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1072

  博士仆射周青臣已经离开,留下的只有李斯、冯去疾和陈旭三人。
  坐在铺着熊皮的大椅之上,每个人面前都是热气腾腾的一杯紫云仙茶,大殿中的宫女和宫人全部都退出大殿,殿门紧闭,数百卫尉禁军和玄武卫将紫宸殿防卫的水泄不通,闲杂人等全部都被驱逐在数十丈之外,任何人不允许靠近。
  今日朝议上李斯提议焚书之举之所以很快便传播出去,还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多了,而且淳于越闹得动静也太大了,虽然皇帝并没有准奏,但李斯的提议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一下就点燃了百家门徒的怒火。
  “清河侯,陛下已经安抚诸生,但若是拿不出合理的疏导之策,这聚在咸阳的百家方士一样会动荡不安,今日不乱日后必乱!”都入座之后,李斯脸色阴沉难看的说。
  李斯今日可以说是被一巴掌打的有些灰头土脸,不光提议的焚书之策没有通过,还被吓了一裤子尿,一想到陈旭方才所说有方士要求用太乙神雷和他同归于尽,他便感觉浑身汗毛倒竖,一股凉气从脚底板冲到泥丸宫。
  而陈旭却根本不在乎,他连千古一帝的秦大大都能够欺骗和忽悠,惊吓一下李斯是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
  毕竟这个野蛮的时代,仙家弟子这个光环还是很稳固的,生命值加倍不说还带自动回血功能,皇帝都不敢轻易动他,李斯自然更加不敢动他,最多是理念不合不互相往来罢了。
  而平日陈旭也不怎么喜欢和朝堂之上的大臣了来往,因为基本上尿不到一壶,陈旭做的最多的就是默默无闻的搞各种创新,然后拿给皇帝看,讨好皇帝才是他能够改变大秦的唯一方法,李斯冯去疾也只是皇帝手下两个高级打工仔而已,不值得他去拍马屁。
  “百家门徒传承各自不同,但总结起来无非三派!而这三派皆与我大秦推行的法术治国的理念有很大分歧,思想不一,才有今日之乱!”陈旭说。
  “哪三派?还请清河侯明说!”秦始皇点头问。
  “第一派,是为黄老学派,起源于黄帝和老子,治国主张无为而治,其中最贤者有尹文、庄子、列子等,这个学派在前齐的稷下学宫影响巨大,百家门徒受其影响也最广泛,因此很多学派都以黄老之术为治国理念,主张修生养息轻徭薄赋,因此这个学派与我大秦的理念最为不和,李相以为然否?”陈旭说完之后看着李斯。
  “然!”李斯端着茶杯依旧脸色阴沉的点头。
  “第二派,是为儒家学派,起源于孔子,治国主张师法商周传统,讲求师古尊礼上下尊卑,教习六艺,门徒众多,最贤者为孔孟,百家门徒受其影响也非常巨大,李相师尊荀况,也是师承儒学,不过在儒学的尊礼之上又注重法术,这个李相应该最清楚!”
  李斯没有说话,但还是微微点头。
  “第三派,是为墨家学派,起源于墨翟,治国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这个学派因为理念既不附和商周古礼,又不附和诸侯君王,墨守成规而不通法变,因此门徒行事固拗不与众同,诸位应该早已知道墨徒的秉性,我就不再复述。”
  “不错,儒墨两家被尊为当世两大显学,而黄老则为起源,百家门徒受这三派影响最大,皆于我大秦眼下推行的法术治国差异甚大,特别是墨家,理念格格不入,不然当时朕也就不会发下谕令奢制墨家驱逐墨徒,那些臭规矩实在让朕感到厌恶!”秦始皇听完之后点头说。
  “清河侯所说的这些和疏导百家方士有何关系?或者说清河侯更加崇尚哪一家的治国理念?”李斯语气生硬的问。
  “这三家的治国理念皆不合时宜,旭最崇尚的乃是荀况的法礼治国!”陈旭淡淡的说。
第429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何?”
