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285

  “可这并没有改变什么。”
  易风知道眼下杨广对他肯定态度大变,可他知道,他跟杨广眼下还是得保持关系,起码杨勇不死,他这个太孙就没啥太多实际意思。现在朝中实力最强劲的,依然还是杨广。他想看看杨广的反应,看看杨广是不是还能相信他。但杨广心态很快调整过来,他的表情和话语,完全没有透露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皇帝依太子所请立易风为太孙,这件事情,对易风和杨广之间的信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两人眼下都没有马上表露出来,他们都在等待着,两人合作对各自都有极大的帮助,谁也不想贸然打破这种关系,除非,对方做出实际上的破坏行动。易风被立为太孙,虽然让大家相互猜疑,但还没有达到立即破裂的程度。
  易风面色淡定的走在回廊上,给杨广一剂定心药丸,“太子杀我生母,而晋王才是我生父,心向着谁,我不会分不清楚。”
  “他日我若为皇帝,必立你为太子。”杨广不想跟易风反目分裂,见易风向他表明忠心,他也立即毫不含糊的拿出了自己最大的承诺,将来有朝一日他当上皇帝后,立易风为太子。
  “以我的身世,就算晋王有此意,我也绝不能接受。若将来晋王九王至尊之时,能够在边疆塞外分封一块土地给我,心满意足矣,不敢再有其它奢想妄念。”
  易风没有接受杨广的许诺,因为他心里知道,杨广现在说的这话,完全就不是真心实意。不管是杨勇将来当了皇帝,还是杨广将来当了皇帝,以他易风复杂的身世,都绝不可能有被他们立为太子的时候。既然有了这份认识,那还不如干脆的表明些好,也好让他们安心。
  杨广笑了,这是他出殿以后第一次笑。
  虽然易风现在还不能真的就让他完全相信,可毕竟让他心里好受了许多。
  当下他笑着道:“我刚才在殿中时还在想,你即为太孙,只怕从此要留在京中,东路元帅可就要换人了。如此一来,这东路倒不知道要交给何人方好,现在陛下既然让你继续出镇幽州,倒是减少了我一大麻烦啊。东路有你,我可是相当放心的。”
  幽州大总管府三十二州下辖十总,经历燕荣案的清洗,如今这里新任的总管刺史都是皇帝为易风挑选的新班底,如果易风留京,那这个大总管的人选就不免又将有一番激烈争夺战。建于燕荣案其实是杨广在幽燕势力的全面清除,如果易风真的留京,那这新任大总管就绝不可能是晋王党的人,弄不好极有可能是太子党的人出任。对于杨广来说,还不如让易风来做这个大总管,总好比直接就成了对手控制地区。
  也许是出于对杨广的补偿,宣布册立易风为太孙的当天下午,宫中传出皇帝诏书,宣布晋封河南王杨昭为韩王,由内史令改任秦州大总管加上柱国,散阶则改按大总管品阶授以相应的从二品冠军元帅武散官。杨昭出镇秦州后,其内史令的宰相之职,如易风先前听闻到的一样,由皇帝的女婿,兰陵公主丈夫兵部尚书柳述接任。而兵部尚书这一要职,却授予了曾担任过太子左卫率,现任工部尚书、太孙少师的苏孝慈担任,其空出的工部尚书一职,则由匠作大监宇文恺接任。
  如此一来,大隋如今拥有扬荆益秦并幽六大总管府,六位大总管皆由亲王坐镇,四位皇子两位皇孙,他们统领着大隋全部三十六个总管府,以及一百余州县,数十万人马。六大总管府所辖之地,占据了大隋三分之一强,分处六边,屏藩朝廷。虽然六位亲王坐镇的大总管府并非封地藩国,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事民政一把抓,俨然是一方诸侯。
  有这六位宗室亲王坐镇四方,杨坚感觉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大隋必然可以江山永固,传承万世。
第354章
书生
  散了朝,易风回到了尚书省参知政事官厅,他依然还是参知政事,这边依然有许多事务等他处理。
