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古典诗文述略(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4

[13] 如清人朱乾《乐府正义》就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梁启超在《中国美文及其历史》中也认为“流传下来的无名氏古诗亦皆乐府之辞”。
唐诗述略
一 唐代诗歌空前繁荣的原因
我国的诗歌传统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汉魏六朝,到了唐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唐朝称得起诗歌的黄金时代。人们一谈到唐诗,几乎就会想到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它是这样有概括性的一个概念。这是因为唐诗继承、发展了以前的文学艺术的精华,而且影响了唐以后的历代诗坛,包括词和散曲。
造成唐诗空前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当然是社会上的经济力量和政治条件所给予文学艺术的影响。隋代统一了南北朝,是使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关键,而隋末的农民起义更促进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唐王朝统治者靠农民战争统一了中国。唐初实行的均田制使原来没有人耕种的大批官田分配到那些流亡日久的农民手中,这多少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以国势强大,疆土扩展,海外贸易的范围因而日益广阔,刺激了城市工商业,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从公元618年至756年这一时期(即从唐代统一到安史之乱以前,文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初唐、盛唐),才有所谓“贞观之治”和“开元全盛日”的出现。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民族活动力的旺盛,同国内外各个民族来往的日益频繁,文化艺术自然也就繁荣起来了。音乐、舞蹈、绘画、雕刻、书法、工艺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面貌。而作为唐代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唐诗,在摆脱了齐梁以来追求辞藻声律的形式主义的束缚以后,更出色地产生了反映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健康的作品。在政治上,同经济状况相适应,也有了新的改变。其中较显著的一点就是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这就使出身较寒微的、同贵族大地主有一定矛盾的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有了过问政治的机会。而考试的科目之一恰好是以诗取士。一般人为了求取功名,都从事诗歌的学习和创作。诗歌在这种风气之下,自然就更加兴盛了。
另一方面,南北的文学经过交流融合,到了唐代,造成诗歌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原来南朝士大夫在诗歌的创作技巧方面是比较成熟的,他们讲求音律辞藻,在作品中有比较细致曲折的描写,使诗歌的艺术技巧具有多样性;而北朝的民歌则更多地唱出了朴质、真挚的人民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正是艺术的源泉。更由于唐代的社会变化了,诗歌不再是少数贵族手中的专利品,一些有名的作家大半来自中下层社会。他们比较接近广大人民,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也容易体会人民的思想感情。把这种了解和体会写到诗歌里,就使诗歌的内容更丰富,诗歌的意境也更高远。这正是唐诗所以伟大、所以突出的关键。
二 唐诗的题材和风格上的特点
唐诗内容丰富,意境高远,因而用来表现内容、传达意境的题材也是包罗万象的。在唐诗里,诗人摹绘了当时祖国每一个空间的特殊风貌——田园、山水、战场、边塞、都城、宫禁,从繁华的都会到荒远的乡村;在诗歌里描写了当时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农民、商人、战士、知识分子、贵族以及各种不同出身、不同阶层的妇女。诗人大而可以写国家大事,批评统治者,揭露阶级社会中的种种尖锐矛盾和丑恶现实,替广大人民鸣出不平的声音;小而可以写家庭、朋友或男女间的喜怒爱憎、悲欢离合,种种细致而深刻的、看上去琐碎而实际上却很复杂的情感;进而乃至于写到人的一言一动、一颦一笑,自然景物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乃至于写仙佛,写僧道,写鬼怪。这样广阔的题材自然就加强了诗歌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价值,从而扩大了诗歌的作用,当然对后世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代诗歌的形式也大为丰富了。七言诗的技巧在这时完全成熟了,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古诗。这是一种最新的形式,用来表达思想情感,是再自由不过,再畅达不过的了。律诗在这时也正式形成,在律诗中我们看到思想情感和音律辞藻高度地调谐一致。体裁的多样化也是把诗歌的发展带向高峰的重要因素。