  陈旭此话一出口,不光秦始皇愣了,就连李斯都差点儿把滚烫的茶水灌鼻子里面去了,然后三个人一起看着陈旭。
  “我大秦扫灭诸侯,上承商周,下继未来,正是处于承上启下的一个崭新时代,车同轨、书同文、废井田、置郡县,如若再征服岭南和西北匈胡,必将囊括四海八荒,则古往今来我华夏从未有如此辽阔之疆域,因此我大秦治国,则不能完全照搬周制,需要摸索到一条让我大秦繁荣昌盛传续万代的不同道路,墨家理念太过固拗,诸侯都无法接受,我大秦更不能适用,黄老之法太过散漫,无为而治会大大虚弱朝堂的控制力度,在如今天下刚定六国余孽还蠢蠢欲动之时,万不可适用,至于儒家,又太过尊崇古礼讲求尊卑,不利于求贤取士,从我大秦百年崛起来看,光有仁德礼义并不能让国家安稳,因此我认为,治国之道要法礼并举,儒道并用。先贤总结了如此多的治国理念,难道传承至我大秦,我们竟然找不到一条能够让我大秦传续万世的治国良策,岂不是说我等后人不贤不孝,而如今李相竟然还要焚烧先贤理论,试图独法而尊,妄图用一家之理灭百家之理,就犹如明明身处一片美味果园,却偏偏只取一种食用,岂非迂腐?”
  “旭之所以说推崇荀况的治国理念,就是因为荀况继承了儒家学问,又发扬了太公望的法术思想,集老子、孔子、管仲、李悝(kui)等诸多名家先贤理论融为一体,提出了法礼治国的方略,明分使群,隆法重礼,李相追随荀况学习,难道不是因为觉得荀况的治国理念可以让你有朝一日能够辅佐一位君王开创辉煌大业,而且能够位居公卿之位么?而如今李相你已经做到了,但身居高位的李相却忘记了你师尊荀的一句话……”
  陈旭说完看着李斯。
  最近半个月要办报纸,陈旭因此也天天泡在报馆,而报馆收集的各种书籍堆积成山,百家语录和先贤诸子的典籍可以说无所不包,因此陈旭也就恶补了半个月的先贤学问,加上身边还有陈平丘乘付安等一大批方家名士,各自也都是饱读诗书典籍之辈,不懂就问,问了再问,因此这半个月下来,陈旭感觉自己终于算是入门了,也总算是把后世传承两千年的老祖宗文化学到了一点儿皮毛。
  太深奥的理论不敢说,但起码后世流传的一些名人的书籍还是读了不少,不然今天也就说不出来这么多的东西。
  俗话说入乡随俗。
  陈旭既然来到了这个两千年的时代,平日耳濡目染的也记了不少,加上这半个月填鸭式的记忆,总算没有掉链子。
  李斯脸皮轻轻地抖了几下说:“还请清河侯名言,斯忘记了师尊的哪一句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旭微笑着说。
  李斯沉默许久,呆呆的看着手中的茶杯冒出的袅袅热气,然后颓然的叹口气低声说:“不错,师尊当初写下劝学篇,以物喻理,教导我等弟子礼法先贤,学会思考,尊德守礼,随机应变,才能让自己更加出类拔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篇劝学李斯当年一定熟记在心,但自从离开师尊之后应该就再未放在心上,就如同后世的中学生一样,年轻时学到了无数的知识,但参加工作后便抛之脑后,年复一年日如一日再无求学之时的初心,此时陈旭提起,他竟然慢慢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一字一句开始低声诵读师尊的劝学名篇。
  房间里很寂静,陈旭脸色平淡,秦始皇默然不语,冯去疾无悲无喜,就只能听见李斯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
  劝学篇洋洋洒洒两千言,李斯竟然一字不落的全部背完,而背完之后,李斯颓废的脸上竟然露出一丝轻松的神情,看到房间里三人都看着他,这才醒悟过来,赶紧站起来整理一下衣服对着秦始皇行礼:“陛下恕罪,臣失礼了!”