  参知政事官衙里的属官吏员们,都如同长了顺风耳一样,此时已经知道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纷纷向易风表示恭贺,口称臣子。听到那一声声臣,易风惊觉,太孙和亲王之间的巨大差距生生摆在面前。亲王,就算兼任官职再多,哪怕当大总管任宰相,也依然是臣子。而太孙,虽然还有个太子在头上顶着,有些不上不下,可却已经脱离臣子的序列,是君了,虽然太子也只是副君。易风心里也有种很舒爽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只维持了片刻,他又马上警觉了起来。他想起了自己对于杨坚为何要立太孙的分析,自己这个太孙不过是皇帝为了保持皇权独揽防止晋王声望过高,而出现另一个中心而拿出来的棋子罢了。
  再想一想,早几年,那个冬至日百官按例到东宫拜见太子,本来太子为储君,按历来惯例,冬至是朝中最重要的三个日子之一,百官每年在这三个日子去东宫朝见太子是应有之事。可是因为在此之前,有一个官员给皇帝上奏,说皇帝应当退位为太上皇然后把皇位传给太子。然后不久后就出了百官东宫朝贺太子之事,本来历年也有这样的过场,可那年杨坚却抓着不放,询问臣下说这是哪种礼仪,当时太常少卿辛禀就回奏,说东宫应当只能用贺而不能用朝见,于是杨坚立即下令臣下以后不得再用朝见之礼去见杨勇。甚至进一步下旨将东宫那些强健的侍卫,都调到了自己身边,只给杨坚留下了许多老弱侍卫。
  从这件事上,易风就能判断出,杨坚确实对自己的儿子也早有防范之心,若不是杨勇平庸,他还不一定能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
  此时诸官吏口称臣下,易风马上脸色就变了,虽然当年东宫百官朝见之事后,杨坚只是下旨以后百官不得再用朝见之礼去见杨勇,并没有说百官不得对太子自称臣下。不过易风可不想在一些小事上,引起皇帝的猜忌不满,甚至给杨广杨谅等人攻击的借口,当下他退避一边,全然不受。
  让道贺的官吏们退下后,易风坐在公案前,开始提笔写奏章。奏章的内容就是以后官员对太孙不能自称臣下,具体的内容就是说国家只有一位君主,太子太孙虽为国家储君,但一样是臣子。臣子没理由对其它的臣子称臣的道理,因此应当改变这一不当称呼。另外易风想了想,最后又写道,他认为没有必要设置太孙的八率二将侍卫兵马,自己的护卫规格照亲王之制就行。写完后,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易风立即封印后叫来属下让他送进宫去。
  易风不得不谨慎,他没有被太孙两个字就给砸昏了头,他很清楚的明白,自己要是表现出有什么不当之处,那就随时可能会引起皇帝的不满。
  送出这封奏章,尉迟恭将一大摞信件送到他的案头,这些用火漆封印的信件,全都是从怀荒送来的,而且全都加了封印,并且里面的信纸上全都是用暗语写成,虽然看上去全都是一个个的标准汉字,但直接连起来读却没有一个人能读懂意思,前后根本不搭。这是加密过的信件,只有知道约定好的密码才能破译出来。而且为了防止泄密,易风当初离开怀荒的时候,就已经和留守的高伯他们说过,书信往来的密码每五天换一套。他们早设计过上百套的密码,五天换一套,而且是随机变更,只有先用另一套复杂的密码破译了送来信件是哪套密码,然后才能根据相对应的那套密码解译。而这两类密码整个怀荒也仅有几个人掌握而已,特别是对于后面的那套密码,更只有易风和高伯两个人才知道。
  易风拿着信件仔细的观察一遍,然后叫来了程名振,告诉他用指定的那套密码开始解译信件。
  程名振就在易风的身边解译,每译完一封,易风就看一封,看完后就直接烧掉,一个字也不流到外面去。
  这些信件,全都是怀荒来的,但并非全都是什么机密之事。总之,怀荒的事情,负责留守的高伯代他处置完后,都照例再把事情以及他的处置结果发一份给易风。另外特科等三个情报机构也会源源不断的把情报汇报上来,就算易风不在怀荒,可怀荒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军事、民事、商务等各项事情,易风都能随时掌握最新的状况,甚至就是对各文武官员们的动态,他也能通过三个情报机构完全掌握,而且三个情报机构还互相监督,让他不至于被下面的人蒙蔽。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一套,易风并不完全相信。他更相信的是良好的组织架构,通过一个良性的制度来解决信任方面的问题。无条件的信任短期内也许可行,但时间变化,局势变化,谁也不能确定人心就是不变的。没有监督是不行的,易风搞的这套制度,其实对于下面的人也是公开的,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头上有一把利剑,那么谁想要越过那条线,就得多考虑考虑头上的那把剑。这样的做法看似有些不近情理,但却其实是对大家的保护。
