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285

  “你相信杨林?”杨广追问。
  “赵王如果选择站到太子一边,对他其实没有半点好处,我相信赵王是个聪明人。”
  杨广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叹声道:“你的意思是你也并不相信赵王所谓的忠心,只是认为他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是对他最有利的?”
  杨素沉默,实际上是默认了杨广的话。
  “来人,请张衡、段达、宇文述、郭衍前来。”遇上这等大事,杨广还是十分谨慎,他把自己的四大心腹叫来共商此事。
  小陈平宇文述坐在那里听完杨素的述说后,脑子迅速转动起来,“晋王,越公,某想问一句,如果太子真的向天子请立赵王为皇太孙,此事究竟有几分能成?”
  张衡也在一边赞同这个问题,“自古以来,还从未有过皇太子健在而立皇太孙的先例,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在其祖父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就只有保持世嫡皇孙的称号而已。西晋永康元年,惠帝皇后贾南风害死太子司马遹,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政变,杀贾后,复以太子之子临淮王司马臧为皇太孙,司马藏为皇太孙,也是在太子已故之后。南齐永明十一年时,武帝也是因为太子萧长懋去世后,才立其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据我所知,经过正式册封为皇太孙的,各朝也就只有这西晋和南齐这两位皇太孙了,北魏文成帝也只是保持世嫡皇孙的称号而已。现在太子尚健在,也没有被废黜,有何理由立皇太孙呢?”
  太孙本质上来说其实和太弟、太叔一样,都是除太子以后的其它储君名号,只是太子是皇帝的儿子,太弟是皇帝的弟弟,太叔是皇帝的叔叔,而太孙是以皇帝的孙儿,或者说太孙是以故太子的儿子为储君。
  现在太子活的好好的,虽然地位不稳但也还没被废,按历朝制度,现在没理由立皇太孙啊。
  宇文述和张衡都抓住了这件事情的重点,如果太子他们没有理由可以立太孙,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应当是个问题。
  杨素却不这么想,他是宰相,经常跟皇帝接触,因此对皇帝算是比较了解,尤其是如今的皇帝,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有没有先例其实并不就是最重要的,没有先例,皇帝可以开先例。就好比,以前谁听说过哪朝有参知政事这个官职,而且还是副相?各朝都没有,但皇帝就为赵王设置了这个开先例的职务。我们谁也不能保证,皇帝不会再为赵王开个先例,将他立为皇太孙。以皇帝如今对赵王的宠信,如果太子真的上奏请旨立赵王为太孙,我觉得也许陛下真会同意。昨天,皇帝皇后还让人给赵王赐物传话,让赵王多到东宫走动,与太子亲近。”
  “那这样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赵王的态度了。”宇文述道。
  杨素替杨广说出了担忧,“就怕赵王为此动摇立场,转到太子一边去了。如今赵王实力强劲,若是他转投太子,对我们会非常不利。”
  “我倒觉得,这事情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赵王是个聪明人,不可能为太子虚空画饼就诱惑了过去。”
  “但愿吧。”杨广有些无奈道,在这件事情上,说来说去,其实最终做决定的不是太子也不是他晋王,甚至不是赵王,而是天子。如果天子真的要封赵王为太孙,那谁也改变不了。
  大兴宫,皇后寝宫立政殿。
  略显肥胖的太子不时的拿手帕擦着头上的汗水,正忐忑不安的望着皇帝和皇后。
  “立赵王为太孙?”皇后独孤氏手里捧着一个玉如意,不解的望着杨勇,“你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个。”
  太子尽量装出一副痛心的样子,“当初元妃回家省亲路遇车祸,须弥因此浪落民间,元氏从此郁郁寡欢,后来更是患上心病暴毙而亡,偏偏有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却谣传说元妃乃是云氏下毒谋杀。幸天可怜,须弥认祖归宗,重回膝下,可外面那些谣言传到他耳中,让他一直以为元妃暴毙是被云氏谋杀,因此回京以后也一直对我有成见,我数次让他回东宫,他都推辞不肯。父子之间,如此关系,实让儿臣心中难安。可这事也不能怪他,都是造化弄人。儿臣思来想去,特向父皇母后请旨,请下旨册封须弥为太孙,如此一来,当让须弥明白,我对他是一片直诚实意。他虽然流落民间多年,但如今他回来了,他依然是我的嫡长子,将来我若能继承大统,他就是我的太子。等我百年之后,到时王朝将交到他手上。”
  这番话说的杨坚夫妇都有些感动起来,他们之前讨厌杨勇,其中也有一部份原因是对云氏和云氏的几个儿子的讨厌。独孤氏甚至想过,假如将来杨勇继承皇位,难道要让云氏子当太子?