南朝的诗风清新婉约、曲折缠绵,北方的诗风粗犷豪迈、刚劲雄浑。这两者相结合,又造成了唐诗在风格上的百花齐放,万壑争流。诗人或者向往田园山水,或者描绘战场边塞,或者低回身世,或者感慨兴亡,每一种内容,每一种思想感情都通过不同的题材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甚至同一流派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家,一向是被认为唐代受陶渊明影响最深的,其诗作却各自具有独特的风貌。同样是边塞诗人,盛唐的王昌龄、岑参和中唐的李益就洋溢着彼此截然不同的神采。同样是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李贺的瑰丽而奇僻就远远不同于李商隐的绚烂而朦胧,而温庭筠的浓郁又远远不同于杜牧的清新。这只有在唐代诗坛才会如后浪催前浪一般地层出不穷。而其中几个出类拔萃的大诗人,他们的诗都呈现多种多样的风格,而在风格的多样化中又有和谐的统一——不同性质的题材具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又体现统一的思想情感。堪称旷古绝今的大诗人李白,他的诗是以雄健豪放著称的,但他能写出大气磅礴的《将进酒》,也能写出悱恻缠绵的《玉阶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从手法上看,我们几乎不相信这是出自同一诗人的手笔。然而诗中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却是共同的。再如王维,他在早年能写出风光旖旎的《洛阳女儿行》,也能写出饱满遒劲、霜气横秋的《老将行》和《夷门歌》,晚年更写出与前两者迥不相侔的恬静入画的《辋川绝句》。然而贯穿在王维所有诗篇中的是那种活泼明净的盛唐情调。又如韩愈是以古诗见长的,既能写佶屈聱牙的《石鼓歌》,也能写明白如话的《山石》;然而他所有的诗篇都带有深刻老练、饱经世故的况味(近时对王维、韩愈这两位诗人的评价往往贬多于褒,其实是不够公允的)。这一切,使唐诗给祖国的文学艺术增加了光荣和骄傲。
对后世影响异常深远的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更是具有多样化风格而又能统一在共同的思想感情之下的一个杰出范例。他写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也写过《秋兴》和《咏怀古迹》。在前一组诗里,他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后一组诗里,他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观察体会,通过对古人的怀念和对家乡的回忆,表现了他忧国忠君、同情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两类作品的表现方法不同,却同样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即使歌咏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也同样表现了他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健康的倾向。他在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中间写出了“杜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卫八处士》)这些沉痛忧郁的诗句;在成都,由于环境的暂时安定,就写出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这些清新明快的诗句。心境虽有苦乐之分,作品的风格虽有沉郁和明朗的不同,但感情同样是肫挚的,对待人生的态度始终是执着的。这种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足以表明一些唐代大诗人在创作上的全面性。
三 初唐的诗歌
前人把唐代诗歌发展的过程分成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很有道理,因为每一阶段确有它的特色。大致说来,从唐代统一(公元618年)到唐玄宗即位以前(公元712年)是初唐时期。这段时间里,诗坛总的倾向是从六朝的纤巧浮艳、讲求声病的束缚中经过洗伐而摆脱出来,走向活泼清新的大道。这一倾向充分反映了这个统一的王朝正在向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但在唐代开国之初的四十多年中(约自公元618年至660年),从梁陈以来一直流行的宫体诗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被网罗在皇帝文苑中的一些贵族气十足的诗人,除了写出为数甚多的富丽典雅的应制诗外,十之八九都沉湎在那种轻佻萎靡的艳情诗里,大多数诗篇依然保持了那种施铅华、尚堆砌的浮艳风气。表面上充满了璀璨耀眼的辞藻,内容却苍白无力,甚至是腐朽堕落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改变总比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改变稍稍迟缓;另一方面也由于满足现状的心理在支配人们的思想。像当时负盛名自成一体的宫廷作家上官仪,他所写的一些宫体诗和应制诗不过是用褪色的陈词滥调堆砌成的色情或颂圣之作而已。
