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3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4/1072

  “用马车肯定代价比较高,而且比较慢,其实可以通过水路!”一群人都摸着长长短短的胡须,沉思片刻之后计通说。
  “用船的确是快,如今正是夏季,渭水湍急,船舶顺渭水入大河,再到齐郡和东郡,估计最多不过三日,而用马车走洛阳大梁等地,起码要半个月!”陈平眼睛一亮点头说。
  “但是用船也得有商贾愿意帮忙才行,商贾皆都是见利忘义之辈,没有半分好处恐怕没有人会响应!”丘乘摇头。
  “呵呵,这件事好办,在后面加一句,如若愿意帮忙的商贾,将在后期的报纸上免费为其登载一条广告!”陈旭笑着说。
  “侯爷,何为广告?”所有人对这个新名词产生了莫名的兴趣,全都一起看着陈旭,因为陈旭每次说出一个新名词,都会是一种全新的东西。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其实就和通传谕令张贴皇榜差不多,就像这些谕令,如果我们不登载在报纸上,那么要想让人家喻户晓,就需要专门安排人张贴到人多的地方,并且还要安排人大声宣读,这样老百姓才知道谕令的内容。但广告就更加简单,比如这个商贾是药材商人,他需要收集某些药材,但别人不知道怎么办,他就需要到处去宣传,然后人们口口相传,时间长了,他需要药材的事情知道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但这种宣传速度慢范围小,咸阳的药材商到了大梁或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不知道,因此他要想在大梁做生意,又必须慢慢宣传,即便是花钱雇人到处宣扬,这个范围也很小,但如果这个商人花钱在我们大秦都市报上登载一条信息,言明要收购的药材种类和数量以及价格,你们认为效果会如何?”
  “嘶~”报馆的一群高级职员几乎同时吸了一口凉气,然后互相对望一下之后陈平神情激动的拱手说:“侯爷,大秦都市报一期销量光咸阳就稳定在三万份以上,余下还有近五万份会在一个月之内陆续销往大秦数十郡数百县,如果他在报纸上登载这条消息,恐怕一个月之内整个大秦读书识字的人都会知道药材商的存在,他每到一处只需要言说自己是报纸上登载消息的药材商人,当地人自然就都知道了!”
  陈旭笑着点点头说:“不光是如此,只要他登载这条消息,即便是他足不出户,也会有全国各地的药材商人上门来找他,把他需要收集的药材送上门来卖给他,因为他已经随着这份大秦都市报名满天下,天下的药材商人都知道他的存在,又或者还有大量需要这些药材的商人找上门来向他求购,他坐在家里就能把生意做到全国,这就是广告的威力,同时也是我们大秦都市报的力量,而只要我们好好的把握这个力量,大秦都市报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金山银山,又是一把锋利的篆刀,在我们宣扬理论的同时,也会带来数不尽的钱财,再过几年,诸位皆都像李顺现在一样名利双收,住大宅享娇妻美妾,出门马车奴仆,进门前呼后拥,可位列朝堂指点江山,又得天下士族尊崇和敬仰,何乐而不为!”
第556章
信仰
  陈旭一番话,只说的房间里所有人都眼冒精光,一个个就像突然吃了大力丸一样跳起来擦拳磨掌。
  “侯爷放心,我等这就去赶紧把灾情、谕令、征集衣服的消息和请求商贾帮忙的广告都排版出来,明早一定开始散发售卖!”