  怀荒的一切都很稳定,怀荒新建的四城已经大体完工,防御主体部份的城墙濠沟箭楼等都完成了,内部的房屋仓库街道商铺也都完成了第一期项目。现在四座新城与原来的三座城已经连结起来,六座城池将内城围绕护卫在内,仿如梅花吐蕊,六座外城之间的城墙已经连接起来,六城的城墙围出了一个更宽阔的城区,一个崭新而又规模宠大的怀荒七连城已经在塞外拔起,这里将能容纳更多的商铺和作坊以及驻军和军属。连城的建成,将让处于塞外的怀荒诸城镇有了一个坚固的中心,能让他们承受住来自草原上突厥人凶狠的攻击。
  怀荒军队的训练也依然在紧张的进行着,按易风的指示,怀荒七军按着预定训练计划进行着训练,这是一支完全脱产的职业军队,三个野战步军一个野战骑军三个城防守备军。其中由单雄信秦琼张称金等统领的骑军,数量已经再次增加不少,第一次正式突破了一万骑的大关,在李靖这个教头的帮助训练下,他们年前还主动出击打了几仗,效果极佳。李靖一面给怀荒骑兵训练,一面也利用从怀荒贷款买来的军械战马装备训练自己的大宁镇骑兵。在年前,李靖再次向怀荒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申请报到易风这里,他批准通过。按现在怀荒报上来的情报,李靖正在积极招兵买马,准备将他的大宁镇兵马扩充到三千人,完全超出大宁镇的编制数额,李靖仿易风先前的做法,对这超额的两千人马,准备以大宁关民兵的名义招募进来,表面上是为了预防突厥进攻做准备,以防万一到时可以协助守关。只是易风却知道,李靖这不过是个借口而已,他似乎认定了大战会烧到大宁关,或者说,他早做好了准备到时要出关做战。对于这些,易风倒没什么意见,先前他是管不了,现在他已经当上了幽州大总管,李靖属于他的直属部下,对于手下多了一支精锐兵马,他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怀荒各军工坊目前还在加班加点的生产着各种军械武器,特别是战车和箭羽以及投石车等器械,更是日夜不停。
  三蕃那边传过来的情报也还不错,在去年吃了铁勒人进攻的大亏之后,三蕃现在完全依附于隋朝,跟怀荒之间的合作更是亲密无间。三蕃各部从易风这里签订了大量借款合同,然后用这些借款向怀荒军工坊购买武器铠甲,请怀荒的教官为他们训练兵马。三蕃对于草原上的紧张气氛十分敏感,不用易风多说什么,他们也知道一场大战即将开始。他们这样的部族,向来是夹缝之中生存。这个时候为了自身的安全,以及想在这场战争中分一杯羹,就必须得加强实力。没有实力,不但有可能再次受到突厥人的进攻,甚至有可能会被大战中获胜的一方到时顺便一口吞了。
  怀荒的钱很好借,对于要求借钱的三蕃诸部,易风的要求是来者不拒。当然,开银行的人都不怕借钱,但不表示他们会没条件的借。三蕃在怀荒的北方银行借钱,但这些钱只能用于在怀荒采购各种军械以及其它商品消费,而且他们的借款利息要比普通的商业借款高,并且还必须提供担保以及签署一些附加条件。三蕃的担保就是他们的牛马,同时附加条件是他们的矿山得向怀荒商人开放,允许怀荒商人在三蕃境内修建道路和城堡商铺,另外三蕃各部开放与怀荒商人的各种牲畜草药皮货等交易要求。总之,就是通过贷款的条件,让他们借了钱又在怀荒花出去,同时还加强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打破过去的明显界线。紧靠近怀荒的奚族西面山区的部族,就已经开始跟怀荒更一步的合作,把许多矿山甚至是河谷都直接卖给怀荒,甚至让怀荒在他们境内建立城堡设立商铺。
