《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第159页。
[58]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78页。
[59]刘枝万:《中国道教的祭祀与礼仪》,第26页。
[60]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83—388页。
[61]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89—391页。
[62]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第393页。
[63]《〈金瓶梅〉:西门及其六位妻妾的传奇故事》,弗郎兹·库恩译;伯恩哈特·密尔英译本,阿瑟·韦利序(伦敦,1939年,1942年;1960年纽约重印),第853页以下。在传奇小说与戏剧中,道士和佛教僧人之间的差异,通常被描绘得实际上似乎难以区别。
[64]陈学霖:《明太祖的崛起》,第701页。引自《太祖实灵》,第3348页。
[65]陈学霖:《张中及其预言》,第68—72页;宋濂的传记,见于《宋学士文集》(四部丛刊本),第9卷,第4a页。
[66]朱迪思·A.伯林:《林兆恩的三合一宗教》(纽约,1980年),第65页。引自《寤言录》第1卷,第1ab页,见王贞冈编《林子禅集》,林兆珂于1606年所撰的序言,第20卷。
[67]刘枝万:《中国道教的祭祀与信仰》,第402—409、428页。
[68]刘枝万:《中国道教的祭祀与信仰》,第419页。引自《道教灵验记》,第15卷,第10b页,《道藏》,第326册。
[69]沢田瑞穗:《三教思想与平话小说》,第16卷(1960年),第37—39页,及其《佛教与中国文化》(东京,1975年),第163—167页。另见A.伯林:《宗教与民俗文化:〈三教演义〉中的道德资本的管理》,收于《晚期中华帝国的大众文化》,第188—218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8/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