  “儿臣只希望能与须弥父子和睦相亲,儿臣也知道须弥虽然多年在外,但却是个有本事的,能文允武,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只要父皇和母后允许,将来陛下可以直接把皇位传给须弥,儿臣甘愿当个逍遥太上皇即可。”
  杨坚听到这话,眼睛却不由的都瞪大了许多,他转头与独孤皇后目光相对,各自眼中都不由的闪过一道流光。
第352章
太子、太孙并立
  “陛下,臣坚决反对立太孙,这根本就是史无前例,太子既在位,又何须立太孙?国不可无储君,但国家也不能有两个储君并立。”
  太子奏请天子立赵王为皇太孙一事,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师,许多官员第一耳听到之时,都以为这只是无聊之人的谣传。李纲是太子洗马,为人正直,很有学问,为杨坚选用太子的老师,担任太子洗马一职。太子洗马,本意为在太子马前做先导。不过虽然天子重其品德才能,选为太子老师,但太子却不喜李纲,因此东宫机密之事,他这个太子师实际上却多不得知。根本不知道,请立太孙,实际上是由高颎为太子所谋划,然后由太子亲自向皇帝皇后请求的。
  今日朝会,并非朔望,但天子却将朝会选在大兴殿中召开。许多敏锐的朝官,马上就感受到也许立太孙不是谣言而是真的了。
  果然,朝会一开始,太子立即第一个上奏,请立赵王为太孙,而紧接着兵部尚书柳述、刑部尚书戴胄、上柱国史万岁、贺若弼、宇文弼等纷纷附议赞同。
  李纲一见这个结果,却没有和太子保持一致立场,反而是第一个跳出来,公开坚决反对此事。虽然太子不待见他,但李纲却是尽忠尽职的为太子着想。这所谓太子太孙太叔太弟,通通都是代表着储君的意思,那就是皇位的接班人。皇位的接班人自然只能有一个,不然天下还不得大乱。因此既然有太子,那为何还要立太孙?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太孙同样是皇帝的继承人,没理由现在有一个太子做储君,又立一个太孙,难道要让太孙做下下任的皇位继承人?这不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吗?国家只有能一个皇帝,自然也就只能有一个储君。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太孙,但那都是在太子已逝,而皇孙又已成年的特殊情况之下。太子死,继立太孙,这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长继承制。他想不明白太子为何有些一举,但他就是坚决反对。
  易风今天很低调的跪坐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对于皇帝把立太孙之下摆上朝堂,他也是有些意外的。在他看来,杨勇是真的想让他当太孙,毕竟这件事情对杨勇有好处。可皇帝却没有必要有太子再立一太孙,尤其是易风认为,太子被废已经是必然,只不过皇帝可能要等到北方战事结束后才正式废太子。既然皇帝要废杨勇,那就更毫无必要这个时候来立他为皇太孙了。毕竟,如果杨勇被废,他这个太孙当然也不可能保留的。可现在皇帝偏偏把这事拿到朝会上来说,还把今天的朝会摆在了大兴殿,这里面就有些暗示的含义了,大兴殿是皇帝举行朔望大朝会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册封皇后、太子、诸王、公主大典的地方。
  易风觉得自己越来越看不明白杨坚了,这个已经五十九岁的天子,似乎行事越来越没有轨迹可寻。就如同他让杨昭当内史令,让易风当参知政事一样,行事难以捉摸。短短时间内,朝廷就连办了三桩大案,燕荣案,崔妃案、王世积案,三个案子清洗了一大批的贵族官员。
  “陛下,儿臣以为实无立太孙之必要。”汉王杨谅也有些坐不住了。他也是对皇位有野望之人,如果现在皇帝立了太孙,那么太子地位肯定要稳固许多。