  按这种势头,怀荒就能一步步的向着三蕃境内渗透,加强关系,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局面。特别是如今朝廷已经将三蕃设立为羁縻州,这种局面会更进一步。与三蕃深入的合作,受益最大的人将是怀荒,是易风。按这样的趋势下去,三蕃早晚会成为怀荒的后院,成为怀荒的畜牧场军马场,甚至是税源地、兵源地、商品输出地。
  后面还有几十封信件,来自怀荒各个部门机构,大小事情都有,易风仔细浏览一遍,将其中一些重要的事情用英文记录在自己的一个小本子上,既为备忘也防止泄密。记完后顺便翻了翻前面的记录,总的来说,一切顺利。
  时间很快过去,结束一天的工作,易风返回王府。
  一到门口,就发现礼部和太府寺的官员正在家门口忙碌着。见到易风,向他禀报说皇帝旨意因为易风马上就要出京坐镇幽云,因此皇帝考虑,暂时就先把赵王别府改为临时的太孙府。稍后,太府寺会直接在先前皇帝赐下的赵王府空地上,直接建造一座太孙府。
  对于这件事情,易风并不在意,与他们说了几句话就进了府。
  刚一进去,临时客串管家的张仲坚立即过来向他通报:“殿下,三颜三温奉诏前来,正在前厅中等候。”
  三颜三温是当今最有才名的颜氏三兄弟和温氏三兄弟,颜氏三雄老大颜思鲁,老二颜愍楚,老三颜游秦,温氏三兄弟,老大温彦弘老二温彦博老三温彦将,两家兄弟,都为一时人物之上选,并称颜温三雄。
  眼下,温彦弘温大雅与颜思鲁俱在东宫,温彦博温大临与颜憨楚同直内史省,温彦将温大有与颜游秦典校秘阁。
  杨坚立易风为太孙,给他也选了一批优秀人才为太孙府属官,其中以当朝的六位重臣为六傅,那是兼职。另外又选了李纲和薛道衡两位品德才能极佳的两位臣子为太孙洗马,又下旨召国子监助教包恺以及河东大儒王通同为太孙洗马,另以李百药、封德彝、陈叔达、萧瑀、虞世南、杜淹、孔颍达、王珪八人为太孙舍人,温颜三兄弟则并为太孙学士。
  四位太孙洗马李纲、薛道衡、包恺、王通都是极有名望的大儒名士,而八位太孙舍人和六位太孙学士,则也全都是年轻俊彦,士族英才,杨坚一下子把这些人调到易风太子府中,不可谓不重视。不过这些人却也有一个特点,多是山东士族出身,而非关陇贵族出身,而且这些人全都是才学为名,但原来在朝廷担任的都不是什么重要的职务,说白了,皇帝给易风的全是一群书生,老书生和年轻的书生。这样的人有名气,可却都只是群书生而已。
第355章
赞助
  刚靠近前厅,已经有几个争论的声音传进易风的耳中,什么军中医疗、官方采购、招标等等词语不时响起。本来已经走到门口的易风不由的将脚步停了下来。颜温三雄的名头他自然是听说过的,如今皇帝将这些士族才子们选入太孙府中来,易风倒也想知道这些人是不是人如其名,还是说只是空有文才而无治世之才。现在无意间听到他们讨论起这些来,他倒正好有机会听听他们的见解。
  诗作词赋甚至是经学讲义乃至琴棋书画这些,虽然易风也很欣赏那些才学出众者,但对于他来说尽管感兴趣,很欣赏,但这些在易风的眼里却只是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而已。自后世而来的易风,跟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许多观念是不同的,就例如,他从来不觉得诗作的好的人,就能够官也当的好。做诗和当官就应当是两回事,也许有人既能把诗作的好也能把官当的好,但那仅仅只是特例。虽然说当官和作诗都得需要有才识的人,但这才识不表示好诗人就是好官员,也许好官人有可能也是一个好诗人。诗作的好,那么可以当一个天下闻名受人追捧的诗人,不一定就非要当一个官。当一个官的好坏,也不会在于他诗作的好坏。可这个时代的人,却往往把写诗作画书法等才能跟当官才能混为一谈,许多人只因为诗作的好、对经典理解的深,甚至只是字写的好,就成为提拔升官的理由,这在易风看来是很荒谬的。
  易风现在需要的不是那些诗人、画家、经学家,他需要的是真正的治理事务的办事实务官员。
  眼下易风主持的医疗计划其实是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寻常做法的,包含了许多新奇的理念,他现在很想知道,这三颜三温在自己并不在场的情况下,对这个计划真正的看法是什么。
