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1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360

  是勋直截了当地问道:“昔日吾出汝等平阳,在临汾县中,凡识文断字或有它一技之长者,皆拣选出来,无能者才送来掘矿。汝既能识字,好读书,如何倒来了这里?”
  贾衢微微苦笑,回答道:“为替家内兄也。”
  原来临汾县令朱彦做事挺认真,他在统计难民的资料的时候,对于那些自称识文断字的,全都要当场测验。贾衢的妻兄名叫柳孚,本来也是个读书人,但在给匈奴人为奴的时候,被打伤了手臂,又向来高度近视——正因如此,在匈奴人看来纯是废物,所以才会把他交给是勋——加之胆战心惊之下无法读写。贾衢听说无所长者都可能被驱出河东郡去,故而假冒其名,帮忙通过了测试。最终柳孚被分派去某县做官役,贾衢却被送来了黑煤窑。
  讲完前因后果,贾衢最后长叹一声:“若知要来此不见天日处,余昔日必不敢为此也。”
  是勋注目贾衢,捋捋胡须,不禁对这个年轻人感起兴趣来了。并不在于贾衢能写会算——这年月识字的人虽然不多,但混迹士人群中的是勋,还真不会把普通读书人当宝贝——而在于贾衢见到自己以后,态度虽然恭敬,但是绝不卑屈,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言辞便给,便颇有当日张德容在左冯翊时的风采。不想草野之间,还有这般人物,其名虽不著史,却亦未可小觑啊。
  “汝是哪里人,表字如何称呼,如何陷身匈奴之中?”
  贾衢答道:“余乃襄陵人氏,本亦县内显族,惜少孤家贫,因而往依外兄于平阳。匈奴占据平阳,不幸被掳为奴。小字梁道。”
  “贾衢贾梁道?”是勋略一沉吟,已知究竟,不禁微笑起来,“汝可愿入我门下么?”
  贾衢之名,是勋几无印象,但加上本籍襄陵,其字“梁道”,脑海中的零碎片段也便得以拼合起来了。史书曾言,此人少年时与同辈游戏,即好模仿军伍之事,其祖父贾习异之,云:“汝大必为将。”口传其兵法数万言。
  长大以后,贾衢自河东小吏做起,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官至豫州刺史,曾经力挫孙权,救出了被围的大司马曹休,死后谥为肃侯。《三国志》中,即以扬州刺史刘馥、兖州刺史司马朗、扬州刺史温恢、并州刺史梁习、凉州刺史张既,与此贾衢等六人合为一传,誉之为“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实汉魏之际的名臣也。
  当然啦,史书上并未用贾衢之名,这人后来改了名字,叫做贾逵,而其长子,便是后来司马家的第一忠犬——贾充贾公闾。
  是勋心中暗自得意:“吾昔荐刘元颖,关中得张德容,不想今日又得贾梁道,此莫非天意乎?”
  是勋自认为并没有什么王霸之气,即便官居侍中,守牧河东,真正有骨气的士人,也不会一闻其名就纳头便拜,如同很多不靠谱的穿越小说那样。然而贾衢被送来矿上,做个小小的计筹员,还每天看到会有死人被抬出去草草埋掉,就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突然间光芒闪现,郡太守竟然要收自己做门客,那还有不满口答应的道理吗?为脱苦海,骨气啥的也便只好抛诸脑后了。急忙下拜:“愿为主公效死!”