  历史上,皇太孙也有不少,虽然说皇太孙是宗法制度下大宗继承传统,但大多数情况下,皇孙被立为太孙,都是因为太子先皇帝去世,因此才立太孙。可多数太孙虽立,但却都比较年轻,而皇帝的皇子们却都年富力强,对太孙构成严重威胁,就算皇帝大行太孙真能继位,一般也很难斗的过那些强大的亲王皇叔们。最著名的例子,就应当是明代的建文帝,朱元璋太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按宗法继承制度,立朱标嫡长子朱允文为太孙。但等朱元璋死后,朱允文继位没多久,燕王朱棣就反了,并最终靖难成功,夺下大明江山。西晋时还立过两位皇太孙,但都不过是傀儡而已,而且都仅立太孙一年就被杀。南齐的皇太孙萧昭业被立为太孙,虽然同年得继皇帝位,但次年就被杀了。倒是后来金朝和元朝先后立过四个太孙,有三个成功当了皇帝。分别是金熙宗、金章宗和元成宗。
  明朝在建文之后,又立过两个太孙,朱棣抢了明朝第一个太孙建文的皇位,自己却又在太子朱高炽仍健在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下,皇太子之子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太子、太孙并存,后来即位为明宣宗。后来明神宗也在太子朱常洛仍健在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下,将朱由校封为皇太孙,太子、太孙并存,是为明熹宗。
  金元明三朝就有七个皇孙被立为太孙,其中有六个当了皇帝,只有一个当了皇帝后被抢走了江山。金朝之前,西晋南梁以及唐朝也都立过太孙,但这三朝四个太孙中,只有一个当上皇帝,还当年就被干掉了。
  就易风所知道的这历朝十一个被正式册立的皇太孙,只有三个是在太子未被废黜的情况被册立,太子太孙并存。不过这三个还没有一个是已经出过过的,最早太子太孙并立的,是唐高宗李治的孙子李重照,刚出生不过一岁就被立为皇太孙,不过第二年李治去世,太子李显继位,但随后就被武则天废黜,两岁的太孙李重照也随之被废为庶人。
  在隋朝以前册立的太孙只有三个,西晋两个,南齐一个,西晋的这两个都是八王之乱时被立的傀儡,当了不过一年的太孙就都被杀了,南齐这个好些,当了一年太孙又当了一年皇帝,但也一样被杀,总之,没有一个好结果的。
  易风当然也想当太孙的,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太上没有那个太子杨勇。如果杨勇已经死了,皇帝立他当太孙,他会非常高兴。可现在太子杨勇还好端端的站在这里呢,立他当太孙,那有个屁用。杨勇哪天被一废,他就算不被跟着废为庶人,这太孙之位也保不住啊。想到这里,易风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冒险把杨勇给干了,如此一来,自己就能当太孙了。或者说,万一杨坚真的现在让自己当这个太孙,然后自己再想办法把杨勇给干了,这样一来就成了唯一的储君了。
  这确实是个相当诱人的想法,不过也很危险,太子是一国储君,不管是怎么死的,只怕都没有人会轻视,万一查到是自己干的,那他就真的完蛋了。
  杨坚开口分别询问了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三位皇子,汉王杨谅刚才已经明确表明反对意见。杨广也表示太子既在,就没有再立太孙的必要,杨秀更是坚决反对,但是秦王杨俊,可能是因为上次易风救了他一命,现在心里还记着这份人情,因此当皇帝问到他时,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说,赵王是皇家嫡长孙,东宫嫡长子,现在太子请求册立赵王为太孙,也并非不可。如此一来,等于是提前选定了太子的继承人,以赵王之优秀,完全是可以的。
