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校对)第8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7/1072

  因此在四月中旬前,在清河侯大规模往外嫁侍女仆娘之时,秦大大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清河侯那厚厚十五本堪称开天辟地交通规划的奏书,然后在朝堂上下发谕令,由清河侯负责统筹安排,正式开始推动这个史无前例的计划。
  四十亿规模的庞大投资终于尘埃落定。
  而就在谕令下发之后的第二天,清河侯手持谕令召集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员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将这个被他命名为坦途计划的奏书散发给这些执掌中枢的头头脑脑之后再次进行细致的讲解。
  三天之后,中书省再次召开三省六部第二次联席会议,下发了各种更加细致的安排。
  接下来的十多天,陈旭都早出晚归几乎泡在中书省,除开每天上朝或者入宫向始皇帝汇报所有的计划安排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中书省,一条条命令不断的发出,一群群谒者如同赶场一般往三省六部各处署衙以及少府、工学院、科学院、华夏钱庄等紧要部门通传政令,而接到这些政令的部门又发出去更多的命令,通传文书和消息的官吏和禁军如同走马灯一般从咸阳四门而出,赶赴规划中所有需要开工筹备修建的地方。
  所有这些部门中,最忙的应该就是工部和科学院。
  因为此轮建设涉及到的项目太多,就算是陈旭早有详细的策划,但所谓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且任何一项工程都涉及到钱款、设计、招商、建材、匠工、民夫、基建等等等等,所有的工程都需要现场去勘察测算,然后才能一步一步的往前推动,因此最先大规模出行的就是科学院所属的建筑规划部门和工部的大量官员和匠吏,他们需要提前赶赴一期工程的所有重要工程节点进行规划和筹备。
  随着大量的官员和相关人员乘船坐车陆续离开咸阳赶赴全国各地,这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工程的总体策划和详细规划通过朝堂谕令和几期大秦都市报开始通传天下。
  而得到这个确切的消息之后,各地建筑商人和施工队包工头甚至民夫都坐车骑马甚至步行背着大包小包开始往首期工程要开工修建的地方汹涌而去。
  全国的水泥厂、钢铁厂和煤铁矿山都陆续接到朝廷通报,要求加大生产供应,各地郡县官衙也都很快开始动作起来,按照朝堂谕令转运筹备粮草,配合工程招投标,征调刑徒工奴和征召役夫伐木采掘砂石等等。
  忽忽之间,整个大秦有若一架巨大的机器,在这首期十亿钱的投资驱动下开始轰隆运转起来。
  始皇帝的谕令霸道无比,用最醒目的红色大字为标题连续三期登载于大秦都市报的头版头条。
  “开天辟地之壮举,亘古未有之工程,朕谕令天下臣民,凡拖延懈怠坦途计划者严惩不贷!”
  鲜红色的大字每期都一样,血淋淋的颜色刺激着每一个翻看报纸的人,连续刺激三次之后,许多人做梦都能够惊醒。
  重要的事要连说三遍。
  这就是陈旭告诉陈平和报馆一众高层的道理。
  而且这个创意来自于后世电视上那无数恶心的广告,恶心多了,自然就记住了,而且还敬而远之特别深刻。
  陈旭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震慑天下商贾和官员,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最高层的决心和压力。
  转眼就到了四月下旬,坦途计划陈旭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该安排的也已经安排完了,这件事可以说和他个人的工作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关系。
