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校对)第1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2/285

  易风惊讶的抬头往大殿御阶上的皇帝望去,杨坚对他微笑点头。此时在杨坚的身后,加了一道珠帘,皇后独孤氏今天垂帘参朝,而皇太子杨勇则在皇帝御座阶下右边,坐在另一把金椅上。现在给易风抬上来的这把椅子,和比太子金椅位置略下些,位于天子阶下左边。
  大隋官职以左为尊,但座次却以右为尊。可就算如此,易风此时也有些想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让百官朝拜太孙,而且连宗室诸王也得行叩拜大礼。
  三叩九拜拜帝王,二叩六拜拜太孙。
  坐在金椅上的太子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当初他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叩拜大礼。后来皇帝更拿了那年冬至百官朝见之事作文章,公开下旨让百官以后不得以百官之礼朝见太子。可是现在,皇帝却让百官朝拜倒太孙,而且还是用二叩六拜的半君礼,特别是天子还让宗室诸王也一起叩拜太孙,这更是出乎意料之事。
  百官们也是有些意外,但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还是很快的就回过神来,按班次站好,朝坐在金椅上的太孙行二叩六拜之礼。
  易风坐在那把盘龙椅上,看着满朝文武以及宗室诸王们一起向自己叩头拜倒,心头也不由的升起一股复杂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感觉,一种让人极度满足兴奋的感觉。
  殿中,左仆射高颍右仆射杨素领班,跪倒一片,二叩六拜。晋王杨素紧随在四名宰相之后,膝盖跪在金殿之上,一叩二叩一拜二拜三拜……每叩下首,他的手都在发抖。每拜倒一次,他心里就在想着,那椅子上坐着的应该是自己,那个受百官朝拜的人应当是自己!此时他的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望向金殿上杨坚杨勇杨林这三个诸人皆跪,他们独坐者的目光里,也变的阴沉起来。
  父亲跪拜儿子,他会遭天打雷霹的。杨广恨恨的想道,他觉得自己从头到尾都被那个该死的私生子欺骗了,利用了。如果不是自己,他到现在也不过是一个怀荒塞外的马贼头领而已,一个堂主。或者,他可能还只是那个失去了记忆,还懵懵的当着高家那个白发女的入赘夫婿,没有自己,他什么都不是。可是该死的,他究竟拿什么回报了自己?
  他坐在那把雕着盘龙的漆金椅上,骄傲的微笑着,杨广的心在滴血,愤怒的火焰在胸腔中腾腾燃烧着,他对自己说,再也不能相信这个该死的骗子了,孽种!
第359章
放弃怀荒
  “突厥总是我大隋朝廷心腹之患,这次突厥人敢大举来犯,却正是自寻死路。这一次,朝廷集结五十万重兵,另号令诸部蕃兵,必然将他一战剿灭。我们幽州府为东路战区,你们以为如何?”易风将目光首先扫向太孙洗马薛道衡。
  今年五十九岁的新任太孙洗马是当今文坛领袖,为时人称为诗人中成就最高名气最大者。他出生于河东的官僚士族,虽然六岁时父母俱亡,但专精好学,历仕北齐、北周、隋王朝,曾经与李德林、卢思道三人并为文坛领袖。薛道衡曾参与平定三总管之乱,平陈之役等,在朝中也先后担任过内史舍人等,最高做到了内史省的副长官内史侍郎。尤其是因为其极高的才名以及在士林中的威望,为朝中的宰相大臣以及太子和诸王的交好。不过后来因为得罪了杨广,最终被贬出朝除名流放岭南。去岁末才刚刚回到京师,这次被皇帝特授为太孙洗马。
  不过出身世家,天资早慧,成年后文名大著成为一代文章宗师的薛道衡,历仕齐周隋三朝,实际上却在每一朝中都主要从事秘书工作。但对易风来说,这人虽然曾被贬官流放,但他文坛领袖的身份却不容轻视的。他能进入太孙府,易风是非常欢迎的,对于这号人物,就算是供着他也愿意。这并非是易风也是个爱慕其才名的,而是所谓千金市骨,这样的名望人物好好供着,今后也能吸引招募更多的文人士子到帐下效力。说起来,如今太孙府新到任的那八舍人六学士,都属于薛道衡的后辈门生级的,虽然在一起工作了,但见了面还得点头躬腰尊称声先生。