  这温颜六人都是久负才名,且出身士族大家,温家是太原祁县书香士族,温氏兄弟的父亲温君悠曾为北齐文林馆学士,周灭齐后入仕周朝,杨坚受禅后又为隋泗州司马,后来归隐家乡,一心教导三个儿子。温君悠的好友薛道衡就曾经对温家三兄弟说三人都是卿相才子。等三兄弟长大,一个个都才名远著,世人称赞,特别是三兄弟后来还往河东大儒王通门下求学,后来才名为杨坚所重,先后征召温家三兄弟入朝为官。
  说来,温家三兄弟跟易风还算的上是同门师兄弟,毕竟易风也曾在王通门下听过学。而历史上,温家三兄弟在隋朝时还只算是仅有名声,所居官职却不并不算太重。但温家三兄弟最有成就却是在入唐之后,温家三兄弟跟随李渊起兵,为李渊掌握机要,温大雅最后官居礼部尚书、封黎国公。温大临最后高居中书令,封虞国公,老三温大有最后官居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而颜氏三兄弟则是江东华族代表,他们的父亲颜之推十九岁就是南梁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高位,周灭齐,入周为御史上士,后入隋为杨坚征召为东宫学士,卒于任上。颜家典型的江东士族,颜之推和温君悠一样都是出身士族官僚家族,而且都还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更是为世人称颂,颜之推的三个儿子,也俱为当时名士。
  颜氏三兄弟比温氏三兄弟年纪大了不少,颜氏兄弟老大颜思鲁此时已经将近五十,老三也都四十,而温氏三兄弟,老大温彦弘温大雅此时才刚三十。
  温颜两家诸兄弟其实相互之间很熟,温君悠曾是北齐文林馆学士,而颜之推曾为北齐黄门侍郎,在北齐时两家就相互往来,后来又一齐仕周、仕隋,因此颜温诸兄弟之间关系极近。温家老大颜思鲁和温家老大温彦弘又一起供职东宫为学士,颜家老二颜愍楚和温家老二温彦博同在内史省为舍人,两家的老三则一起在皇家宫廷藏书的秘阁任职。
  两家诸兄弟六人此时一起被调入太孙府为太孙学士,今天接旨后便一起赶来拜见太孙,在客厅等待之余,不免就谈到太孙最近在主持的那个医疗计划。因为也没有外人在,他们谈论起来倒是很直接,直抒胸臆。
  “军用医疗计划我觉得确实有大用,历来征战,军士伤亡极大,然正如太孙于此医疗计划开头所言一样,实际上伤亡的将士中直接战死在战场上的十不足一,更多的伤亡实际上是战后医救不及时,或者是缺医少药以及没有足够的大夫,和合理的疗养所致。而眼下太孙的这个计划,如果真正能够实行,不敢说能将此旧弊改变多少,哪怕是将原有的伤亡减少一成,也是完全值得去做的。”颜思鲁抚着胡须赞扬易风的计划。
  “计划自然是好的,但如何实行却恐怕不会那么简单。如太孙在计划中所列明一样,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一得增加药品供应,其二得增加军中大夫,其三还得建设伤兵疗养院,给战士配发战场急救包。不说其它,就此这三条,想要完成就绝不容易。增加药品供应,那就得提高军需费用,还有采购以及运输这些环节的困难。第二,增加军中大夫更难上加难,一个好的大夫没有个十几二十年时间,根本培养不出来,要大量增加军中大夫,这人从何而来?另外建设伤兵疗养院和配急救包,也和前面两条一样,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温彦弘也对于易风的这个计划很赞同,可关键一条,计划做的再好,如果不能实现,那就没有半分价值。
  颜愍楚点头道:“这个计划还是很好的,但关键一条,得需要很多钱,这么大笔的支出,朝廷能拿的出来吗?”
  温彦博原先是在内史省任职内史舍人,因此对于一些消息也比较灵通,当下把自己听到的一些消息说出来:“你们恐怕还不知道,我听说原本民部向大兴银行借贷了五百万贯款子,韦尚书打算从中拔一笔钱给太孙的这个医疗计划,谁知道太孙却是拒绝了,太孙还说不要民部的拔款就能完成任务。”
  “这?太孙真这样说过?”颜思鲁觉得有些难以相信,这还有有钱不要的?