  端午节之后杏儿要出嫁,新郎是从小光屁股玩到大的牛大石。
  两人结婚也不过是从院子前面嫁到院子后面那么远的距离。
  但对于陈旭来说,这也是他人生的另一次升华。
  因为妹妹出嫁之后有可能他很快就能当舅舅了。
  因此陈旭也决定赶在端午节前回清河镇,既能陪着老爹老妈过一个团圆节,还能把自己多出来的三个女儿都带回去给老爹老妈看看,而其实陈旭更希望是好好回去休息一下。
  这许多年看似不忙,但在咸阳过的却异常紧张和压抑,大秦已经被他改革成为了这般模样,余下只剩一件事,那边是军事体制的改革,但这件事蒙恬和西军两路大军还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来,他还要等,等蒙毅安排好之后给他信号。
  于是在坦途计划全面安排妥当之后,四月底,陈旭正式向始皇帝告假回乡探亲,并且还陈述为了观察坦途计划的执行情况,想去各地巡查一遍顺便督促工程进度,始皇帝自然一口应允,为了保证陈旭的安全,决定派出五十名玄武卫和一千卫尉禁军守护,委派少府官员执谕令随行以示恩隆。
  “陛下如此厚爱,臣无以为报,但臣此次是为家事而归,何敢节制少府将士臣工,陛下前次巡游被臣阻止,莫非臣就能带领禁军官员四处惊扰民众乎?因此望陛下收回成命!”陈旭把皇帝的安排全部推脱了。
  本来就是想回去过个节,然后借机东南西北到处玩一下散散心,最主要的是他打算还跟着去台湾一趟,亲自接待安排一下江珩与高焄帮忙招募的两千子弟兵,顺便还可以观摩指导一下火枪火炮的训练,若是带着一群玄武卫和禁军随行,估计这件事也只能黄了。
  看陈旭执意推脱,始皇帝也没办法,但还是变通了一下,赐下青铜节钺、黄金虎符和御诏各一份,叮嘱陈旭若是在外遇到匪乱和危险,可以持御诏虎符统御当地郡尉和守将兵卒以防不测,若有不遵命令者,可假节钺斩之。
  始皇帝的这个做法让陈旭非常感动,知道始皇帝的确是担心自己在外的安危,于是哽咽着接下了这几样物品。
  青铜节钺,代表着天子权威,象征着天子和国家最高权力,而如今之大秦,虽然不止他一人得道这个赏赐,但节钺俱全者只有他一人而已。
  西军统帅蒙恬就有持节,遇到紧急军情可以随机应变,包括出访西方诸国的李顺使团,也赐有代表大秦皇权的青铜节,路上所有诸侯藩属国君见之都得执礼以待,但节钺这种东西总归只是一种象征,见节如见君,远不如兵符重要,因为兵符是可以随时调动军队的物品,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不分时间地点都可以调军。
  眼下虽然大秦曾经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裁军,但全国郡县分散驻扎的尉卒加起来还有上百万,加上十余万警卒,还有防守各关卡要冲的部队和关中拱卫咸阳京畿的十万兵卒,另有驻扎岭南的近四十万兵卒,也就是说现在大秦的部队还有接近两百万。
  这些都是成建制的部队,而不是临时召集的役卒。
  这枚黄金虎符只要陈旭拿出来,至少就能调动一个郡的兵力,人数上万没问题。
  至于御诏则是另一层保护,如果有不听兵符调动之将领,可以强制罢去官爵。
  反正习惯了陈旭在身边出谋划策,始皇帝现在对陈旭的安危可以说看的比什么都重。
  “爱卿此去一定要小心在意,朕在京师等爱卿平安归来!”始皇帝牵着陈旭的手依依不舍的万般叮咛。
  “陛下放心,臣此去短则两三月,长则五六月必然回京师,途中有所见闻消息,都会写信安排当地官员安排驿卒送于陛下御览,臣之所担心,还是这次的坦途计划,四十亿钱财投资太甚,一不小心便会造成朝廷和民间巨大动荡,陛下信任臣而推行此计划,臣必然不能半途而废,须贯彻始终,虽说操劳,但其实也是臣在咸阳呆的久了,也想出去散散心,陛下就当给臣放长假罢了!”陈旭笑着安慰始皇帝。
  “也罢,明日太师出行朕就不去相送,不过杏儿出嫁朕也准备了些许礼物,明日会让礼部安排官员随同太师一同去南阳,宣读诏书以示朕之心意,此事爱卿就勿要推脱了!”