  是勋当即就带着贾衢上路,并且很快便为自己能够发掘出这个人才而感到欢欣不已。原来贾衢虽然家贫,贾氏却是襄陵大族,亲朋故友遍布河东郡内,故而他少年时代,各处访亲、游历,对于郡内的道路是很熟悉的。是勋此番北巡蒲子、北屈二县,自然也找了向导,但那些向导多为兵丁、小吏,除了识路外别无所长,不似贾衢,各地的风物、人情,乃至历史、掌故,全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使得是勋旅途绝不寂寞。
  自壶口山北上,不日即抵达北屈县城。县令出城相迎,接入衙署,呈递计簿——全县共户七百,口三千七百,真是贫瘠得令人难以想象……
  而且北屈城防也很薄弱,就跟是勋起家的?邯城有得一拼,土兵不足百名。这样的城墙,一推就倒,这样的兵丁,一扫就空,别说阻挡袁军南下了,就连普通三五十人的匪帮都难以剿捕。是勋望望身旁的夏侯兰、孙汶,二人都是面色铁青,看起来,这北屈县城,是非放弃不可的啦。
  至于老百姓嘛,也不用迁居了,高幹真想要这个大包袱,就让他来背好了……
  出了北屈,继续北上蒲子,估计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所经过的道路本就狭窄,又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必须牵马步行,不过越是这样,是勋等人反倒越是踏实——看起来,并州若派大军杀来,便不可能由此南下,部队根本就排不开嘛,等走到汾水岸边,不用抵挡,他们自己就先累死了。
  是勋几乎就没有心思继续前进,再去蒲子受罪了。那晚宿在野外,他跟随从们商量,夏侯兰和孙汶都表赞同,咱还是赶紧掉头回去吧,贾衢却说:“左右不过两日的行程,主公既为郡守,又岂可不往蒲子巡视?”是勋瞟了他一眼:“又何必劳我亲往?不如任卿为督邮曹掾,代往蒲子一行,如何?”
  贾衢恭恭敬敬地答道:“既是主公有命,衢又焉敢不遵?衢在蒲子县内有一故友,素有智计,可为主公延揽之,未知主公其有意否?”
  是勋随口问道:“哪里人,是何姓名?”
  贾衢答道:“本太原中都人也,先司徒王公(王允)见而异之,后其兄为人所害,乃手刃仇人,举家避来河东——姓孙名资,字彦龙。”
  是勋走得累了,原本铺席于地,斜倚着一棵大树,正在放松腿脚,听了贾衢的话,不自禁地便直起腰来:“孙彦龙?吾当亲往访之!”
第十五章、英雄时势
  孙资孙彦龙,在曹魏政治史上乃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但超过张既、贾逵等名刺史,甚至不在董昭、钟繇等人之下。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是因贾逵的荐举而出仕的,先后担任过河东郡的功曹、计吏,后因上计赴许,荀彧见之而叹,谓:“北方承乱丧已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吏乎!”
  曹操受封魏公以后,延聘孙资进入幕府,与沛郡刘放刘子弃共为秘书郎,出典机要。两人就这么着从曹操的机要秘书开始起家,一直做到曹魏中央政府的副总理(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掌控朝政将近二十年。魏明帝曹叡临终的时候,本欲以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等宗室为辅政大臣,但孙、刘因与曹宇等不睦,改为推荐曹爽和司马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覆灭曹氏的固然是司马氏,但为司马氏铺平道路的,则是孙资和刘放,他们也是灭魏的重要刽子手。
  是勋想要辅佐曹操统一天下,但他终究来自于两千年后,对于曹家是不是能够千秋万载的,完全不放在心上。再说了,他一贯相信“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司马懿得以上台,固然因其本身才能超卓,但鼎足三分的大势和曹家儿孙本身不争气、政治架构混乱,乃是更重要的因素。所以他一点儿都不担心把司马懿推荐给曹操,如今也不担心把孙资给扒拉到自己碗里来。
  终究这两人都是一世之杰,是有本事的,对于曹家统一天下绝对有用,至于日后如何,且待日后再说。曹操自然可以驾驭得住此二人,曹操的继承人,不管是曹昂也罢,原本历史上的曹丕也好,或者更往下几代,要是驾驭不住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历史证明了,在明君麾下,司马懿和孙资等人还是挺忠心耿耿的,就不象刘备,几乎是天生的脑后反骨,绝不肯屈居人下。所以是勋不敢向曹操推荐刘备,但真不担心司马懿他们将来闹出什么事儿来连累自己。
  真要有那么一天,我转过身去做晋臣,虽说难度不小,也未见得就完全没戏啊。