  不过没出易风所料,薛道衡这人,人都称他善于作文,也善于谋事,虽然干了一辈子的秘书工作,但是却很有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只是却不善于谋身。用句现代通俗点的话,这人智商极高,但情商方面就差了一点,因此当初才会不知不觉中把杨广给得罪狠了。薛道衡在北齐之时,就曾经有不少极富远见的谋略上奏,用以对抗北周的侵犯,可惜当时北齐朝政糜烂,根本没有人采纳。易风对于薛道衡也是闻名已久,一见到皇帝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当下就派了自己的情报机构全力收集他的资料,在见到了许多当初薛道衡在北齐为官时的一些奏章后,他也不禁为这样一个人才而叹息。现在既然到了自己的身边,他当然不能再只是让他当一个秘书写些骈四骊六的华丽词藻文章而已。
  太孙洗马和太子洗马一样,都是辅佐储君,教储君政事,文理的官员。属于太孙府门下坊六局中司经局的长官,按例有六位,皇帝给易风选了四位,李纲薛道衡包恺和王儒,目前李纲还在东宫办交接,包恺和王通都是当世大儒,并没有马上回复,眼下到任的也只有薛道衡一人而已。至于太孙府中二坊三寺的左右庶子,家令寺率更寺仆寺的令丞等官员,却还都暂时空缺着。说来,薛道衡目前在易风身边,还倒是太孙府里除了那六位兼职的太孙傅外,比较重要的一人了。听到易风问他这个问题,想了一想,便答道:“突厥人无城郭,无仓廪,迁徙不定,难以制之。若是主动进攻,那么大军深入,粮秣便难以为继。得其地不宜耕种五谷,得其民也难以驯服教养,若征讨,利少弊多。”
  他先提出了一些征讨突厥的弊端,但话语却又来了个转折。
  “不过,如今按太孙刚才所说的,突厥人桀骜不驯,本朝立国以后,突厥人曾经几次入犯,虽然先后败于我朝,并因内部可汗继承等问题而导致分裂,又在陛下的英明谋略下,离强合弱分化打击,其势渐消。然眼下东西突厥却竟然又有联合之势,这却是无法坐视的。幸好突厥人不懂什么叫韬光养晦,他们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道什么叫好了伤疤忘了疼,刚经历了几年的休养生息,人口牲畜恢复了,其狼子野心便又显露出来了。臣觉得,其实就如太孙殿下所言,这次突厥人的进攻其实对我们是大有好处的。如果突厥人懂得隐忍,他们再多休养生息个十年二十年,到时一朝反叛,我们可能就很难制服。但是现在嘛,他们虽然有所恢复,但依然不复当年统一之时。眼下这时他们冒着反叛,正是我们一举将他们打下去的时候。尤其是这些突厥人,一有了反念,便再也坐不住,嚣张的调集着部落兵马就要入犯,想要抢劫中原的花花世界,掠夺钱帛子女。如此一来,却正是自寻死路。朝廷只需要调集兵马,陈兵边境之上,以逸待劳,根本不需要劳师远征,深入不毛草原千里,也没有了后勤辎重运输之难,直接就可以在边境上,凭着是坚城要塞,将那些野蛮的突厥人撞的粉碎。”
  薛道衡的这番话一出,让易风很是满意。虽然他说了这么多,都是赞同自己的意思,未免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却也正是把自己想说的给说了出来。他的眼光依然敏锐,对突厥人的进攻把握的很准,分析的很到位。
  易风赞赏着点头,笑道:“此次与突厥之战,朝廷打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就是防守,第二步则是反击。先把突厥人放近了来,把他们都吸引到边疆的关城要塞之下,利用我们的城墙,利用我们的要塞,利用我们的本土作战优势,消耗突厥人的力量。等这个相持阶段渡过之后,等到突厥人在我们的铜墙铁壁之下撞的满头是包,撞的头晕眼花,撞的绝望的时候,就是我们反击的时候到了。到时候,我们要把这些野蛮而又嚣张的突厥人送进绝望的深渊,一战征服这些野蛮胡人。”