  “太孙殿下之富有,满京师百姓都知道,也许殿下打算自己掏钱完成计划。”颜游秦猜测道。
  颜思鲁皱眉打断兄弟的话:“公是公,私是私,如果殿下真打算这样做,那我一定要当面向他劝止,这于制不合。”
  易风听到这里,当下也不再站在外面,便大笑着向厅中走去。
  颜温兄弟诸人见易风到来,连忙一起起身见礼。
  “诸位从此以后就都是太孙府的学士了,不必如此客气,以后你们可就是我的顾问,还需要你们经常为我拾遗补阙呢。”易风把六人都连忙请坐。
  颜思鲁却是马上向易风道:“既然陛下授我等为太孙殿下学士,殿下又让我等以后为顾问,拾遗补阙,那么老朽眼下就要向殿下进言,老朽认为医疗计划用款一事,殿下不当拒绝民部韦尚书的拔款,就算殿下有钱,但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为一谈。”颜思鲁不过才五十,可此时却已经自称老朽,易风听了不禁心里好笑。但也知道,在这个时代,年过五十,确实已经可以自称老了,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够活七十岁的,在这时代跟后世活一百岁一样的稀罕,二十岁就能当后世三十,五十岁自称老已经很正常了。
  易风微微一笑,先请颜思鲁坐下,然后向他解释道:“公私我还是能分明的,不管我是不是有钱,但公事私事还是不能混在一起为好。至于我拒绝民部拔款,其实原因很简单,民部现在也是处处缺钱,要不然也不会向银行借款了,而民部就算给我们拔款,也根本拔不了多少,挤出那一点点的款子来,对我们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当然,我也完全没有拿自己的钱办事的打算,我之所以拒绝,还是因为我有另外一个筹款的计划。”
  易风筹款的计划其实相当的简单,就跟怀荒商人赞助怀荒的马球联赛一样,易风准备也引入一个赞助商计划,来解决这次的医疗计划用钱问题。
  “赞助商计划?”温彦弘问。
  “我听说怀荒工商业繁华,那里似乎就有这个赞助商计划,听说怀荒有个马球联赛,商人们可以给这个联赛赞助款项,然后能获得联赛的广告权?”温彦博对赞助商似乎有些了解,但也仅限于这点了解而已。
  “赞助商的模式确实大致如此,在怀荒现在已经有比较活跃的赞助商活动,总的来说,这是个既简单但也很复杂的模式。就好比我们眼下这个医疗计划,我打算也推出赞助商计划,具体的将赞助商分为三级,合作商,赞助商,供应商三等,不同的等级赞助的标准也不同,合作商的赞助费用标准最高。”
  “殿下的意思是商人们给钱赞助?”颜思鲁对这个赞助商模式还有些弄不明白,“商人为什么要赞助?是强行摊派吗?”
  颜思鲁原先在东宫也是做学问的,主要还是给杨勇讲解经义,对于外面的事务不太了解,因此一听说赞助商,马上想到的就是强行给那些大商人摊派任务,好比派饷加捐一样。这其实也是历朝的一种习惯做法,朝廷缺钱的时候,就直接找商人们借钱、加派、开捐等等,总之就是拿商人开刀,跟养肥了猪再宰杀一样。颜思鲁和很多士人一样,是不太喜欢商人的,但却又对于朝廷这种野蛮粗鲁的行径不满。
  “不不不,赞助绝不是摊派。”易风摇头,“赞助的实质是双方资源的交换与合作,因此我们的赞助商计划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互有所得的前提条件下的。杀鸡取卵,绝对不是聪明的做法,聪明的做法是养母鸡,然后等着下蛋。因此,我们的赞助绝非只是卖广告,而是双方资源重新配置的深层次合作。”
  颜思鲁皱着眉头,易风说的每个字他都听的明白,可连在一起,却有些让他搞不太明白了,总之就是好高深的样子。
  “具体是怎么体现呢?”他问,不管说的再怎么高深,总之最关键的是你到底要怎么做才是互惠互利。
  “符合我们条件,并最终成为我们赞助商的商家,将会获得相对应的赞助商头衔,例如‘大隋军方药品合作商’,‘大隋军方药品赞助商’‘大隋军方药品供应商’。”
  “只是一个头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