  “侯爷,您说的广告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满屋子人中还是还有些不太相信,正是如今名利双收的李顺同志。
  “李大人,恐怕你是还没见识到我们大秦都市报的威力,要不要我们登载一条李顺大人昨夜混迹不夜天街,包下十位歌姬纵情一夜不归,今日早间发现赤身裸体卧于大街的消息,保管一天之后,您的名声会再次响彻咸阳,一个月之后响彻整个大秦天下……”付安拍着李顺的肩膀开玩笑说。
  “呃,还是勿要,无论真假顺必然名誉扫地,恐以后无脸见人也!”李顺脸色一红赶紧摇头。
  “哈哈哈哈,李大人竟然害羞了,莫非昨夜真的去园子里招了十位歌姬彻夜未归?”另有几个人一起哈哈大笑。
  “没有没有,未曾彻夜未归,只到戌时而已……”
  “混账,竟然真的去逛院子了,如何对得起小芸在家含辛茹苦帮你照顾老娘养育驹儿?”丘乘大怒,伸手一把揪住李顺的耳朵。
  “啊,舅父饶命,顺再也不敢了,昨日是有几位同归的将军和官吏邀请,我不好推脱也!”李顺被舅舅当着满屋子人和清河侯的面揪住了耳朵,虽然丘乘不过是一个郎职的闲官身份,但他一个皇帝亲口御封的下卿也只能捂着耳朵求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住上大宅莫非又想娇妻美妾,那些宴请你者,不过是投你所好而已,你与老夫言要当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你的大丈夫之志呢,哼!”丘乘怒喝。
  李顺瞬间羞的满脸通红低头不敢言语。
  “丘兄莫恼,逛园子也非是不能做大丈夫,我们赶紧去准备报纸!”一群人赶紧七手八脚的把丘乘拉住。
  丘乘也知道这样很让李顺丢面子,因此呵斥几句之后松开了手,然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冷声说:“侯爷要报馆安排记者去灾区采访,你回家准备一番,明日老夫也跟着一起去,开办报纸这两月你不在咸阳,侯爷的教诲都不曾听到,但你要记住自己的本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存仁心守道义,才能让大秦都市报成为能够主导大秦言论的喉舌,出去见识一下灾民的疾苦,莫要忘了自己先前的贫贱!”
  “顺牢记舅父教诲!”李顺只能臊眉撘眼儿的赶紧拱手作揖认错。
  一场热闹过去,报馆很快恢复了宁静。
  就在陈旭准备离开的时候,安鱼粱带着两个学生急匆匆而来。
  “原来鱼粱公今日也在报馆,旭失礼了!”陈旭赶紧对着安鱼粱拱手行礼。
  “安鱼粱拜见清河侯!”安鱼粱还礼之后犹豫了一下说,“侯爷,方才听闻齐郡和东郡两郡爆发水患,冲毁百万亩粮田,冲毁民宅淹死人口牲畜无数,老朽特来请求一件事?”
  “鱼粱公请言?”
  “陛下谕令老朽方才已经知晓,侯爷要在咸阳征集衣物运送去灾区,我渭河学院有数十位年轻学子,整日只会读书写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此老朽想安排他们为此次赈济灾民出一份力,侯爷可以安排他们去帮忙收集整理衣物,也好让他们领悟一些脚踏实地的工作,不至于养成了只会夸夸其谈的秉性!”