  “只是这次殿下乃是东路元帅,而东路军统领的正是如今新设的幽州总管府诸府州兵马,按陛下的要求,殿下所率东路军的任务是镇守幽燕,为中路军的预备兵马以及防范辽东的高句丽趁火打劫。这次的大战,只怕突厥人并不会打到东路来。”太孙舍人封德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封德彝姓封名伦字德彝,比易风还大了十二岁,河北人,北齐太子太保封隆之之孙,当今宰相杨素的侄女婿。早先杨素江南平叛之时,为杨素征辟为行军记室,作事很得杨素欣赏。后来杨素督造仁寿宫,他表奏封德彝为土木监。仁寿宫建造之时,工期十分紧张,为此死了大量的民夫,杨素将他们直接填为宫殿之基。杨素与封德彝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仁寿宫的建造,而且将之建造的十分的奢华。杨坚派宰相高颎前去查验后,回来报说太过奢华还说了死了很多人的事情,引得杨坚很不高兴。杨坚亲自去了仁寿宫后,回来便要问杨素的罪,当时是封德彝给杨素出了对策,让他去找皇后独孤氏,说是天子夫妇辛苦大半辈子,如今天下盛世,皇帝夫妇也当享受一下。后来独孤皇后替杨素出面说了话,杨素不但没有获罪,反而获得了天子赏赐,信任更进一步,之后终于做上了右仆射的高位。
  自那以后,杨素对封德彝越发的满意,把自己的侄女也嫁给了封德彝,还举荐他出任了内史舍人。不过就在去年,封德彝参与东征,随周法尚的水师渡海攻高丽,结果却倒霉的遇上了风暴,船只被击破,当时他落海后抱着一块碎木板在海上飘浮,一度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可是后来一想到杨素曾经拍着自己的坐榻对他说过的那句话,“封郎一定能坐上我这个位子。”他便又挺了过来,最后在海上飘浮了十几天后,他终于随海浪飘到了海岸边,劫后余生。不过虽然捡回条命,可因为东征失败,却也因此受到了些牵连,这次能入太孙府,也是不容易。
  “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封舍人又如何就能料定,突厥人一定不会进犯东路呢?何况有备无患,虽然说如今三蕃归附,使得我们幽州府的北面大为安全,但也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尤其我们的武妫二州,更是处于重要的关口,这里连通草原和河东河北,历来都是草原入侵中原的常用路线。若是武妫一失,那么突厥人就可以从这个重要的战略山口,突入中路军的侧后方,不管是直接入侵河北,还是绕道攻击太原,或者是雁门关的后方,这都是十分危险的。我们既然是此次北伐的东路战区,那么我们就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是中路军的预备队,我们不但得守好我们的地盘,不失一寸土地一座城池,我们还得做好准备,随时可以主动出击。”
  封德彝见皇太孙如此语气严厉的反驳他,心头怦怦乱跳。他是太孙舍人,从六品的品阶,掌的是太孙府的书令表启,虽然说也还算是个重要的太孙府属官,可太孙府里有整整八个太孙舍人,人人都跟他差不多一样出身不凡才名着著。他刚到太孙府,还想着要在太孙面前留个好印象,心道自己刚才回答的太草率了,太欠考虑了。当下,他连忙改口道:“微臣愚昧,只是寻常见识议论,实乃短视,而无远谋,请殿下恕罪。先贤曾言,居安当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殿下之谋虑远非微臣可比,殿下英明,微臣佩服。”
  这几句话听起来很舒服,可却也让易风一下子看出来,这个家伙是个十足媚上的家伙。这种人倒不是说他就没本事,而是这种人太过于媚上。如果他们遇到的是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代名臣。而如果他人遇到的是一个昏庸的君主,那么他们必然就会成为一个奸佞小人了。说到底,这种人就是不肯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只以上位者的意思为正确。想到历史上,这家伙后来也曾是杨广手下重要的大臣,很有几分奸佞的名声,可后来却又成了唐朝的宰相,还有几分干吏的名声,倒也难得。不过他的心里,已经暗暗的给封德彝记了一笔黑帐,这小子是个得注意的家伙,可以用,但不能全信。
  “封舍人不必如此,我这里的习惯,议事之时只就事论事,言者无罪,大家有什么想法就尽管大胆的说。有什么就当面先说出来的好,我可不喜欢那种当面一套然后背后又一套的人。论事的时候不说话,可背后却又总说三道四,这样的人我是不能接受的。”几句话后,他又把目光转向颜思鲁和温彦弘,“你们看,我们当要做哪些准备?”
