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721

  直到想起,一会李衍要单独跟他们谈话,王时雍和徐秉哲才心下稍定。
  而李光则真真是意外了。
  从李衍所宣布的顺序来看,他李光的职务一定不低,因为第八个就念到了他的名字,尚在六部尚书之上。
  如果按照宋制来看,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台的次官。
  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台谏,另外受理特殊的诉讼案件——凡重大案件,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同时报御史台监审。
  如果碰到一个重视台谏的皇帝,那御史台的权利可是非常重。
  而御史台的次官御史中丞,是从二品,位高权重。
  此前,李光只是侍御史,而且还是不久前赵桓刚提的。
  (侍御史,御史台下台院、设侍御史四人之一,如果朝官的高级官员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正五品。)
  如今李光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更为关键的是,原宋朝的官员当中,只有唐恪和他直接得到了任命,就连一直极为活跃的王时雍和徐秉哲都没有得到任命。
  而且,所有人都清楚,原宋朝官员必然会降职使用,毕竟,水泊梁山有一大批官员,新朝一定会以水泊梁山的官员为主,唐恪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他李光的职务不降反升!
  这让李光着实是纳闷不已!
  宣布完任命之后,李衍就让所有人各司其职去了。
  闻焕章正在来的路上,因此,由赵鼎带着中书门下的人去了中书省。
  由许贯忠带着枢密院的人去了枢密院。
  由蒋敬带着三司的人去了三司院。
  吏、户、兵、刑、工部尚书带着各自所统领的官员去了自己的衙门。
  等等……
  李光原本也想跟陈公辅去御史台的。
  可就在李光转身之际,内侍突然叫住李光,道:“李大人,陛下宣你觐见。”
  ……
第六百五十五章
史上最亏本的买卖
  ……
  “李大人,陛下宣你觐见。”
  陈公辅听了内侍之言,笑着对李光道:“你先去见陛下吧,回头咱们再商量怎么建设御史台。”
  陈公辅原来就是宋官。
  而且,陈公辅和李光都与李纲是好朋友。
  因此,李纲与陈公辅原本就认识,甚至彼此很熟悉,也可以说,他们本就是好友、是知己。
  所以,李光自然知道,陈公辅见识不凡,为人正直敢谏,不畏权贵,乃是当世首屈一指的谏臣。
  仅从李衍任命陈公辅为御史大夫一事之上,李光对李衍的肯定就又增加了三分——在李光看来,有陈公辅主持中央监察机构,百官定无人不畏服。
  李光微微一拜,道:“李光去去就回。”然后就着跟内侍去了李衍目前所在的垂拱殿……
  垂拱殿也叫常朝殿,并不似大庆殿那么宏大,也不似崇政殿那般空旷威严,乃皇帝平日处理政务、召见众臣之所,于福宁殿南,是皇帝“内朝”日常接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
  李衍将帮自己处理政务的女官们全都安置在这里。
  李光入内,见到这么多女官,眉头就是一皱,心道:“我必谏之。”
  李光拜道:“臣李光,拜见陛下。”
  正在批阅奏折的李衍,听言,放下手中的笔和奏折,然后抬起头看着李光,道:“朕在支持朕为君的名单之中看到了你的名字,这很好。”
  李光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是目前最适合为君之人。”
  李衍问:“这就是你的全部理由?”
  李光答道:“是的。”
  李衍问:“你不留恋赵宋?”
  李光答道:“国家非一人一姓之国家,乃是天下人之国家,赵氏于臣有恩,乃是私德,为国家选明君乃是公德,李光不敢因私废公。”
  李衍没法去判断李光所说是真是假。
  关键是,李衍不能跟一个已经过去了的朝代较劲,那样除了显得自己太没有气度,不会有任何好处。
  所以,李衍并没有深究此事,而是又道:“听说,你与李纲是好友,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能否给他写一封信,请他来担任尚书右丞?”
  李光道:“为陛下和国家引荐人才是臣分内之事,臣回去就给李纲写信。”
  李衍点点头,道:“除了李纲以外,你认为谁堪用,谁堪大用,堪何用,写个奏折给朕。”
  李光恍然大悟,终于明白李衍为甚么把他叫来了!
  没错,就是荐才。
  如今,李衍已经入主朝廷,即将登基为皇帝。
  在一般人看来,当务之急最重要的应该是准备李衍的登基大典。
  而在真正睿智的人看来,当务之急应该是吸收原宋朝的人才,免得人才流失,更重要的是,免得人才被敌人得去。
  想明白这些,李光在心中感慨道:“难怪陛下能有今日!”
  李光应道:“诺!”
  不过——
  也有一事,李光想不明白,那就是李衍为甚么为让他来荐才?
  似乎是看穿了李光的心思,李衍微笑道:“想不明白朕为甚么让你荐才?”
  李光道:“臣愚钝。”
  李衍道:“其实,在很久以前,朕就注意到你了,宣和二年,朕曾跟赵佶做过一笔交易,当时朕就跟赵佶要过你,不过却被赵佶给拒绝了。”
  听李衍提起那笔交易,李光不禁感慨万千!
  那次,李衍用了不到两千万贯铜钱和铁钱加上三千多万贯的玻璃和香皂,从赵佶那里换去了大量的战略物资,更关键的是换走了大量的人才。
  那些人才当中,包括李衍的五虎上将之三韩世忠、吴玠、杨沂中,还包括一大堆梁山军优秀将领,像王彦、吴璘、杨政、郭浩、杨从义、王俊、成闵、解元、王胜、岳超、陈桷、呼延通,这些将领皆是当世悍将。
  很多人都说,大宋的军队之所以不堪一击,全是因为李衍通过那笔交易将大宋的优秀将才全都换走了。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要知道,当初李衍换走韩世忠等人时,他们中级别最高的也只不过是副指挥使,很多甚至只是伍长、什长一类的基层小军官,甚至就是普通的士卒。
  所以,更多的人则认为,是赵佶有眼无珠不识真正的人才,而李衍则是慧眼如炬能从一大堆庸才之中选出真正的人才,然后加以培养运用。
  当初,李衍除了要了韩世忠等低级将校以外,还要了赵开、刘韐、宗泽、李纲、张孝纯、王禀、张叔夜、詹度、陈遘、李若冰等人。
  这些人在那时也全都不怎么突出。
  如今再来看。
  赵开成为户部尚书,为李衍发行纸币,名扬天下。
  刘韐在真定府数败金军,最后忠国而死。
  宗泽如今是残宋最能战的将军,与金军交战十三次,皆胜。
  李纲曾在宋朝最为难之际力挽狂澜救了大宋。
  张孝纯、王禀死守太原府二百五十余日,直至弹尽粮绝,才一个被俘,一个投河而亡。
  张叔夜是在金军第二次围城之时唯一一支来勤王之师,也曾数败金军。
  詹度、陈遘死守中山、河间二府,以至于,河北之地尽失,而二府至今还在汉人手上。
  李若冰改名李若水,拼命护着皇帝不让金人脱去皇帝的龙袍,痛骂金人失信,而被金人所害。
  如今再来看,当初李衍所要的人,很多都是忠臣、能臣、良将,给三五个,就已经是国家的巨大损失,赵佶却只留下了当初处于高位和名声显赫的几个,还没有重用,做了一笔史上最亏本的买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