  他这番话一落,立即让杨广也瞥去了一抹复杂的目光。杨俊倒是并没注意到兄弟们的目光,对他来说,反正不论怎么选,他也不可能指望能有一天坐上那个皇位,既然如此,那么立不立杨林为太孙,跟他真没什么关系。更何况,赵王本身就是皇嫡长孙,今天不立。等将来太子若当了皇帝,也必然要立赵王为太子。若今天立了,将来太子被废当不了皇帝,皇长孙到时也自然会跟着被废除。
  杨坚沉思良久,才说道:“秦王刚才所说,确实没错。赵王之优秀有目共睹,朕认为可以让赵王提前接触如何治理朝政。至于历朝未有太子太孙并立之先例,这也并非不能改变。朕深思熟虑过后,现册立赵王为皇太孙,于十五日正式举行册封皇太孙大典,着礼部全权负责筹备典礼。”
  大殿上一下子寂静无声,谁也没有料到,皇帝会这么快速的决定册立赵王为太孙,这简直快的跟儿戏一样。
  百官愣住了,诸王也愣了,连易风自己也都愣住了。
  “陛下英明!”太子杨勇惊讶之余,却是立即高兴起来,在他想来,既然皇帝如此快的就决定立杨林为太孙,那这说明皇帝其实并没有打算真要废自己的意思,要不然,那也没有必要这个时候立太孙不是。
  晋王杨广的眼中则充满了失望之色,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皇帝居然这就么三言两语的决定了一件如此的军国重事。他现在甚至也不由的怀疑起来,难道说皇帝从始至终就根本没有过废太子之意?现在太子太孙并立,是否说明他再无机会了?
  易风默然无语,他心里此时说不激动是假,太孙可不是赵王之位能比的,赵王虽是国王这爵,但说到底也是臣,而太孙是储君,相当于副君了。
  杨坚这时又下旨让太孙杨林开府设置属官,仿东宫官属,称太孙府,置太孙门下坊、典书坊、家令寺、率更寺、仆寺二坊三寺。门下坊和典书坊分别设置太孙左庶子、右庶子、太孙舍人等官职,家令寺等三寺则设置丞、录事等官职,负责太孙的生活起居及太子府文书等事务。
  此外,还设置太孙左右侍率、左右武侍率、左右虞候率、左右内率、左右宫门将八率二将,负责太孙的警卫。
  设立太孙六傅,太孙太师、太孙太傅、太孙太保,为太孙府三师。太孙少师,太孙少傅,太孙少保,为太孙府三少。
  杨坚当廷任命吏部尚书牛弘兼太孙太师、纳言苏威兼太孙太傅、上柱国史万岁兼太孙太保,以工部尚书苏孝慈为太子少师、于仲文为太孙少傅、贺若弼为太孙少保。另改授太子洗马李纲为太孙洗马,李百药、封德彝为太孙舍人。以太孙怀荒旧部更为太孙府八率二将侍卫兵马。
  皇帝一口气把太孙府的架构就给拉起来了,一切都是仿照东宫的架构而设,东宫有的,太孙府也有,只是一个是太子开头,一个是太孙开头而已。甚至皇帝还直接把易风原来的旧部,改为了太孙府的率府侍卫兵马。还从朝中任命了六位重臣为太孙六傅。
  对于这些,易风还是能接受的,哪怕他明知这六傅其实只是挂名兼职,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人,可有这些人做名义上的老师,表面上至少还是不错的。但易风对于杨坚让李纲转做他的太孙洗马,心里却是老大不乐意了。
  并非说是因为李纲刚才反对立太孙,而是这个李纲,历史上还有一个太子杀手的外号。说来李纲也是个传奇人物了,本名李援,只因为看汉书觉得有个叫张纲的人很牛逼,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纲,北周的时候做齐王宇文宪的参军,结果宇文宪被周宣帝杀了。入隋后,杨坚让他当太了杨勇的洗马,历史上,当了十九年太子的杨勇最后还是被废了。到了唐朝时,李渊又让李纲给太子李建成当老师,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来又升太子少保,结果李建成当了九年太子被兄弟李世民玄武门给杀了。李世民继位后,又请他出山,当了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少师,让他教导太子。教了一年,李纲已经八十五了,终于挂了。他挂了后,李建成又当了十四年太子,最后还是被废了。