  颜思鲁和温彦弘经过刚才易风的那番话,对视了一眼,欲言又止的样子。
  易风道:“刚刚我才说了,有话直说。”
  颜思鲁沉吟一下,回答道:“臣以为,此次与突厥大战,河北等地可能不会受到侵犯,但是我们也确实当早做准备。臣以为,当把兵马陈于长城,将突厥阻于关外。利于长城以及山河关城之险,御敌于国门之外。”
  “颜学士之意是要把武州拱手让给突厥人?”
  温彦弘连忙在一边替颜思鲁解释:“武州处于塞上,在长城之外,一马平川的开阔草原,微臣以为实不益于防范突厥大股骑兵。倒不如主动将怀荒的百姓先撤回长城关内,坚壁清野,阻敌于长城之外,依托长城关隘,防御突厥骑兵。”
  这个想法其实也算正常,毕竟怀荒的地形,确实不利于防守,就算有城池堡垒,可如果是大股的骑兵,那太难守了。不过怀荒可是易风的根基大本营,虽然眼下他当了幽州的大总管,又被册封为了皇太孙。可在易风的眼里,其实这些都还没有一个怀荒在他眼里更重要。名号固然重要,但握在手里的实力越发的重要。他现在虽然当上了幽州大总管,但一时半会还很难对幽州府完成控制,现在的他,手里真正的实力依然是怀荒。
  怀荒他不能丢,也不敢丢。
  “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武州也是朝廷的疆土,而且武州还有四十万大隋的子民,我不会抛弃他们的,现在大家可以议论,要如何守住武州怀荒。”易风一锤定音,不容更改。
第四卷
塞上曲
第360章
狼烟起
  于都斤山下的旧镇里,突利可汗那史那染干坐在汗帐里心情烦燥透了,本来舒舒服服的太平日子一下子全都搞乱了。
  警讯警讯,告急告急,赶回来的一路路使者,全都带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坏消息。到处都是紧张不安的气氛,都蓝可汗的附离狼骑侍卫已经向北而来,而更要命的是,有西面的骑兵飞驰回报,金山以西的西突厥的兵马也在向东部草原移动。一时间,到处都是向东北面而来的骑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阿史那染干是突利可汗,但这个突利可汗并非是大可汗,而是大可汗下的一个小可汗。
  四十九年前,突厥部落大破柔然,四十七年前突厥部落建立汗国,次年灭柔然,次年统一铁勒以及整个漠北地区,逐渐统一大兴安岭到咸海之间的土地。成为取代柔然的北方草原又一霸者,然这个新兴的草原霸者,在草原上刚称霸了不到三十年,中原分裂多年的汉人却再度统一,建立了大隋王朝,而在汉人复兴崛起的同时,突厥人却面临着一个因为汗位继承而引起的内乱。当时突厥在位的第四任大可汗陀钵可汗病重,他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在三年前,陀钵可汗的前任,突厥汗国的第三位大可汗木杆可汗去世前,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大逻便继承汗位,而是立了他的弟弟陀钵继位。陀钵继位后,便以侄子摄图为尔伏可汗,统领东面,弟弟褥但为步离可汗,统领西面。
  陀钵是突厥开国可汗土门伊利可汗的第三子,也是突厥汗国的第四任可汗,在此之前,突厥汗国的大可汗之位已经经历了一次父子相传和两次兄终弟及。陀钵可汗也是突厥人中相当厉害的可汗,拥兵数十万,屡次进攻北周,迫的北周称臣纳贡,将宗室公主送往草原和亲。可惜陀钵在位却很短暂,仅在位三年就病重。