  “无妨!”秦始皇摆摆手,脸上也露出微微的笑容说:“这劝学篇朕未读过,但听李相诵读,朕也感觉获益匪浅,荀况真不愧为大贤,比之儒道先贤之理更加可通透明晰,足以和孔、老并列,尊为荀子丝毫都不为过也!”
  秦始皇的这个评价可非常高,不光李斯激动,就连一脸平静的冯去疾都有些动容。
  “荀况之言,融汇儒、道、法、名诸家于一体,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独创法礼治国的理论,其实才是最为顺应时代的治国方略,我大秦能有今日之气象,李相功不可没,但李相进焚书之策,实乃毁我华夏之根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辈必须融汇百家,学用古今,将荀况的理论更加发扬光大,才能开创我大秦万世辉煌基业,我华夏才能万万年长存,这些绝非一家之言能够做到……李相觉得我清河酒楼的饭菜好吃吗?”
  陈旭说着说着突然一个大拐弯,秦始皇和李斯冯去疾本来听的认真,突然差点儿都翻车了,一个个脸皮轻轻抖动,李斯更是目瞪口呆半晌才点头说:“清河大酒店的食物堪称绝世美味,斯吃过两次,至今仍旧余味难忘!”
  “清河酒店的菜肴之所以美味,不外乎有好的食材,好的佐料,好的厨工,好的烹制方法,但这些食材自古有之,非是我独创,只不过我将其花心思精心烹制,这才有满桌的美味佳肴,诸子百家的理论就好比食材,百家门徒就好比油盐酱醋,而两位丞相就是厨工,这些食材做出来的菜最后好不好吃,全在二位掌控之中,我们做菜总不能只放盐对吧,必须根据食材的不同调和五味,才能最终做出一桌丰盛的筵席,治国一如其理,先贤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李相以为旭说的如何?”
  李斯默然不语。
  李斯如今已经年过六旬,年龄比王翦还大,但因为保养的比较好,平日也非常注重仪容,因此看起来就和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差不多,在当今朝堂之上,是属于年龄和资历最老的人。
  但人老必然就会慢慢昏聩,因此在陈旭看来,李斯现在因为位高权重加上年龄太大,很多事情已经开始糊涂,已经不适合继续呆在左相的位置上,而大秦眼下却正是如日中天蓬勃发展之时,绝对不能依靠这匹老马拉着往前走,俗话说老马识途,但这匹老马明显已经老糊涂了,而且眼瞎,如果任其继续拉着大秦这辆车继续跑,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带沟里去。
  “我大秦眼下犹如一辆马车,陛下就是驾乘的车夫,如果想要这辆车平稳奔驰,则须以德为轴,以礼为辕,以仁义为轮,以黄老之术为辔,以法为缰,以百家门徒为马,以万民为道,合天下之力,我大秦才能勇往无前,如若废百家,就是废车马,空有缰绳在手这车也跑不起来,李相如若还不醒悟,我大秦必然毁于你手,而你李斯……也必将成为万夫所指的千古罪人……”
  陈旭丝毫不给李斯面子,当着皇帝的面直呼其名而且大声怒斥。
  对于李斯,后世的历史毁誉参半。
  前期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置郡县同车轨文字的确功劳非常巨大,但从焚书开始,李斯便开始把大秦这辆马车带歪了。
  后世人都说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所致,但这个说法陈旭一点儿都不认同,因为中华文明其实在秦朝以后基本上就没怎么进步过,一直还是在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诸子留下来的老本,荀况都能够融汇各家成就自成一体的治国理论,李斯这个高徒不应该不知道,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老糊涂了才出的焚书这个昏招。
  陈旭虽然如今官职并不高,但他却丝毫都不惧怕李斯用权势来压他,何况今日陈旭进入皇宫就用太乙神雷明目张胆的吓唬了一下,仙家弟子这个身份足够让李斯惊恐害怕,何况陈旭眼下还是秦始皇非常器重甚至是敬重的人。
  看着眼前这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听着他的呵斥,李斯脸色苍白。
  “就算清河侯所言有理,但所谓知易行难,百家门徒每日汹汹喧闹,你又如何化解,如若不能,长此以往也必然生乱,到那时悔之晚矣!”沉默许久之后李斯声音沙哑低沉的说。
  “不错,如若清河侯没有好的方法,某也觉得焚书并非像你说的如此严重,但如今陛下为你所请,已经亲口安抚诸生不会焚书,这个结你必须解开,不然陛下将威信扫地!”一直旁观不语的冯去疾开口说。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陈旭站起来对着李斯拱手,“李相,这句话你应该听说过吧?”