  河北有沮授、田丰,袁绍照样会败,蜀汉有诸葛孔明,刘氏唯传二世,大势所趋,非人力所可挽回也。是勋始终相信,打铁还要自身硬,“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就比方说从来没有中原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会把草原游牧民族放在眼里的,游牧民族的崛起,往往是紧随着和利用了中原王朝的衰败。所以是勋对于匈奴这些外族,也从没想过杀光屠尽,要想消除未来可能的“五胡乱华”,只有尽快统一天下,重建起强大的中原王朝这一条道路可走。
  杀光匈奴,还有鲜卑;杀光鲜卑,还有突厥;杀光突厥,还有契丹;杀光契丹,还有女真……广袤的北方草原,再加东北密林,不可能一直空着那里,总会有不知道哪儿冒出来的小部族填补空隙,然后趁着中原混乱的机会瞬间崛起。在近代社会以前,那根本是阻挡不住的历史趋势。
  是勋在蒲子城内延聘了孙资以后,便得意洋洋地踏上返程之路。
  在原本的历史上,孙资并无出仕河东之意,全靠好友贾逵劝他:“足下抱逸群之才,值旧邦倾覆,主将殷勤,千里延颈,宜崇古贤桑梓之义。而久盘桓,拒违君命,斯犹曜和璧于秦王之庭,而塞以连城之价耳。窃为足下不取也!”这才出山从了王邑。
  但这前提是,郡中仅遣小吏往聘而已。就跟司马懿似的,倘若曹操也象刘备一样三顾茅……豪宅,你瞧他老兄还会不会装病?在这条时间线上,曹操是没有来,堂堂侍中是宏辅可是来了,所以司马懿和孙资全都稍加犹豫,便即束装起行。先不说啥“士为知己者死”的套话了,这些有才能、有志向,颇想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士人,莫不贪图权势者也,则在权势者面前,也自然躬身屈服。
  终究似严光、李泌这般既有能力而又视富贵如浮云之人,五千年历史上一共也没出几个。
  二月初,是勋才刚返回安邑,正打算花大力气练兵呢,便有消息传来,袁本初正式起兵了,浩浩荡荡点起十万大军,真如同沮授等人谋划的那样,进屯黎阳,欲图“渐营河南”。同时袁谭也自青州起兵,会合了刘备,想要一举攻下琅邪郡。并州方向还并没有警讯,在是勋想来,一则公孙瓒尚未平灭,估计高幹会把主要精力对准他和黑山张燕,二则么,并州地广人稀,想要集结兵马攻打河东,须更费时。
  这些消息,都是曹操遣人送到安邑来的,几乎同时,平阳方面也驰来一骑,南匈奴单于呼厨泉遣人呈上了一卷竹简。是勋打开竹简来一瞧,只见上面写道:
  “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才瞧了两行,他就不禁“噗嗤”地笑出声来。这篇文章他熟啊,后世名之为《为袁绍檄豫州文》,乃是陈琳陈孔璋的大作,也算中国历史上名檄文之一了。据说曹操正犯头疼病的时候见到此檄,悚然而惊,竟然不药自愈。官渡大战后,曹操逮住陈琳,问他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你骂我就完了,干嘛要骂我的祖宗三代?陈琳答道:“矢在弦上,不可不发。”我是被逼的呀!曹操深爱其才,于是赦之。
  是勋压根儿就不相信陈琳的撇清,相信他写这篇檄文的时候,就不知道心里头有多爽呢。但凡不情不愿、犹犹豫豫的,绝对写不出这般气势,现不出这般文采来!
  檄文嘛,本来就是要申明自己大义在手,把讨伐对象贬得一文不值,骂骂祖宗三代,泼泼污水,也是情理中事。但是勋始终觉得陈琳这篇檄文搞得有点儿过,“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等语,实在太假——别说曹操没敢公开掘坟盗墓,就算公开干了,也不敢设置这种名字的官职啊。
  两千年后的网络上,竟然还有人真信这个,还拿出来说事儿,是勋当时是每见必喷。
  他一边想,一边往下读,读着读着,就觉得不对了,这少了一段啊。再仔细一想,不错,原文中确实有:“故太尉杨彪,典历二司,享国极位。操因缘眦睚,被以非罪;榜楚参并,五毒备至;触情任忒,不顾宪纲。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义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但在这条时间线上,袁绍动兵动得比较早,曹操就还没有收捕杨彪呢;至于赵彦,曹操借口他跟董承谋反之事有牵连,给下了狱,罪名虽然未必属实,却也比原本历史上要象样,所以不大好拿出来说事儿。
  从头到尾读完,是勋就不禁有些手痒,心说我不如也来写一篇檄文,对抗一下陈琳吧——想当年在邺城郊外,那就是我的手下败将,岂能让他专美于前?虽说自己从来没有写过檄文,但肚子里好歹还存着几篇后世的样板,拿来修一修,能有多难啊?
  当下铺开一张麻纸,提起笔来,蘸饱了墨,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字句便是:“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篇唐朝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记得最熟,好,就它了!