  连续教导了隋唐三位太子,李纲也算是了得了,但更加了得的是他教过的这三位太子,没一个当上皇帝,全都或被废或惨死,当太子老师当成这样,简直就是带了太子杀手的光环啊。如今皇帝把这个太子杀手调到他身边来,易风差点就要喊出我不要三个字了。
第353章
父子猜忌
  赵王杨林被天子册封为太孙,太子太孙并立,可谓是惊落了京师官民一地的眼球。京师的贩夫走卒们街旁巷尾的三五成群,眉毛色舞兴高彩烈的议论着这件事情,相互吹嘘打探着这其中的秘闻。而在京的文武官员勋戚贵族们,则更惊讶于赵王被册封为太孙并开府置官属后,天子并没有免去太孙幽州大总管、北伐东路元帅等职务。除了被册封为太孙外,杨林其余官职完全不变。
  这让京中官员们越发的摸不清头脑了,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有如儿戏一般的直接就册封赵王为太孙,为太孙选了六傅建了太孙府设了二坊三寺八率二将,可却又没免去太孙先前诸职,并没让太孙留京,依然要出京镇守地方。这处处都透露着一股不合常理,自古以来,哪有储君离京坐镇地方为官的?如果让太孙继续担任北伐东路元帅倒还说的过去,可为什么幽州大总管之职不变?
  对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易风倒是惊喜无比。
  当上太孙固他所愿,但他更不愿意从此被留在京中。那样一来,才是得不偿失。今天的朝会可以说处处充满惊喜,皇帝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把册立太孙之事给定下来了。紧接着,却又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依然让他继续担任幽州大总管和东路元帅之职。
  朝会结束,皇帝留下了尚书省左右仆射以及门下省纳言苏威、内史省内史令杨昭,此外太子杨勇也被留下。其余如晋王杨广汉王杨谅赵王杨林等都没有被留下。杨林还没有经过正式的册封典礼,因此眼下还并不是太孙。皇帝留下的这五个人,四个是三省主官,是当今宰相,一个是储君,可以说这五个人是朝廷名义上皇帝以下官职最高的五人。
  这个时候皇帝留下这五人,而没有留晋王汉王等人,很明显,这是皇帝要与他们商议册封太孙的安排了。高颎虽然先前已经被踢出决策层,但毕竟头上还挂着个首相的头衔,在册封太孙这样的重要仪式上,按礼制是必须由他领衔百官的。让杨坚满意的是,高颎对于册立太孙一事,表现的很是配合,从头到尾没有异议过,对于皇帝刚把他踢出朝堂,眼下又要他来领衔册封太孙仪式之事,也没有什么不配合的。
  至于易风,既然是要留宰相们议论立他为太孙典礼之事,皇帝倒是没有让他这个主角留下。
  不过许多步出大兴殿的文武心中,却有不同的解读。许多人看来,皇帝在这个时候立太子嫡长子为太孙,太子太孙并立,是要通过这个仪式,向天下宣示杨勇太子之位依然稳固,是要排除许多关于太子储位不稳的谣言。有些想的更深层一些的,则认为皇帝今天的这一手,其实是冲着晋王去的。刚刚的王世积案,太子一党受打击严重,一下子三个上柱国被打倒,还有首相也因此退出朝堂,这明显是晋王党发起的攻击。晋王势力越来越强,尤其是眼下他还担任了北伐元帅,统领大隋五十万大军一百余总管的情况下,太子越发的显得势弱了。甚至有些重臣想的更远些,晋王如今统领几乎大隋半数以上的精兵,若等他北伐成功之时,那时的声望将达到一个更高的顶峰,到那时,只怕不但太子根本无法与那时的晋王对抗,就怕连天子也会忌惮晋王了。
  皇帝今年五十九岁,在历代皇帝中,这个年纪已经不算年轻,甚至算的上是很老了,毕竟历代帝王皇帝的寿命比起普通人来反而要短的多。可越是如此,皇帝只怕越加放不下手中的权利。当皇帝的,谁不想寿与天齐,仙福永久,活个万万岁。因此,对于权利他们就越发的看的紧,甚至开始猜忌大臣,乃至猜忌儿子兄弟。高颎的退出中枢,虞庆则、王世积等人的身死,难道就不是因为皇帝猜忌之心更盛?当今太子平庸这是公认的,因此太子对于皇帝是没有威胁的。而皇帝的兄弟们,早年去世的去世,战死的战死,剩下的被皇帝杀掉的杀掉,已经只剩下几个堂兄弟了,这些宗室对皇帝威胁不大,但连他们也多被防范,并没有实权在身。早有传闻说天子夫妇对太子杨勇平庸不满,有废储换太子的打算。以现在的朝中形势来看,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太子杨勇真的一旦被废,最有可能继储君之位的就是晋王杨广。