  “此乃我师尊所说!”李斯脸色难看的点头。
  秦始皇和冯去疾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彼此的脸上看到了震惊。
  两人都不清楚陈旭为何对李斯的老师荀况的话怎么会这么清楚,要知道荀况去世差不多才二十年左右,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教出了两个名声巨大的人物,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但要说荀况的理论在眼下的大秦并不算出名,许多言论也流传的并不广,再就是诸子百家理论眼下异常蓬勃兴盛,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就算是在方家名士中名声很大的渭河学院的院长安鱼粱,平日教课都不太教授荀子的理论,而是更加侧重于诗书这些纯文学性的知识,因此陈旭方才说到的一些话冯去疾和皇帝都不知道。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陈旭身边还有一个荀况的徒弟,那就是科学院的副院长张苍。
  而且为了置办大秦都市报,陈旭自然要把后世学者高度推崇的荀子也找到,何况荀况还是李斯的老师,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在朝堂对付李斯,必须用李斯学过的知识来对付李斯才是最为有效的,因此陈旭专门让张苍收集整理了一些荀子的著作和言论,不过张苍似乎对于荀子的一套理论也不怎么感冒,干脆跑到城外的渭河学院,找师兄安鱼粱要来一套手稿丢给陈旭就算完事,而这套手稿还是南阳学院的副院长封子安编写的。
第430章
撕破脸皮
  在这个时代,先贤诸子的理论和言论基本上都是弟子帮忙收集整理的,然后汇编成册传世下去,这也是发扬各自门派学问和尊师重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而给自己的老师汇编学问,也是每一个徒弟都感觉非常神圣和严肃的事情,一般都会认真编写反复修订,并且还要让同门师兄弟阅览斧正。
  而封子安和安鱼粱编写的这一套荀子丛书,也收集整理了荀况的手稿、著作和言论,用麻浆纸誊抄的工工整整,包括《劝学》《天问》《非相》《不苟》《君道》《儒效》《天论》等名篇,加上一些整理的言论,足足有厚厚六七本,当时张苍拿过来丢在陈旭的办公桌上,把陈旭吓的眼珠子都差点儿掉出来。
  “眼下诸子百家兴盛,在李相看来是乱象,但在旭看来,却是天下繁荣昌盛之象,我们身在这个时代,当要应之以治,而不能应之以乱,是吉是凶,全在我们一念之间,百家门徒汇聚咸阳无所事事自然生乱,但所谓堵不如疏,只要让这些人有事情可以做,这种乱象自然消弭无形!”
  “陛下,其实疏导之策上次臣已经提过一次,就是分而化之,用分化之法将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一一化解,自然就安稳无虞,只要分化得当,这百家门徒还可以成为推动我大秦政治和民生不断改善的一股极大动力!”
  “还请清河侯坐下细说!”陈旭逼叨逼叨了半天,现在好不容易说到重点,秦始皇自然也神情严肃的开始倾听。
  “臣办报馆,从咸阳找了十多个编辑和数十个书吏校吏,上百人整理汇编半个月,方才有了上午在朝堂看到的那份大秦都市报,而这份报纸每旬一期,因为内容广泛,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去民间收集整理资料,而所有这些人都是都是李相口中无事生非之徒,但臣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些人许多以前都做过书吏,品德不差,知识渊博,不然这份报纸也就不会如此精彩!”