  于是动笔写道:“大将军袁绍,性非和顺,地实寒微……”一句话写完,笔管高高抬起,却再也落不下去。他心说袁绍的名爵在曹操之上,所以敢直接指着鼻子骂“司空曹操”如何如何,自己要代曹操写檄文,可不能直接“大将军袁绍”如何如何啊。身为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可讨伐任何朝臣,身为司空讨伐大将军,这事儿怎么听怎么别扭……再说了,“性非和顺”这种字眼儿,也不合适安在男人身上啊。
  他还记得前世曾经看过某篇穿越文,就真敢照抄《讨武曌檄》,明明讨伐目标是个男人,还“性非和顺”、“狐媚偏能惑主”,自己那可是当场就弃文的!
  当下“刷刷刷”把这句话给涂了,仰面朝天略想一想,改写为:“汝阳袁绍本初者,名出世宦,地实寒微,伧婢之子,苟合而生……”
  袁绍为汝南郡汝阳县人,本为庶出,据说他娘身份很低。究竟有多低呢?在史书上,袁术跟袁绍争夺袁氏大家长位置的时候,就曾经骂过他“婢女所生”,所以是勋不但拿这事儿开头,还干脆泼污水,说是他爹娘“苟合而生”的袁绍——根本不是正式的妾,完全不合法,袁本初就一私生子!
  是勋觉得自己挺卑污的,但是没办法,这年月很讲究家世和嫡庶,袁家四世三公,在家世上抹不了黑,那就只好在嫡庶和合法性上想辙啦……
第十六章、讨袁绍檄
  是勋想为曹操写篇檄文来讨伐袁绍,可是才开头就觉得挺麻烦。这年月世家大族掌权,所以骂人也习惯揪根儿,根儿红肯定苗儿正,家世寒微,肯定品德也有问题。比方说曹操,那就值得深挖,他祖父是宦官,虽说名声还算不错,但这年月士人普遍憎恶宦官,所以陈琳才敢骂“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至于其父曹嵩,是勋见过其人以后,深为陈琳“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等语而喝彩——真是说得太入木三分啦,曹老头儿就那德性!
  但是袁家祖上,就不怎么好骂了……
  是勋想来想去,最终只好算了。袁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自己真要是罔顾事实,把他们整个儿家族都骂了,平白在士林中树起无数敌人来,肯定得不偿失。咱还是就光骂袁绍一个好了——
  “……绍谗慝恣纵,暴虐无亲,阴图篡僭,窃位放弟……”话说袁公路要见到我这么骂袁绍,心里一定会很爽吧?
  写到这儿,不禁又定住了,心说我还真是不怎么会骂人啊,过于恶毒的词汇,这肚子里就掏摸不出几句来……算了,不空对空了,咱说点儿实事儿:
  “……虽倚高户,数典奈何忘祖;弃亲宵遁,须眉宛若巾帼。公战而怯,前酗酒滞于酸枣;私斗而勇,后狗窃乃得冀州……”前一句说袁绍抛弃亲眷,逃出雒阳,以致袁氏一门多为董卓所杀;后一句说他率军讨董,却在酸枣逡巡不进,转眼又袭击盟友,吞并了韩馥的冀州。“须眉宛若巾帼”,这是想到原本历史上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装的事儿了。
  接下去再写:“……其图割据,一如隗嚣之横陇;诡言兵谏,何异刘濞之反吴。乃以为天下皆眚者耶?!”什么“曹氏隔我王路”云云,搁后世有个专有名词,叫做“清君侧”。因而是勋就说啦,袁绍在河北,就如同隈嚣一样,是公开分裂,谋图割据;他攻打曹操,就跟吴楚之乱打着诛灭晁错的旗号是一样一样的——你以为天下人都瞎了啊,就瞧不明白你的真面目啊?