  “是,臣替小妹谢过陛下!”陈旭只好恭恭敬敬的回礼谢恩。
第1262章
李由来访
  陈旭虽然眼下算起来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但只有杏儿才是真正的同胞血亲,韩信和小米都是捡来的,虽然陈旭并不曾太疏远,但的确也感觉亲近不起来。
  妹妹出嫁,自然嫁妆要准备充足,当朝太师兼左相,那府中钱财自然堆积成山,陈旭根本就不吝啬,反正都是堆在库房用都用不完,吩咐大车大车的往外拉,水轻柔、嬴诗嫚和蒙婉三位嫂嫂和杏儿的关系也很深厚,自然也不小气,各自都准备了许多自己平日积攒下来的衣物丝绸黄金玉石珠宝饰品等等,每个人也送了一大车,在加上还有蒙云、陈平、刘邦、胡宽等亲戚朋友临时送来的许多礼物,这趟返乡探亲的队伍中,光是装礼物的车都足有二十多车,价值无法计算,少说也有数百万钱。
  范采盈因为在坦途计划的节骨眼儿上,华夏钱庄忙的不可开交,因此留在华夏钱庄主持大局,同时还要照顾侯府两座大宅子,范采薇也要掌管清河商场和帮忙看管清河园的生意,因此也留在了咸阳。
  但即便如此,陈旭三位正牌老婆和春夏秋冬四妾外加随行的侍女仆娘和管事侍卫家仆,还有礼部派来的官员和几车礼物以及随行保护的禁军,整个队伍足有上千人的规模,马车五十余辆,马匹上千。
  因此队伍还没出发,整个清河别院便已经人仰马嘶鸡飞狗跳,猴子在院子里上蹿下跳,两头大熊猫也嗷嗷凑热闹滚来滚去的叫唤,还有几条看家护院的大狗也不停的对着院子外面狂吠。
  陈旭虽然不需要亲自动手去安排,但看着这个乱七八糟热火朝天的场景都觉得脑袋快炸了,最后被忙来忙去的水轻柔安排去后院的躺椅上歇凉去了,新招来的几个小侍女也跟着春夏秋冬四婢在旁边学习端茶送水捶腿捏肩的照顾。
  这样出门人太多了,陈旭感觉心累,远不如虞无涯两口子出门那么洒脱和方便。
  就在陈旭闭着眼睛享受一群小侍女生涩的按摩捶肩想事情的时候,门卫管事来报,海关署丞李由来访。
  “唔,请他去书房!”陈旭翻身坐起来,春夏秋冬四婢赶紧帮忙整理衣服头冠,等陈旭来到书房坐下不久,李由在管事的带领下进来。
  双方过一阵行礼问候寒暄入座,侍女奉茶之后退出书房,陈旭这才笑着说:“李署丞刚来咸阳不久,可能还不太习惯咸阳的生活,本来许多事本相或有叮嘱,但看李署丞每天忙碌,因此也便拖了下来!”
  “左相恕罪,李由本该早些前来拜访,但的确就如左相所说,对于咸阳的生活习惯和署衙的办事风格很不熟悉,加上海关署刚刚开始筹备,许多事李由不太懂,日常都在向一些同僚请教,因此便来的晚了许多日,还请左相勿要见怪!”
  李由四十来岁,穿着简练相貌儒雅,与李斯有几分相似,特别是两道浓密的剑眉,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就连坐下喝茶的动作都依稀能够看到李斯的影子。
  虽然李由比陈旭年长一倍,但眼下两人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因此李由从进入书房起便一直表现的非常小心和恭敬。
  当初李斯在时,李相府也如同今日的清河侯府一般喧嚣热闹,每日车马比肩宾客盈门,但时移世易,自从李斯去世之后昔日热闹的左相府也瞬间就门前冷落车马稀,很快就被万众遗忘在了咸阳城的某个角落里。
  李由回京师任职,还是住在旧日的相府之中,但府中却冷冷清清没有了往日的奢华和喧闹。
  李由犹还记得,自己当年随父亲移居咸阳,从小受父亲谆谆教诲,要做一个目光远大辅佐君王的贤臣,而他也亲眼看着父亲从吕相府中一个家臣小吏,最终一步一步登上大秦的权力中枢,封上卿居左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秉持朝堂推行法令,成就天下敬重害怕的一代权臣。
  而他也在父亲的光环笼罩下,直接举荐当了三川郡守,驻守东都洛阳。
  三川郡与咸阳近在咫尺,而洛阳也可以看作是中原通往关中的最后一道门户,函谷关就在其掌控之下,把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李由牧守,由此可见始皇帝对李斯一家的恩隆和信任。
  数年前李由曾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李斯深有感触地说:“当今为大臣者位无高于我者,我可以称为富贵之极了。”
  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间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也没有长盛不衰的世家。