  病重之时,陀钵最终如他的两个兄长一样,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继承汗位,而是传给自己的兄长,上任可汗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为新可汗。可惜陀钵一死,他的这一决定就不为突厥贵族们接受。陀钵可汗的长兄,突厥汗国第二任可汗乙息记可汗的儿子摄图公开站出来带头反对,最终确立了陀钵的儿子菴罗为大可汗,是为突厥第五任大可汗。可是大逻便却难以接受,强力反对,最终菴罗不得已经过国人会议,把大可汗的位置让给了堂兄摄图可汗,摄图成为突厥第六任大可汗,被尊称为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上位后,又册立了菴罗为突厥第二可汗,然后又封大逻便为阿波可汗,最后又封他的叔父,居住在西面统领西部突厥的玷厥为达头可汗。一时间,突厥大可汗之下,还有三位极有实力的可汗,以及数位统领各自部落的小部落。
  经过这次的汗位继承之后,突厥表面上虽然还是一统,但实际上却已经是诸侯林立。
  可汗的问题虽然暂时得以解决,但从此汗国内部的分裂却由此埋下种子。
  沙钵略继承大可汗之位后,沙钵略也按突厥人的收继婚制,继承了上任可汗的可贺敦北周千金公主为自己的可贺敦。当时杨坚刚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对于突厥礼遇冷淡,不再如北周时那般的优待,因此突厥人非常怨恨。而千金公主又因杨坚灭亡自己的宗族国家,更是日夜向沙钵略进言,请他替北周报仇。适逢当时北齐的旧将高保宁在营州发动叛乱,沙钵略便与高保宁联合发兵进攻隋朝。双方之间接连爆发战事,到第二年,沙钵略召集汗国五位小可汗的全部军队四十万人大举进犯隋朝,侵入长城以南。
  突厥人接连将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郡的牲畜全部掠夺一空,沙钵略还想进一步南侵,可诸可汗却已经满足于劫掠到战果,并不想继续做战。这时达头可汗却已经为隋朝离间,独自率部返回。紧接着隋将长孙晟又成功游说了沙钵略可汗的儿子染干,染干谎报军情说铁勒诸部起兵造反,准备袭击汗庭牙帐,沙钵略担心后院起火,于是回兵退出塞外。
  开皇三年,沙钵略再次派兵南侵,隋朝分兵八路出塞反击突厥,沙钵略率阿波可汗、贪汗可汗等迎战,结果因为轻敌,沙钵略为卫王杨爽率军大败于白道,沙钵略可汗丢弃所穿的金甲,潜伏于茂草之中才得以逃脱。当时,突厥军中因为缺粮,只好粉碎尸骨作为粮食,加上军中疾病流行,因此死亡的人极多。当年五月,阿波可汗在长孙晟的劝说之下,派遣使者随长孙晟到陈朝请和,沙钵略素来嫌忌阿波可汗骁勇骠悍,他败兵回归途中,听说阿波可汗要与隋朝讲和,于是立即返回草原,举兵偷袭北边阿波的地盘,大获全胜,并杀死阿波可汗的母亲。阿波可汗还军后,无处安身,于是只得向西投奔了西面的达头可汗。
  当时达头可汗在西面实力强劲,阿波来投,于是达头便给阿波补给兵力武器,让他率军东进攻打沙钵略。阿波回到东面,旧部纷纷前来归附,很快就达到将近十万骑兵。于是阿波与沙钵略决战,新仇旧恨一起,既为当初沙钵略阻止自己继承汗位,又为他杀死自己的母亲,掠夺自己的部份人口牲畜。两方交战,新为隋朝大败过的沙钵略不敌骠悍的阿波可汗大逻便,多次被击败。阿波可汗连败沙钵略,重新收复了自己的地盘,兵势更加强盛。
  当时五小可汗之一的贪汗可汗一向与阿波可汗的关系和睦,沙钵略被阿波击败后,却又杀向贪汗,击败了贪汗可汗,夺取了他的部落,将他的可汗废黜。贪汗可汗因此也逃奔达头可汗,沙钵略可汗的堂弟地勤察另外统领有自己的部落,因为和沙钵略可汗有矛盾,就率领部落叛归阿波可汗。
  阿波可汗与沙钵略可汗一时之间,攻伐不断,这时双方反而都相互到长安向隋朝请和求援,可杨坚却只是坐山观虎斗,并不搭救任何一方。
  后来沙钵略的部下进犯隋朝幽州,杀死了幽州总管李崇,杨坚大怒,发兵讨伐沙钵略,沙钵略在阿波和隋朝的两面夹击之下大败,不得不臣服请降,最终隋朝将北周的千金公主改为大义公主,赐姓杨氏,认做杨坚的女儿,沙钵略成了杨坚的女婿,从此沙钵略所率领的东部突厥归附于隋朝,开皇五年,沙钵略因为被达头和阿波不断打击,只得向隋朝请求内迁到白道川一带,依附于隋朝的护庇之下。从此,沙钵略每年向隋朝进贡不断。