  写到这儿,思路逐渐顺畅起来:“神器至大,有德乃居,汉家泽被,莫敢不从。然前天子归于雒中,绍鄙勤王之勋;车驾迁乎许县,反起觊觎之意。其刻剥河北,甸人为罄,骤做祸乱,淫刑斯逞。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是乃穷奇灾于上国,猰貐暴于中原,若逞其恶,则三河纵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斯百姓歼亡,殆无遗类……”这后半段基本上是照抄祖君彦的《为李密檄洛州文》。
  话说祖君彦这些话虽然大多空对空,但实在骂得有够恶毒的,是勋脑子里就不禁又冒出了两千年后朝中社某些奇葩言辞来,忍不住就接下去写:“……实乃千古逆贼,皇天岂戴腐臭;人间丑物,狗彘不食其尸!”只可惜,“有势力的皮条客”、“亚洲希特勒”之类词儿肯定不能用……
  骂完袁绍,接下来该捧曹操了,这倒可以大段抄袭《讨武曌檄》的原文:“司空曹操,相国苗裔,公侯冢子,乃奉先君之成业,荷炎刘之重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所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王帜,誓清妖氛。东连徐方,西尽雍凉,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居鼎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时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乃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中间省掉了“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句。开玩笑,袁绍又不跟武则天似的不但掌控了朝政,还掌控了全天下,这话放曹操身上都不合适……
  虽说这么一来,结尾实在是不给力,可是仔细想想,貌似自己记忆中的檄文,能于结尾处奇峰突起的,也就骆宾王了吧,这还真不是檄文的普遍格式……罢了罢了,这么着就成了。
  陈琳所作的檄文,后世名之为《为袁绍讨豫州文》,这里的“豫州”,就是指的许都周边地区。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左将军领豫州刺史”指刘备,原本历史上是受陶谦所表,在这条时间线上是受袁谭所表——袁绍根本不承认曹操任命的刺史袁涣——“郡国相守”则是指豫州各郡、国的长官。
  也就是说,袁绍想要通过陈琳这篇檄文来拉拢并促其倒戈的主要目标,是豫州的地方官员。檄文开头提了刘备,结尾处提到“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鲜于辅)协同声势”,也就是说,他把冀青幽并四州定义为自家势力,把刘备、鲜于辅和刘表定义为友军,同时把曹操孤独一个定义为敌人,把豫州地方官员定义为可拉拢的对象。
  这是最大程度地扩充本方的力量(其实刘表、鲜于辅都只是口头呼应而已),力图形成雷霆万钧的重压,同时最大程度地压缩敌对的力量,分化瓦解,只诛首恶。正如太祖爷所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但是是勋觉得,这还不够。自己要是模仿陈琳,针锋相对,上来就应该写:“冀州守相”,然后文中再提出“司隶与兖、豫、徐三州”,拉上吕布、张绣来陪绑,可是这事儿说得太过清楚,反而显得小家子气。我如今代表的是曹操哎,曹操代表的是朝廷哎,在朝廷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岂独四州而然?我还用一一点名打关照吗?
  所以他照抄骆宾王《讨武曌檄》的结句“移檄州郡,咸使知闻”,希望曹操把这篇檄文撒得满处都是,而不仅仅局限于冀州,也不仅仅局限于袁绍的四州地盘儿。
  当然啦,陈琳的檄文虽然明指豫州“郡国相守”,但不会真的只发给豫州各郡,比方说,往南匈奴就也送去了一份儿。只是这种骈四骊六,文采斐然的檄文,投于匈奴当中,无异对牛弹琴,呼厨泉压根儿就瞧不懂,也没兴趣去研究,既然已经跟是勋达成了联合的协议,那便干脆转送到安邑来了。
  是勋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才终于完成了这篇檄文。第二天起来又读一遍,没什么需要修改的,于是誊清一份儿,遣人将之送抵许都,同时附信建议曹操,不但要把这篇自己“撰写”的檄文抄送各州各郡,还最好张之于各处城门及通衢之上,使得天下士人咸与知闻——反正咱们纸张多,抄起来也方便,往墙上贴更方便。
  目前,就是要和袁绍抢夺舆论、士议,争取占据道德的至高点!
  舆论战暂时告一段落,曹操会不会听从是勋的建议,还在未知之数,是勋接下来就必须把全副精力都放在真正的战役准备上去啦。袁家既已向徐州动兵,那么估计高幹很快便会侵入河东。蒲子、北屈必不可守,是勋首先要守住皮氏和冀亭,还必须协助南匈奴,在临汾谷地迎战敌军。
  终究匈奴人并不可信,倘若受到的压力过大,很可能会临阵倒戈,而倘若是勋手握着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随时都有可能加以增援,则呼厨泉的抗压能力就会无形中加大。
  只是,除了从许都带来的那两千兵暂且不论,就本郡所募仅仅操练了不到一个月的四千人,可实在没法让是勋放下心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