然而时代的声音还是在个别作家的某些作品中透露了出来。即使这些作品深度不够,而作者又并非专门从事创作的诗人,但毕竟反映了当时比较真实的生活现实。像辅佐唐太宗开国的魏徵就写过一首雄浑苍劲的《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据《全唐诗》引)
这首诗虽不够蕴藉,却表明了生活在这个时代,英雄是有用武之地的。因此艰险可以克服,事业获得成功也不难。这正意味着社会在向上向前发展。又如唐太宗所推许的虞世南写过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蝉》: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他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一个为统治阶级所倚重的知识分子的清狂自负的形象。这就迥然有别于那群甘受帝王豢养的帮闲弄臣。人民心目中自然对这两者也就有了不同的估价。他的另一首《咏萤》: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它在技巧上诚然不如杜甫写的“暗飞萤自照”,在思想内涵和艺术造诣上更不及晚唐李商隐所写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可是杜诗总有点顾影自怜的意味,而李诗更显得十分衰飒暗淡,不像虞诗所写纵然“光小”“翅轻”,总还有同无边暗夜较量一下的勇气。可见在大乱之后,即使是小人物也有了“暗中明”的机会。
对初定天下的新统治政权抱有对立情绪的遗民也并不乏其人,诗人王绩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个。他写过一首《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从形式看,是一首完整而工稳的五言律诗,虽然律诗在王绩死后几十年才完全成熟。从内容看,作者的主观情绪是消沉寂寞的,因为他以遗民的身份、立场来看新朝,感到一无相识,徙倚无依,甚至想念那采薇而作歌的伯夷叔齐。然而从诗的客观效果看,并不符合诗人的主观愿望。这里的“秋色”“落晖”不仅没有衰飒气味,而且反使人有天高气爽的明净之感。因为“落晖”射及的范围相当普遍,诗人的视野也极广阔,这就造成一种开朗而带有展望的局面。“牧人”“猎马”两句更反映出一片承平景象,读者感受到的是宁谧悠闲的生活气息,再也接触不到作者心情上的凄凉寥落。可见初唐时候,人民的生活确比隋末要安定得多了。
上述的例子毕竟是个别的。真正改变那种柔弱轻浮的“江左遗风”的还要推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开始写作的时间都在7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前五十年的安定生活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到这时候,这一班才华洋溢、富有侠气的青年士子就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已在尝试把秾丽浮华的宫体余风纠正过来,走上比较健康的方向。四杰在诗歌方面所完成的使命有两个:一是七言古诗的推动,一是五言律诗的成熟。七言古诗虽然在四杰诗里还存留齐梁以来追求声病、堆砌辞藻的遗迹,然而内容革新了,篇幅扩展了,题材丰富了,他们的作品给诗歌带来了新气息。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尽管词句间还不免受到六朝人残膏剩馥的沾溉,然而内容已有很大的不同。举《长安古意》为例:
……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不仅在音节上和修辞方面脱离了齐梁声病的羁绊,而且内容也同那些无病呻吟或者玩物丧志的艳情诗截然两样了。诗人在这里用了象征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青松”来否定“金阶白玉堂”的庸俗龌龊。这在当时是应当肯定的。此外像王勃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把“阁中帝子”同“长江”只做简单的对比,立刻给人一种超脱凡俗、忘情声色的高远气象;而诗的意境也格外显得深入浅出,然而又是如此情韵不匮。这真可见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大开大阖的解放了。
至于五言律诗,在四杰手里,技巧的纯熟洗练和思想情感的形象化已逐渐达到谐调一致的地步;而在内容方面,则从歌颂帝王威福转到抒写个人性情,从宫观台榭移到江山塞漠,从人为的揣摩模拟变为自然的真情流露。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