  开皇七年,沙钵略去世,遗命其弟叶护处罗侯继位汗位,号莫何可汗,为突厥第七任大可汗,但此时也仅只能管理东部突厥而已。莫何可汗继位之后,能征善战,他利用隋朝赐下的旗号,大举进攻开皇三年时分裂出去的西突厥,当时西突厥人以为东突厥得到隋朝的兵马支持,都闻风而逃,东突厥势力大增,但叶护可汗和陀钵可汗一样,在位极短。莫何可汗更是只在位一年,就在西征之时中流矢而亡。当时,有许多人传言其实莫何可汗并非中流矢而亡,而是被隋朝的刺客暗杀而死。
  莫何可汗死后,沙钵略可汗的儿子雍虞闾继汗位,号都蓝可汗,为突厥第八任可汗。都蓝可汗一直相信,上任可汗其实是被隋朝刺杀。后来又发生了大义公主因为对隋朝皇帝心有怨言,而被杨坚派长孙晟用计逼都蓝愤而杀死。但都蓝杀死大义公主后马上又后悔了,觉得被隋朝以及突利可汗给耍了。都蓝向隋朝请求一位公主下嫁,可杨坚这时早忌惮东突厥重新强大起来,因此根本不愿意再将公主下嫁都蓝。不但拒绝了他求亲的要求,反而将公主下嫁给了突利可汗染干。
  染干是突利可汗,属于东突厥可汗下的小可汗,原本在突厥统一汗国时,在汗国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突利区,西部为达头区,起初两部的统领贵族为设,达头设突利设。后来沙钵略继位汗位后,为了安抚诸实力强劲的王族子弟,便将西部的玷厥为达头可汗。莫何可汗在位时,封自己的儿子染干为启民可汗,管理东突厥的北部地区。
  突利可汗染干是第七任可汗莫何可汗的儿子,是第任可汗都蓝可汗的兄弟。突厥可汗传到都蓝时已经传到了第八任,但其实都蓝只是开国可汗土门可汗的曾孙而已。
  可汗的继位也十分的混乱,土门的三个儿子都继位过汗位,而这三兄弟的儿子们也基本上当过可汗,老大第二任可汗的儿子沙钵略是第六任可汗,老二第三任可汗的儿子是阿波可汗,第三第四任可汗的儿子菴罗是第五任可汗号第二可汗。突厥人的继承既有父传子,也有兄传弟,叔传侄,总之很混乱,正因如此,才导致了一个强大的突厥不过短短几十年间便分崩离兮了。尤其是突厥人内部,大可汗之下又有小可汗,小可汗之下的又有那些特勤等,总之就跟春秋战国时代一样,分封的诸侯对自己的部落领地拥有军政民事全部大权,既统领部落民事,也兼管军事。部落的牧民们,也只对自己的首领负责。这就导致了,就算是大可汗,其可汗的权威也完全不如中原汉人皇帝们的权威可比。
  突厥可汗的继承人为叶护,可叶护并不就是可汗的儿子,突厥人可以娶多妻,而且不分大小,因此他们的儿女也没有嫡庶之分。叶护虽然相当于汉人的太子,但这个叶护却不仅仅是可汗的儿子们有资格担任,所有的阿史那王族子弟都有资格担任,甚至可汗的外甥们也一样有资格担任。这就导致了继承人争夺越发的激烈,偏偏王族子弟们封为特勤,都相当于中原的亲王郡王。但这些特勤们分封领地,又不同于汉朝般的虽然宗室分封诸侯国,但汉朝的诸侯国重要的官职都由朝廷调派,甚至军队的规模也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在草原上,突厥的这些分封的部落族长们,却是拥有对各自部落的全部军政大权,这就导致,突厥人更容易起内讧,十几年前的五可汗之战,也正因继承汗位之争而起,最终导致了突厥东西的分裂,并导致了东突厥的臣降内附隋朝。
  阿史那染干做为前任可汗之子,又是拥有极大实力,统领东突厥北方的小可汗,要说他心里没有什么想法那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当年沙钵略不立自己的儿子都蓝为可汗而立染干的父亲莫何为可汗,正是因为他觉得都蓝太过于懦弱。因此当隋朝主动亲近染干,并将公主嫁与他,而且暗示隋朝将帮助他夺取东突厥可汗之位,甚至有朝一日将帮他恢复统一整个东西突厥,让他重新坐上突厥大可汗之位时,他确实心动了。在他心里,确实想要夺取可汗之位,也确实打心眼里看不起都蓝,他心里觉得都蓝根本不配当突厥可汗。