  “义工?嗯,不错不错,鱼粱公与我想的倒是不谋而合,我还准备去召集一些能写会算的文吏帮忙,如果鱼粱公的高徒能够帮忙就要容易的多,此事我会和陈总务吩咐一声,明日您让渭河学院的学子直接来报馆听候差遣便是!”陈旭十分高兴的点头。
  “多谢侯爷!”鱼粱公的态度很严肃认真。
  平白无故多一群义工,陈旭自然很高兴,找到陈平之后把这件事说了一下,让他明日好好安排这些渭河学院的学子帮忙做登记就行了,搬运货物这种事估计那些学子细胳膊细腿的弄不来,但即便是如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等以后全国各地的学校陆续办起来,可以每年发动学子做义工记入学业考评之中,这也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不至于培养出来的尽是一帮眼高手低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
  第二天一早,新一期大秦都市报提前三天上市。
  还是如同往日一样,新报纸处于哄抢销售的状态。
  如今的报纸销售除开沿街吆喝售卖的报童之外,还在咸阳城几个文士和商贾云集的区域专门设置了十多个售报亭,其中还有一个设置在朝议大殿的门口,是皇帝御批的,这些售报亭统一用木头搭建,方圆不过一丈空间,和后世的售报亭差不多,不过里面日常出售的只有一份报纸,不过随着印刷厂的不断扩大,撰史馆和书局以及百家论坛期刊的出现,以后各种书籍杂志会越来越多,这些售报亭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合理引导,健康发展,这是陈旭创办报社的初衷。
  而创办撰史馆,既是为了趁着如今大秦史料丰富,便于收集整理,提前将散落民间的一些古老史集收集起来保存,同时也是为了化解一部分上蹿下跳的各家门徒。
  书局同样是这个打算,大周是华夏文明空前繁荣的时代,历春秋战国直到如今的大秦,诗、书、经、子集浩若烟海,皆都是数百上千年传承下来的先贤智慧结晶,毁灭断绝任何一种,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损失,何况其中还有大量涉及军事、治国、耕种、养殖、医术、计算、音乐、美术、识字、占卜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典籍,将这些本来不成系列的知识重新汇编整理,最后成就一部华夏先秦文库,而且能够把这些书籍和资料妥善保存传承下去,陈旭相信,即便是他穿越到大秦什么都不做,这件事也足够他名垂青史。
  华夏之所以能够在战火甚至灭亡的边缘一次次浴火重生,就是和这些千古传承的文化分不开。
  世人以诗为美,以经为德,以书为尊,以礼为纲,形成了华夏文明的脊梁,并以此传承数千年而成就永不坍塌的信仰。
  后人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
  他们尊重亡者,祭拜先人,以不给祖宗丢脸为己任。
  而这种初步的信仰,正是从大秦开始。
  秦始皇雄才大略将华夏一统,后世中原无论哪朝哪代的帝王,都要向秦始皇看齐,只有功劳比秦始皇更大,才有脸去封禅泰山,才有脸去祭拜三皇五帝祭告先祖,告诉他们自己立功了。
  历史上自秦而降,华夏传承两千余年,但总共只有六位皇帝封禅过泰山,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其中宋真宗只是祭拜,也没封禅,因为他虽然想,但也有自知之明,至于其他的帝王,根本就没敢去祭拜泰山,因为没有哪个帝王会觉得自己比秦皇汉武做的更加优秀了。
  即便是与秦皇汉武齐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数次想去封禅泰山,都被大臣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阻止了,直到死也没完成这个心愿,彻底是郁闷死的。
  而文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文字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眼下的大秦,读书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即便是贫苦之家也可能有读书识字的人,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士族阶层,因此报纸这种融汇百家令人耳目一新的事物便成为了士族和读书人非常喜欢的东西,几乎百家方士都能从每一期报纸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读报,也逐渐成为了官卿士族和商贾富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活动,一张报纸可以翻来覆去的读许多天许多遍,甚至有人还能把报纸的内容记背下来,在曲园杂舍之中和其他人大声辩论讨论。
  而这种辩论和讨论活动,也逐渐成为了名士之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
  不读报的人,已经渐渐被排挤在文化圈子之外。
  因此每当有一期新报纸即将发行之时,咸阳城那些售报亭和流动的售报点便会有无数的人早早的去排队。
  今日的报纸虽然是提前了三天发售,但报纸售卖点同样还是有人在购买往期的报纸,因此新报纸突然而至,让这些人兴奋的差点儿流鼻血,几乎所有人都翻光了钱袋子能买多少就买多少,根据往日的经验,等会儿消息传开,肯定有是抢破脑袋挤出脑浆子的火爆程度。
  而一些平日无所事事守候在报摊附近的混混,平日靠帮别人跑跑腿排排队买卖几份报纸做个小黄牛倒腾点儿零花钱,今天也被突然而至的新一期报纸砸的晕头转向,二十份三十份的赊下来往那些官卿大夫的府上跑,管理流动报摊和报亭的也不害怕他们跑了不给钱,一捆捆的丢给这些黄牛拿去销售,因为这些人卖给那些大夫公卿府上都要加上一钱两钱,而有钱人也不在乎,因为不是这些黄牛,他们就要专们每次安排一个家奴来排队,而且排队有时候还买不上,远不如这些黄牛来的方便快捷。
  有早起路过的商贾发现了这个情形,更是不惜豪掷千金,掏出金饼子直接上百份的购买,十钱的报纸等会儿转手时可能会卖到十五钱,因为商人更加土豪。
  果然很快新报纸提前上市的消息很快传开,无数身穿文士服装的人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
  最新一期的报纸报馆昨夜连夜印刷了上万份,但还是如同往日一样不够卖,不到半个时辰就销售一空,十多个报亭和数十个流动售报点旧被汇聚而来的人群堵的水泄不通。
第557章
捐赠
  “两郡遭遇特大水患,陛下要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此事我大秦从未有过,陛下果然仁义也!”