  李斯病死,富贵之极的李府也轰然垮塌下去,瞬间就变的稀疏冷落起来,满朝大臣和文武公卿拍马屁的对象变成了清河侯陈旭。
  李由从未把父亲的死和任何人联系起来,毕竟年纪快七十岁的人了,无论病死老死都极其正常,因此李斯死后李由也没太过多想,运送李斯灵柩归乡厚葬,然后继续回洛阳当他的三川郡守。
  而且没有了父亲在朝堂的帮助,李由也以为自己这一辈子都只能当一个郡守,但却不想突然间一份谕令通传到三川郡守府,始皇帝要调他去咸阳当新筹备的海关署丞。
  郡守是三品,署丞也是三品,但两个三品的地位和重量完全不一样,权利更不一样。
  李由当时接到这份谕令直接就懵逼了,呆了许久还是在中书省通传谕令的官员提醒下才接下圣旨,然后细问才得知推荐他的人乃是清河侯。
  李由因此更加懵逼。
  他知道自己父亲和清河侯关系不好,两人同殿为臣,但却数次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而且李斯几乎就没怎么赢过,在清河侯咄咄逼人的压迫下,李斯只能偃旗息鼓退避三舍,尽量不合清河侯这个才十多岁的中二少年进行争斗,而这一退再退的结果最后就是陈旭步步为营,慢慢掌握了诸多主动,李斯一挂,陈旭在众望所归之下登顶朝堂中枢居左相职位,霸占了李斯的位置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数年下来几乎把李斯等一群法家前辈制定的大秦律法改了个遍,而在这个过程中,清河侯的名声也越来越响势力也越来越强大,如今的朝堂,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和他掰腕子。
  李由不知所措,在三川郡不敢动身,安排家臣家仆到咸阳先与一些家族势力暗中打听情形,最后确认陈旭没打算害他的意思,而且在吏部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催促之下,只能一脸懵逼的来咸阳。
  然后……咸阳的办公环境和方式与洛阳完全不一样,这里办公效率奇高无比,一份奏书在三省六部各署衙挤压停留审批的时间都限制的很死,不能拖延也不能无故推脱,他执掌的海关署是新部门,刚来吏部报道的第一天,中书省就下发清河侯亲自签发的命令,要求在半个月内将海关署所有办公场所、规章制度、官员文吏、下属衙门以及印信官秩等全部要筹划完备,于是中书省和内史府的一群大小官员就如同赶鸭子一般忙碌而来又忙碌而去,李由也只能焦头烂额的跟在这些官员屁股后头忙碌,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啥,只能听从一些办事官员的安排,许多事弄完了还都是满头雾水。
  就这样稀里糊涂忙碌了半个月之后,海关署终于筹备完成挂牌仪式,就在李由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安安静静每天上差下差办完公事,然后如同在洛阳一般隔三差五的邀请一大群名士大贤聚在府中喝茶饮宴听乐赏舞畅谈风月之时,他正式上朝的第一天,陈旭便上奏正式开始执行坦途计划。
  这个规模浩大的计划对于李由来说并不算陌生,因为他接到谕令调任海关署丞的当天,他便已经通过通传谕令的官员之口得知了这个堪称史无前例的计划,而且使臣还告诉他,海关署就是因为这个计划诞生的,他也是清河侯亲口提名陛下认同的。
  而在这四十亿规模的投资计划当中,海关署衙的作用却堪称核心所在,因此陈旭非常重视,在忙碌之中也曾经接见过李由两次,但都没有过多去细谈,只是命令要求李由派遣海关署官员先去琅琊筹备第一座衙门,准备对来往于朝鲜和瀛洲间的商船进行归属管理,算是为将来大规模的海外扩张积累经验,李由也只能快速照办。
  坦途计划在皇帝的支持下很快开始执行。
  三省六部也连续几次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统一和协调,每次会议李由都作为重要部门主官参加,但基本上都是听,对于这种联合办公吵吵嚷嚷各抒己见的办公方式非常的陌生,反正几次吵完之后,所有的工作都会很快安排下去,整个咸阳各部门无分大小,官员无分高低,全都在为这个巨大的工程忙碌,直到前两天,咸阳才开始慢慢消停下来,而同时一个消息从皇宫传出来,左相陈旭准备告假回乡探亲,因为他妹妹要出嫁,而这一去少说也要两三个月。
  于是李由坐不住了,他觉得必须在陈旭离京之前前来拜访一下,好好和清河侯聊一下未来海关署和各地衙门的具体任务和安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7/107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