  因此,当隋朝皇帝要把公主嫁给他时,他高兴的接受了,还跑到长安亲自前往迎娶公主,根本没有把都蓝的不满和怨恨放在心里。到过长安的他,越发的坚定要跟着隋朝合作的想法。中央隋朝太富有了,太强大了,那高大无比的城池,金碧辉煌的宫殿,川流不息的人群,堆积如山的粮食布匹,让他震憾。
  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都蓝那个懦夫,居然敢对他动手。
  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西部的达头可汗居然会跟都蓝联合。十二年前,他父亲西征,大败阿波可汗,将他擒拿献于隋朝,后隋朝放归阿波,但却为莫何所杀,据说也正因此事,莫何为隋朝所暗杀。突利向来没有怀疑过这个传言,但他并不因此而怨恨隋朝。在他看来,隋朝太强大了,当初他父亲就是表现的太过锋芒毕露,又大举西征,才因此为隋朝所忌。而且父亲不顾隋朝放归阿波可汗的旨意,却执意将他杀死,这才最终导致了隋朝的下手。今日的突厥早非当年的突厥了,而今天的隋朝也早非当年时的北齐北周了。
第361章
一直向东
  他想不明白的是,都蓝是怎么跟达头联合起来的,论辈分,达头是土门可汗弟弟的儿子,而都蓝则是土门可汗的曾孙,都蓝要叫达头一声从祖父,可自阿波和达头分裂西突厥之后,东西两部之间交战了十几年,早已经是血海之仇了,怎么他们如今竟然能联合起来,而且他们联合后,竟然不是去进攻隋朝,反而是要先拿自己这个同族挥刀?
  这一切都没有弄清,都是疑问。
  自当初沙钵略兵败臣服于隋朝后,就把汗庭迁往白道川,那里水草丰美,气侯温和,宜农宜牧,正利益于此,东突厥才能没多少年,便恢复了过来。但突利所统领的北方突厥,却是在沙海之北,是漠北地区,那里更加的寒冷,条件更加艰苦。因此,虽然地域宽广,但实力却并不强大,而且这里还有铁勒诸部,这些铁勒人才是北方真正的地主。可是现在,都蓝率兵自南北上,达头率兵自西向东,如同洪水猛兽,猛扑了过来。
  各种消息,各种流言,有如飞蝗,又似乱蝇。
  有人说,这次战火是因为突利可汗迎娶了本该嫁给都蓝可汗的隋朝安义公主,都蓝誓要抢走安义公主,只要都蓝得到了公主,自然就会退去。
  有的则说,这是因为去岁都蓝可汗率兵劫掠隋朝边境,结果突利可汗却暗中给隋朝通风报信,致使都蓝可汗不但没有抢到战利品,还碰了几次壁吃了几个埋伏,现在是来报复来了。
  还有的人则说,其实是达头可汗率兵进攻东部,为报东部西征之仇,而都蓝可汗则是发兵来救援突利可汗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甚至有人说,听萨满巫师讲,这是长生天的旨意,草原上新崛起了一个神罚者,他终灭亡突厥,征服突厥人,为了突厥的未来,东西突厥必须放弃旧有恩怨,重新联合起来,一起对抗那神罚者。而神罚者,就在东部草原南缘上新建立的那些汉人城堡里。
  ……
  突利可汗毕竟曾经跟着父亲东征西讨过,凭着多年的军事经验,他判断这次绝不会只是些局部冲突,更不会是为了来抢夺牛羊、马匹,这很有可能是达头和都蓝联合了,他们这是要置自己于死地。都蓝已经背叛了隋朝,而达头可汗更是被隋朝打压多年,这两个人联合起来,不先去对付隋朝,而先向着自己而来,明显是早知道自己和隋朝站在一起,这是要先清理后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2/2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