  “不仅如此,陛下还要委派匠吏和医士,还要从河北征调数万头牲畜免费发放……”
  “前所未有之举,灾民必将感恩戴德……”
  “嗯,报馆还要筹集旧衣物运送到齐东两郡免费发给灾民,此又是一桩善举,某还有几套旧衣物,回去让娘子翻出来缝补一下捐赠给报馆!”
  “兄台所言不错,两郡遥遥数千里,来回月余,我等去帮忙赈济灾民恐怕做不到,但送几件不穿的旧衣物尽绵薄之力还是可以……”
  “某老家就在齐郡,不知家中族人可好,不行,某要回去一趟……”
  “水火无情,这已经是十天之前的事情了,如果不是报纸登载出来,我等再过十天也不一定知晓,兄台急着回去也没用,而且来往车马不方便,还不如去报馆询问一下,看看他们征集的旧衣物何时运送,你也好去帮忙,顺便跟着一起回去!”
  “兄台一语惊醒梦中人,某这就去报馆询问!”
  报纸拿到手后,许多人就直接站在大街上开始讨论观看,而且大部分人也都习惯于先看首版的朝廷谕令和实事新闻,看完之后,许多人都开始回家准备一些旧衣物准备捐赠,还有老家在两郡的文士商贾也都涌往报馆询问更加确切的消息,其中许多人直接就要求帮助征集和整理旧衣物,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尽一份力。
  “请求来往与齐郡东郡两郡的商船帮忙托运旧衣物?”
  在商贾聚集的城南,一些拿到报纸的商人聚在一起讨论这个报纸头版唯一和商贾沾边的话题。
  “此事恐怕吃力不讨好,不可贸然掺与!”
  “付兄说的是,某也感觉不可贸然答应,此去齐鲁两地两千余里,而且还有大量的衣物,这些衣服并非是粮食铜铁,皆都轻浮而体大,如今河船长不过十丈,阔不过三丈,如果报馆征集到数万件衣物,恐怕得数十船才能运送完毕,去还好说,顺风顺水三五日便可到达,但返回全靠船工和奴仆以纤绳引之,至少月余才能复归咸阳,这一来一去消耗的钱粮无计其数……”
  “是啊,本来某还很有兴趣帮忙,但想想还是放弃为好!”
  “不知几位兄台看到最后的这几个字没有?”其中一个身材瘦高的商贾指着免费登载广告的消息问。
  “不知所云,既然是邀请帮忙,也未曾言说要付钱粮,这必然和赊账差不多!”
  “不错,也许只是一个噱头罢了,齐兄莫要多想!”
  几个商人都摇头表示不知道,还有另外的人劝说不要想美事,不给钱的生意没办法做,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办事不给钱。
  姓齐的瘦高男子默不作声,等讨论的差不多了一群人散去之后,这才拿着报纸桌上马车直奔报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4/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