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721

  十二年前,环州(后世甘肃环县)定远寨大首领李讹移背叛宋朝,写密信给西夏统军梁哆,邀其出兵入宋抢掠粮草,夏军偷偷入侵,围困定远寨达二十五天之久,气焰十分嚣张。
  赵佶命童贯带兵出战。
  童贯衔命来到西北前线,立即作出部署,对西夏展开反击。
  不久,熙河经略使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后世青海乐都南),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步兵五万出会州,童贯率中军驻兰州,策应两路大军。
  刘仲武至清水河筑城,留兵屯守,刘法在古骨龙(青海东都北)与夏军展开激战,斩敌首三千级,大获全胜。
  西夏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在那之后,宋军开始蚕食西夏。
  到了七年前,也就是宣和元年,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分率鄜延、环庆两路兵马出肖关,进击横山。
  西夏军大败,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更是被宋军全数夺取。
  范仲淹、韩琦、李宪和章楶们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徽宗朝时由童贯摘下了果实。
  宋朝的横山攻略取得了完美成功。
  这长达几十年的战略演变,每一次完善都是宋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而最终也证明了不断完善之后的横山攻略,对于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
  宣和之败后的西夏,其实已经处于亡国边缘——尽管那时西夏的核心地区灵夏等地未受损失,但是衡山的丢失已经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兵入兴庆府,灭了西夏。
  为甚么说,西夏丢了衡山,就有很可能被宋朝灭了?横山地区对于西夏真这么重要?
  答案是肯定的。
  横山位于陕西北部,横亘千余里,地势险要,是西夏进攻宋朝的最前沿基地。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分界线——大体上,“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以南则属宋界。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并授德明”之后,党项人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可以说,没有横山就没有西夏国。
  而横山对于西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横山地区不但山势纵横,而且水力丰富,无定、大理、吐延、白马等河流纵横交错,使得横山成为除灵州、凉州、肃州之外,西夏最肥庶之地,以至于畜牧业和农业十分发达,是西夏进攻宋朝最主要的就粮区。
  二、横山东部的茶山、蕸芦山是西夏盐铁的主要产地。
  三、世居横山地区的横山羌,是西夏兵员的重要来源,其勇悍善战,冠绝西夏。
  四、横山地势险峻,十分难攻,西夏于汉界缘边山险之地三百余处修筑堡寨之后,横山就成为宋军北进灵州的第一道、同时也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西夏仰仗横山之险,直接阻隔了宋朝自天水到大同一带的交通线路,同时,西夏军自横山聚集之后,漫长的宋夏边境线随时随处都能成为其突破的目标,庆历大增兵之前,宋朝在西北四路的焦头烂额除了因机动性差外,与西夏占据了横山这一有利的地势不无关系。
  用最容易懂的说法就是,横山对于西夏而言,其重要性就如同燕云十六州对于辽国一般,进可攻、退可守,同时还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基地。
  而失去横山的宋朝,在战略上也极度被动,鄜、延、环、庆、泾、原、秦、陇等州县时刻处于西夏军的威胁之下。
  由于机动性差不利救援,宋朝只能分兵驻守。
  如此,又给了西夏军逐个击破的机会,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场宋军的败仗,无一不是被李元昊利用机动性优势以多围寡而导致的。
  而在进攻上,宋军的被动更为明显——失去横山这个天然的前线补给基地之后,宋军进攻西夏时只能靠民夫负粮穿越七百里瀚海进行补给,一旦后勤接济不上,便只能不战自退。
  可惜!
  就在宋军,准确的说,就在宋西军,攻下衡山马上就可以灭掉西夏的时候,被骄奢淫逸的赵佶倒空了的宋朝,内部乱了,宋朝不得不将正准备收复西夏的宋西军调出来平叛。
  紧接着,好大喜功的赵佶,又发动了燕云之战,宋西军复又北上。
  这让濒临灭亡的西夏,大大喘了口气。
  再接下来,金人南下,灭了北宋。
  西夏趁此机会收复了绝大部分横山地区,原地满血复活。
  紧接着,就在西夏准备趁宋金大战顾及不上它的时候,大举东进,打破困了西夏上百年的禁锢时,大中横空出世,然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不可一世的金军击败,尽复金人从宋朝抢走的地盘,让西夏人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李乾顺跟西夏的一众高层讨论过后,一直认为,大中比大金还凶,不可力敌,力敌必亡,所以,西夏东进之事暂时止步,接下来应该暂时委曲求全,将李衍这个雄主熬死,看看大中下任皇帝怎么样,再图扩张一事。
  于是乎,李乾顺立即向大中发出通使的请求,并在大中同意了之后,赶紧派遣使团来到了东京汴梁城恭贺李衍建立大中帝国……
第七百四十五章
富华甲天下
  ……
  这次西夏使中的使团,带队的是李至忠,他是西夏宗族,又是两朝大臣,当初,李乾顺之所以能娶到耶律南仙,就是他两去辽国求亲而促成的,如今,李乾顺又将他派到大中,其意可想而知,就是冲李衍的女儿来的。
  除了想迎娶李衍的女儿和跟大中结盟以外,李至忠等人此来还有打探一下大中目前的真实情况的任务。
  所以,一进入中界,李至忠等人就开始察看大中如今的国情。
  结果,不看不知道,一看让李至忠等人大吃了一惊!