  这段时间,朝中突然没有了什么关于皇帝不满太子的言论,大家都能猜到皇帝这是要全心打北方这一战。可随后又是燕荣、崔妃和王世积三大案,其中燕荣案是冲着晋王去的,王世积案却是冲着太子去的。这几轮让人眼花迷乱的案子过后,朝中形势开始变的更加的扑朔迷离起来。
  而现在皇帝却突然又立了赵王为太孙,这下,不少心思敏锐的人马上就已经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太明显了,皇帝立太孙,明摆着是冲着晋王去的。虽然不是说皇帝现在就对晋王要什么要动手的意图,但却是将皇帝对晋王的防备之心也表露无疑。皇帝眼下依然是信任晋王的,依然会让他继续统领北伐大军,可皇帝在经过王世积一案把太子一党打的完全残废了的时候,却又立了太孙,这是为了将来晋王北伐凯旋之后的安排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后能继续有效的控制晋王,防止晋王到时凭北伐之功威望日高,威胁到皇帝的权位。
  老子防着儿子,这是很现实的事情。尤其是在皇家,为了皇位,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别说皇子造父亲的反,就是太子造反的事情都并非没有过。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刘彻的太子也造反,而刘彻太子造反最大的原因却是因为刘彻对儿子的猜忌,最终为保命不得不反。
  眼下杨坚就开始变的猜忌起来,年纪越大,猜忌之心越强。对于没本事的儿子,他自然不猜忌,可对于有本事又有威望的儿子就已经不完全相信了。杨坚是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有能力的,但却又担心有能力的皇子会等不及继位,这对杨坚来说便显得有些矛盾起来。
  太子杨勇进宫请立赵王为太孙,这给杨坚一个启发。
  不能这么早的让晋王当太子,要不然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可太子杨勇又太过平庸无能,根本对抗不了晋王。就算有他帮着,也一样不行。倒不如册立如今在朝野中都名声不错的赵王为皇太孙,以此来暂时压制晋王。免的到时晋王百官称赞,万民拥戴,威胁到自己。
  不过从内心里,杨坚其实还是觉得晋王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只不过他觉得自己还能活很久,他还想要继续君临天下。正因此,朝会上杨坚根本没有怎么在意过群臣的意见,直接走了下过场,就圣心独栽宣布立杨林为太孙了。但立太孙后,杨坚虽然给杨林置太孙府设属官,却又根本没有让杨林留在京中,依然坐镇幽云。这其实也就透露了杨坚此时的真实心意,立太孙不过是用来防范平衡晋王的,并非真的要立为储君。
  当年杨坚就是从外甥手里篡夺的皇位,因此内心里连自己的亲儿子他也并不完全相信。
  走出大兴殿,杨广的步伐十分沉重,别人能不能看出皇帝立太孙的本意,他不清楚,但是他自己是已经看出来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皇帝还没有换储,却已经开始对他防备起来了。他可是皇帝的嫡子啊,这不公平。
  易风和杨广在殿中的位置靠近,出来的时候也是一前一后的走着。
  “很出人意料不是吗?”杨广笑的有些难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