  “但咸阳和天下百家门徒何其多哉,我们总不能让他们都到报馆任职吧?”冯去疾疑惑的说。
  “报馆之事我只是打个比喻,这就是分化百家门徒的一个很小的方法,眼下咸阳还有两个地方也汇集了不少民间闲士,第一就是大秦卫生院,里面有无数医道术士,以前这些人很多也都无所事事,但眼下都进入卫生院研究医术编著医书,而且听太医丞徐福说,眼下全国的医士都以进入大秦卫生院为荣耀,这些医道术士,以前许多都是在各地混吃骗喝……”
  秦始皇听的面皮微微抖了几下。
  “还有如今的大秦科学院,除开匠工之外,还汇集了上百位精通数学和机关的术士,以及许多充当监吏和文吏的文士,以前这些人也都是闲人,因为一身所学无处施用而无所事事,整日混迹在曲园杂舍。”
  “这的确是一个分化之策,可惜无法全部容纳,不然倒是真的可以化解百家门徒继续这样扰乱民间!”冯去疾捻须点头。
  “冯相其实可以想的更远一些,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换一个眼光去看就可以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可以设置更多如同卫生院、科学院和报馆类似的部门,让这些闲士进入其中,让他们有事可做便不会惹是生非,比如修史,比如设立学校,比如设置书局,比如设置工学院……”
  “还请清河侯细说!”冯去疾来了兴趣。
  “修史就是编撰史书,我华夏自上古传承至今数千上万年,其中历经夏商周三朝,三皇五帝虽然皆有记录,但却史料混乱,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和认同,加上商周王位传承和分封的诸侯,传承更加混乱,百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因此可以集结一大批百家门徒中的精英人士,将这些史料进行汇编整理,编写一套华夏历史书库,以此正本清源,让天下百姓对我华夏传承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使得我华夏再传承千年万年依旧能够追古溯源,免得时日太久史料断绝忘记了根本,此事不可一蹴而就,可能耗费数年甚至十多年的时间,而参与其中的人将再无精力和时间惹是生非!”
  “还有就是设立学校,我在清河镇的时候开设过一所小学,请镇上的三老和会计算的仓吏教授七到十岁的孩童学习识字计算,全国三十六郡八百余县数万乡镇,分别在乡镇设立小学,在县城设立中学,在郡城设立大学,在咸阳设计京师大学堂,聘请百家方士中熟悉熟读典籍品德高尚的名士作为教授,小学三年为一期,教授识字和计算,中学两年为一期,教授经史子集和礼仪,大学两年为一期,主要学习治国方略和君子六艺,然后从大学之中择优录取一部分进入京师大学堂再学习两年的律法和政务处理,小学毕业可任乡吏,中学毕业可任县吏,大学毕业可任郡吏,而京师大学堂合格的学生,可充入吏部任郎职,作为我大秦后备官员,然后淘汰更换掉如今郡县之中怠慢无作为的官员……”
  “书局,和编撰史书差不多,不过就是整理百家理论,编撰对于民生社稷有用的书籍,比如栽种、嫁接、畜牧、开矿、冶炼、修路、修渠以及介绍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测算天时阴晴等各种书籍,还有诗书礼乐、法令律令,制作工具、烹制美食等,同时书局还负责编撰和规范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校教授的内容,力求全国统一教材,而这些书籍编写出来必须经过监管署衙认可之后才可以印刷出来通传天下……”
  “如今科学院研究了许多东西,但很多因为人手问题无法推广,因此还可以设立工学院和农学院,以此培养大批精通农业栽种、畜牧养殖、工具制造、水渠修建、架桥修路、金属冶炼等类型的匠吏,安排到郡县任职,以此快速推广科学院的成果……”
  陈旭咕嘟嘟一口气把茶水喝光之后这才歇了一口气说:“陛下,一旦这些全部落实完成,百家门徒自然就会被分化疏散,有了稳定的工作就不会整日无所事事,而这些人所做的工作,也将会对我大秦将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我大秦无论官吏都还是推荐和举荐,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学校的设立则会规范官吏的任用,京师大学堂就设在咸阳,每次考试陛下也能通过学子的策论判断优劣而委派不同的官职,而且各郡县的官员也要采用五年或者八年轮换一次,考核落后或者年迈昏庸者将其淘汰,换上年轻有为的官员,只有这样我大秦从朝堂到地方的官员才会有活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