  虽然在河东的时候还有一些地区处于混乱之中,可等到李至忠一行接近河南境内,就已经看不到战火的痕迹了——到处都是井然有序,到处都是男耕女织。
  从路人的口中,李至忠等人学听说,前段时间在河东、河北、河南闹得沸沸扬扬的张所义军,随着张所被南宋罢免,已经土崩瓦解——其中大部分被大中招降或是歼灭,小部分逃去了长江以南,或是投宋,或是投李,或是投钟,总之,大中境内已经见不到他们的踪影了。
  等李至忠一行来到了东京,发现这里已与他们之前所知的东京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
  让李至忠等人差异的是,他们在东京竟然看到了不少西域商人(大食商人,也就是阿拉伯商人)。
  这让李至忠等人大为惊奇。
  要知道,自从西夏占据了河西走廊切断了丝绸之路后,西域商人已经到不了中原了——西域商人若想要中原的商品,必须从他们西夏的手中购买,这也为西夏带来了很大一笔财政收入。
  不成想,西域商人竟然可以绕过西夏来到中原!
  这让李至忠等人在忧虑西夏有可能要少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的同时,又不禁有些好奇这些西域商人是怎么来到东京的?
  李至忠稳住带他们来到东京的大中官吏,同时派人偷偷接触那些西域商人,跟他们打听他们是怎么来到东京的。
  很快,李至忠等人就得到了一个让他们忧心忡忡的答案——西域商人是从海上来到东京的。
  而且,这些西域商人来到东京的代价很低——他们只要付出一笔并不算太多的钱买一张船票,他们就能坐上大中的宝船从朱罗郡无惊无险的到达大中的各个港口,然后他们可以凭借大中朝廷给他们颁发的临时护照去大中的任何地方,沿路还有驿馆、驿站、驿亭供他们吃住,最关键的是,他们还可以用黄金在遍布大中所有地区的钱庄兑换轻便且在大中通行的纸币,当然,他们还可以用纸币兑换黄金,这大大方便了他们贸易,另外,由于可以用大船走海路贸易,商人们可携带的货物也大大的增加,总之一句话,大中的海上贸易比西夏的陆地贸易的优势大太多了。
  仅此一样,西夏有可能就会没了大半的财政收入,这可怎么办?
  仔细观察过后,李至忠等人还发现,东京不仅有西域商人,还有印度商人,以及数量很少的金发碧眼商人——仔细打听过后,李至忠等人才知道,这些金发碧眼的商人来自更遥远的神圣罗马帝国,那里还在西域的西边。
  另外,不论是西域商人,还是印度商人,亦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商人,在说起李衍和大中之时,无不露出钦佩之色,都尊称李衍为东皇大帝,都尊称大中为大中帝国。
  直到这时,李至忠等人才真正知道大中的厉害。
  这种厉害已经不仅仅是体现在军事力量上的强大,更体现在文治上,综合国力上。
  西夏使团带着沉重的心情随着大中的官吏来到了汴梁城外。
  在离都亭西驿还有大概一里远的地方,大中派来与西夏使团接触的外交官员终于出现——之前的官吏,只是负责将西夏使团带到东京汴梁来,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外交官员。
  双方一见面,为首的两个年轻官员就冲李至忠等人抱拳行礼,道:“欢迎夏使来访,我是鸿胪寺少卿折彦文。”、“欢迎夏使来访,我是鸿胪寺主簿折知常。”
  一听折彦文和折知常所报之名,对府州折家极为熟悉的李至忠等人,脸色就是一变——他们猜到了折彦文和折知常是府州折家的人,而他们的反应,完全是下意识的反应!
  若问西夏人最恨的是谁,府州折家绝对是首当其冲!
  这数百年来,府州折家已杀死了数以十万计的西夏人,早已与西夏人结成了死仇,双方可以说是不死不休。
  而大中竟然安排府州折家的人来接待他们西夏使团,这是何意?难道是不准备跟他们西夏和平共处了吗?
  不过——
  李至忠到底是西夏两朝元老、数度出使其国经验丰富的外交家,他很快收敛心神,道:“老朽李至忠,乃此次使中大使。”
  折彦文道:“在西北的时候,就常听李大人的事迹,若无李大人,可能已无西夏,李大人于西夏可谓有再造之恩。”
  折彦文所指的是李至忠帮李乾顺娶到了耶律南仙,进而才保住了西夏。
  虽然折彦文这话看似是在夸赞李至忠,可实际上却是在说,如果不是靠着辽国,西夏早就亡了。
  李至忠听言,脸瞬间就沉了下去,道:“大夏之所以能一直存留至今,而没像宋辽一样被灭,那是因为大夏五百万人上下一心,同进同退,而非李至忠一人之功!”
  折知常面无表情地说道:“至多三百万,去掉汉人,只有不到八十万,再去掉老弱,不足五十万,而仅仅这五十万中,也并非上下一心同进同退,据我所知,目前西夏共分为三派,他们分别是……”
  李至忠打断折知常道:“这就是大中的待客之道吗?如果是,那依老朽看,我们已经没有去朝见大中皇帝陛下的必要了!”
  折彦文和折知常听言,沉默了好一会。
  最后,折彦文好像有些不甘的一伸手做了一请的手势,同时说道:“我们只是负责接待诸位使臣的,真正与诸位使臣洽谈的是我们寺卿马大人,他现在正在驿馆等候诸位。”
  李至忠听言,一甩袖子,道:“走,咱们去见见那位马大人,若是他也这么没礼貌,咱们立即回去,永不与大中结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